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引用到新闻工作上,我们可以说: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报道.复旦大学新闻系前系主任恽逸群也说过:“没有采访工作就没有新闻.”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著名编辑鲍勃·福尔斯曼说过:“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是不善于进行采访是决当不好记者的.”可见,新闻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过去,我以为人物新闻一定是新闻人物所创造,而新闻人物必定是名人,或起码得有件惊天动地的事迹.可在近期的采访实践中,有点意外的发现,很值得琢磨。今年开春的一天,我在刘庄采访,碰见好多外村的人来刘庄奶粉厂交奶.其中有个中年人带的奶没验上,我问他倒底咋不合格。他说:“这姑娘眼里不下沙,她说不合格,比仪器还准哩,(?)头.”说着,不好意思地骑上车子走了. 我似乎觉察到这里有一种不寻常的“新闻征兆”.于是就找来收奶员  相似文献   

3.
刘波曾是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还发表过诗歌,但90年代初,他南下海南淘金后,便演变成了一个商人,在海南当年的那股投资热中、刘波积累了原始财富,之后他一边频繁抛出文化概念,一边运用资本手段,短时间内塑造出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媒体帝国,只是,这个“帝国”从创立之初,便带有投机的色彩和底气不足的硬伤  相似文献   

4.
一想起发表在1991年10月25日《南阳日报》上我写的社论《定了的就一定要办好》,被评为当年度河南省新闻奖三等奖的事,心里依然非常激动。时任河南日报副总编辑陈锐对我说:“地市报人员所写社论能在省级评奖中获奖,不容易。”回顾这篇言论写作的实践,我的体会是:采访调研重于写作,谋篇要胸有全局,语言贵在朴实,论证应具有风格。在深入采访中挖掘思想写新闻需要调查研究、深入采访,撰写社论更要重视调查研究和采访。社论,大都是命题作文。对作者来说,这种采访不仅应是详尽的,而且还需经过深思熟虑,从中挖掘出蕴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素材。1991年…  相似文献   

5.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无论是著作等身的专家学者,还是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尽管成功的道路千差万别,但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执着、顽强、一丝不苟、一往无前的精神。《聊斋》作者蒲松龄把这概括为一个“痴”字,他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新华社四川分社高级记者孙忠靖,对于所从事的新闻摄影工作,就有一股“痴劲”。38年来,他一直活跃在采访第一线,炼就了一手过硬  相似文献   

7.
记者、通讯员采写新闻,与被采访者面对面交谈,并随手记在采访本上,似乎是正儿八经的采访了。有人觉得只有经过这样的“正式采访”,才能写出新闻来。其实,好多不错的新闻往往是从“非正式采访”中发现的,有些还是“正式采访”中发现不了的。从不带采访本的闲谈中发现新闻。“记者除了睡觉,都在工作”。平时不露身份,利用坐车、散步、等人的时间与人闲聊,可以发现很多有价值的新闻。有一次,我路过一个乡,为了今后采访方便,请乡长把各村书记、村长的名单写给我。他写了好一会,只写出三分之二,又去找秘书帮助补充。我就问:“怎么,这些人你不知道?”他说村级班子刚调整,换了一半人。但我认为正因  相似文献   

8.
近日 ,笔者看到一篇报道 ,说的是福建省委宣传部长何少川 ,在召开的一次全省新闻工作座谈会上 ,严肃批评“三不动”记者。他说 ,现在在一些记者中存在着“三不动”的情况 :不动手 ,采访不记笔记 ,要采访对象提供新闻稿件 ,回来勾勾划划就交差 ;不动腿 ,只往机关跑 ,不肯下基层 ,有的甚至连办公室都懒得出 ,靠打电话采访 ,连采访对象也不见 ,现场也不去感受 ;不动脑 ,写稿凭老框框、老套子 ,写出的报道没有新意 ,套话连篇。应当说 ,这位宣传部长的讲话抓住了新闻队伍的要害问题 ,批评得很尖锐。对我们的记者的思想应当有触动 ,好好反思。特别…  相似文献   

9.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10.
在电话中两次预约采访冯健先生,正碰上他在赶写一篇东西.他说:过几天再谈吧!曾经约过一些文艺界人士采访,听到的回答不少是“今天有会”、“明天有活动”之类的回答.而冯健则在“闭门盘货”这使我感到新鲜.离休快九年了,冯老依然笔耕不辍,退而不休,这应该是一个“新闻兵”的本色吧.  相似文献   

