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刘自敏  申颢 《科学学研究》2020,38(12):2150-2160
有偏技术进步及其要素偏向性对中国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赢”有着重要意义。而碳排放权交易价格能否将二氧化碳排放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从而达到预期减排效果是政界与学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收集2007—2016年190个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使用非参数指数分解法测定了其有偏技术进步指数及能源要素节约偏向,检验了有偏技术进步与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减排效应,并基于25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数据验证了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对有偏技术进步减排作用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从测算结果来看,总体上有偏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但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从要素偏向来看,有偏技术进步在能源与资本、能源与劳动间偏向节约能源的城市占比分别为54%与46%;(3)从减排效应来看,有偏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减排效应,但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单独产生的减排效应并不强;(4)从调节效应来看,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对有偏技术进步的减排作用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本文为进一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与政府制定合理减排政策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软科学》2021,(2):46-53
基于高质量发展理念,运用改进的SFA方法测度了2004~2017年黄河流域79个地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值,考察其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分异特征,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其收敛性进行探讨。结果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整体稳步上升,呈现以山西为重心的"西北—东南"分布格局,且一直保持"东强西弱"的空间非均衡态势。考虑空间互动,流域及其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福利绩效存在绝对β收敛,但上游却不存在;引入控制变量,流域及其上中下游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收敛速度显著提升,表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梯度递减特征,但相关变量对收敛显著性的影响不尽相同。因此,未来应构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长效合作交流机制,不断完善空间溢出渠道,促进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协同提升,使各地在错位分工中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利用Sequential Malmquist指数方法评价中国29个省份1998—2012年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变动,继而对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差异及收敛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全部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均实现了技术进步,但高校科技创新纯技术效率则显著下降,且总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在区域层面和省级层面均不同程度上存在空间分布差异;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σ指标值呈现波动下降态势,并且各指标值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最后,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智能化与偏向性技术进步的CES生产函数模型,采用2004—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工具变量和中介检验方法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各省份技术进步总体呈现资本偏向特征,即技术进步有利于资本要素相对边际产出的提高,但近年来,技术进步呈劳动偏向的省份逐年增长;智能化与技术进步偏向之间存在显著负向影响,智能化水平越高,技术进步越偏向劳动,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问题后,负向影响依然稳健;中介检验表明,智能化不仅通过影响要素效率引发技术进步的劳动偏向,还通过缓解要素价格的扭曲程度,引致技术进步的进一步劳动偏向。本文结论表明了智能化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改善劳动收入分配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厘清CO2减排过程中的技术偏向性是政府制定技术减排政策的基础。本文基于作用机理差异,建立了CO2排放影响因素模型,并以中国1984-2013年CO2排放相关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利用协整分析技术对中国CO2减排过程中是否存在技术偏向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CO2减排是存在技术偏向的,且显著偏向于能源生产技术,而这与实践中观察到的情况不一致。文章进一步基于情景分析后认为,之所以在实证检验中出现能源生产技术贡献显著大于能源利用技术的现象,部分原因与“回弹效应”有关。因此,中国应从促进能源技术创新、改革CO2减排考核方式及重视建筑节能、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一步落实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10-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创新能力空间相关性、创新联系边界效应的理论机制,将传统β收敛模型和Barro公式的边界效应模型拓展成空间计量模型,展开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联系边界效应空间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且创新能力趋于收敛,创新联系趋于紧密,创新一体化态势明显。(2)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联系的省际边界效应表现为显著的中介效应,而创新联系的核心-边缘边界效应则表现为显著的屏蔽效应,且屏蔽效应呈现减弱态势。(3)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经费投入和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城市创新联系发挥着正向作用,且能够提高省际中介效应的显著性,削弱核心-边缘城市边界的屏蔽效应。  相似文献   

7.
UNDP(2001)创立的技术成就指数能全面反映一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基础能力.结合创新型城市的本质要求,计算了2001-2008年21个创新型城市的技术成就指数.结果表明,21个创新型城市技术成就指数及4项子指标都呈现出递增态势,各创新型城市在新技术扩散、旧技术扩散和人力技能等方面差距不大,并趋向收敛,而在技术创造环节则存在显著差异,这也直接导致了各城市技术成就指数的差异.同时,21个创新型城市的技术成就水平差距在总体上是绝对β收敛,在加入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等控制变量后,21个创新型城市技术成就指数的收敛性表现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王青  曾伏 《软科学》2023,(8):23-30+45
从6个维度构建了城乡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和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6—2019年我国31省的城乡协调发展水平,采用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方法考察了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贡献,使用变异系数法和双向固定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σ收敛和空间β收敛性。研究发现:(1)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的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均稳步上升,三大区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和极化趋势。(2)全国总体和区域间差异有所下降,区域内差异小幅上升,区域间差异始终为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但其与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差不断缩小。(3)全国层面呈微弱的收敛,三大区域则呈现不同程度的发散。(4)全国及中、西部区域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东部区域发散,收敛速度西部>全国>中部。引入差异化特征后,全国及三大区域均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东部>全国,财政支农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刁贝娣  曾克峰  苏攀达  丁镭  刘超 《资源科学》2016,38(9):1768-1779
作为“十二五”期间新纳入控制性约束指标的污染物,NOX排放量的研究成果可为地区减排份额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运用ESDA(探索性空间方法)分析省域工业NOX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通过LMDI模型分解探究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示:①工业NOX的排放总量虽然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但至2013年也只完成减排份额的5.6%,相对2015年15%的减排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减排形势严峻;②省域工业NOx排放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特征,高排放量集聚主要出现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中东部地区,且随时间的推移有向外围省份扩张的趋势;③LMDI模型分解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NOx增排的主要驱动力,生产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减排的主要控制因素,产业结构调整的减排效应在2011年后开始凸显;④以四象限图及排放量为划分依据将各省份划分为3个大类,并从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经济鼓励、削减排放份额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2007—2013年浙江省各工业行业工业废水完全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指数分解模型将工业废水流量变化分解为技术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以此来分析工业废水流量变化的规律和行业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废水直接排放强度与完全排放强度差异显著,时间序列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排放强度体现的技术效应和各工业行业产值比例体现的结构效应对浙江省工业废水流量呈现出正向减排作用,而规模效应则是工业废水排量增加的最大助推因素。以此结果为根据,提出治污减排的相应政策建议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2007-2012年浙江省各工业行业工业废水完全排放强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指数分解模型将工业废水流量变化分解为技术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以此来分析工业废水流量变化的规律和行业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废水直接排放强度与完全排放强度差异显著,时间序列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排放强度体现的技术效应和各工业行业产值比例体现的结构效应对浙江省工业废水流量呈现出正向减排作用,而规模效应则是工业废水排量增加的最大助推因素。以此结果为根据,提出了治污减排的相应政策建议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宁蒙沿黄地带产业结构的环境污染特征演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宁蒙沿黄地带是我国黄河流域国家级能源原材料基地,也是西北资源型城市及资源型产业密集区之一。与其他资源型产业密集区相比,该区域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必须协调好产业结构演进与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产业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GIS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通过构建工业结构特征偏向指数来分析宁蒙沿黄地带工业结构的环境污染特征,并运用产业多样化指数、相似指数、区位商等指标从工业内部结构出发深入分析其工业结构环境污染特征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宁蒙沿黄地带大部分地区工业结构都表现出废水排放强度有所提高、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明显上升的趋势,部分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与粉尘排放强度也有所增强。这种工业结构环境污染特征的演变主要受到以煤炭开采与洗选业为主的重工业高速发展、区域工业结构表现出一定单一化趋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国涓  刘丰  王维国 《资源科学》2013,35(12):2444-2456
本文放宽规模报酬不变和决策单元技术相似性的假定,构建非径向区域潜在产出测量模型,深入探讨环境绩效的测量及对其影响因素的分解,并结合共同前沿ML指数测算环境绩效的动态变化,考察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低能耗低排放区域的环境绩效均值最高,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有利于该区域环境绩效的提高;高能耗高排放区域及中能耗中排放区域环境绩效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在观测期间内,我国大部分省份要素配置效率得到改善,环境技术有所进步。尽管低能耗低排放区域环境技术进步显著,但由于高能耗高排放区域及中能耗中排放区域技术缺口较之相对扩大,使得我国环境绩效均值总体呈现负增长。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的政策实施后,环境绩效有很大的提高,表明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2007~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Super-SBM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域(西藏及港澳台除外)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利用GML指数对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变化及其构成进行测度,并进一步采用Tobit回归识别不同类型的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对碳排放效率影响。研究发现:①我国大多数地区碳排放效率较低,未达到有效水平,且碳排放效率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②碳排放效率变化主要是由技术效率变化引起的。③ICT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对30个省域整体、能源富集区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能源贫乏区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测度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探讨提升各省份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改革方案,本文选取北京、天津等15个典型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DDF),在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下,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非期望产出排放效率模型和期望产出效率模型,得到各省份城市非期望产出减排潜力(1-α)和期望产出扩张潜力(β),结合(1-α)和β值,将15个典型省份分为土地利用高效区、粗放区和相对无效区三类区域。通过GML指数分析,得到三类区域在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影响因素变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典型省份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累积正效应。三类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增长幅度和影响因素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高效区和粗放区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特征相似,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效率增长;技术进步是影响相对无效区效率变动的根本原因,技术效率是促进相对无效区效率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差异性,以便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给出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基本原理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提取出投入总量、投入强度、新产品产出、知识产出和绿色产出五大综合评价因子,然后运用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对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β绝对收敛法对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进行收敛检验。研究发现,一方面,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在2002—2011年间整体上处于增长状态,创新效率的整体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起阻滞作用,规模效率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各省级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增长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呈现从东北、东部、中部到西部由强到弱的梯度分布,而且β绝对收敛检验表明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在地区间不存在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17.
《软科学》2015,(6):24-27
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从产业、时期和地区三个角度分析了2004~2011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异质性,并对其趋势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TFP年均下降1.9%;受技术进步效率的影响较大,呈收敛趋势,收敛速度为年均17.3%,2008年以后,收敛速度加快;各细分产业TFP的趋势和原因有所不同,产业间存在σ收敛,产业内都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批发和零售业的收敛速度最快;多数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不高,差异较大;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产业、东部与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TFP随着时间推移,将向各自的稳态水平趋同。  相似文献   

18.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城市产业结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主要通过生产技术效率提升和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技术效率提升和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城市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提升技术效率和中性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受到技术效率、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中介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钱娟 《科学学研究》2019,37(3):436-449
本文通过构建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和包含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超越函数模型,实证考察中国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企业不同来源技术进步要素偏向性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1991~2015年中国技术进步整体上偏向资本和能源要素,偏向资本和能源使用、劳动节约型;要素替代弹性,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表现为能源节约偏向型;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主要通过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指数效应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企业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差异,自主创新R&D的经济增长效应最高,技术改进的经济增长效应为负;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有偏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效应明显大于中性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20.
技术进步是影响节能降耗与CO2减排的重要因素,是推动中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动力。本文在同时考虑能耗与排放因素基础上,通过数理方程演绎了技术进步有效促进节能减排的理论机理,并运用非参数SML模型测算了1994~2014年中国工业35个行业基于绿色增长的技术进步水平,运用面板模型分别对高低能耗与排放分组的能耗强度和CO2排放强度进行回归,探究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降低能耗与CO2减排的绩效。研究结果显示:生产前沿的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动力,前沿科技创新的节能降耗绩效最高,纯技术效率的CO2减排绩效最高;技术进步的节能降耗与CO2减排效应存在非对称性,技术进步的CO2减排绩效大于节能降耗绩效;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CO2减排绩效大于节能降耗绩效,解释了存在“高能耗低排放和高排放低能耗行业”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