11.
练“三功”     
写新闻,过好“三关”后,就需要“练三功”。所谓“三功”就是眼功、腿功、嘴功。 一、眼功 眼功即敏锐的观察力。只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写出来的新闻才能绘声绘色,才能使报道有独到之处。 比如邓小平出访泰国,我们的搞子只是说神采奕奕。而外国报纸却用记者观察的一些动作、神态来描绘:“邓小平走路像在跳动,精力充沛、热情洋溢。忽然他不见了,原来,被记者围住了。接着,泰国总理把邓救了出来。”你看,多么生动! (1)观察要着眼于事物的内涵。美联社一位采访民航机场记者从平常的观察中发现,天天上班的一位比利时上校,这天没有在他的岗位上班,他了解到他带兵去机场了,于是立即赶到机场,发现该上校是在解救人质,于是一条独家新闻出来了。  相似文献   

12.
全国两会是个新闻富矿.但是,限于文体和开会的节奏,两会采访需要“短而精”,如何在三言两语中抓到新闻?我的体会是,除了抓“观点”更要抓“事”,理论联系实际,让事与理相融相彰,代表委员的观点才更容易被读者接受,报道才更好看、更有新闻价值和传播力. 比如,我就“培育工匠精神”话题采访工人代表、山东豪迈集团电火花小组组长王钦峰时,他说起一件事:在豪迈集团,发现问题有“提案奖”,解决问题有“改进奖”,去年,集团1.2万名员工提出了11万个问题,解决了8万多个.这是个非常好的事例!当日稿件中,我提炼了这些语言,做了小标题“激励机制一年促成8万个‘改进”,稿件一下就变活了.  相似文献   

13.
5月13日,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同志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给新闻系92级的同学们讲如何搞好新闻采访与写作。 一、要善于比较。 范敬宜同志谈到,有一次他到辽宁省的一个山村去采访。这个村子很贫困,房子破破烂烂的。同行的同志说:“到这儿来采访于什么?”他也有点失望。但在采访过程中,他发现有一户人家挂着挂钟,就问  相似文献   

14.
1993年3月,入伍已两年多的刘玉珩被调到了团报道组。一年下来,竟在省级以上报刊、电台用稿132篇,并被军区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荣立三等功,当他谈起成才的“秘诀”时,深有体会地说:“沉入海底,方能觅得骊珠”。刚到报道组那阵子,小刘一连发稿50多篇都泥牛入海。后来,他向新闻干事请教才得知,搞新闻必须三分写作,七分采访,要有一股沉入基层的钻劲。从此,小刘的脚印就频繁地出现在连队的训练场、士兵宿舍里,寻找探访官兵们的热点问题。一次他在汽车连采访时,一位刚走出驾驶室的战友告诉他一件“稀奇事”:有对夫妻在昌乐县城到…  相似文献   

15.
本文纯属新闻业务范围,只是举例说说新闻语言的准确性问题.与名人的绯闻轶事无关。所谓“赵本山跟妈妈离婚”,八字由头罢了。 赵本山“要跟妈妈离婚”,这是他自己说的,有某报1999年8月31日署名“本山” 的《赵本山自曝离婚内幕》一文为证。原文如此:“有一天,我就跟我女儿说了,我说我要跟妈妈离婚,你同意不同意?……” 中国人在称呼上的确有那么一点“没大没小”的习惯。有时为了显示亲昵,大人们不惜自掉身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下部队采访,与基层官兵座谈,征求他们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教导员的话听后令人回味无穷。他说:“报上的先进性与夸张性并存。”此话怎讲?他说:“报纸上宣扬的人和事都挺先进的,也都值得学习。但有些或多或少给人一种不实在的感觉,好像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隔着一层膜似的。”能否结合具体稿件谈谈?他摇摇头说:“只是凭感觉而已,举不出例子。”这就怪了。既举不出事例,又感觉不真实,这不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吗?其实不然。细细琢磨一下,他讲的话很有道理。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我们作者。编者在采编新闻时,都应遵循…  相似文献   

17.
我们追踪采访的连续报道《朱总理亲切拥抱无臂青年黄阳光》荣获了广西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广西残疾人新闻奖。有的同志问我其中奥妙何在,这里谈一些体会。能否找准“新闻眼”关系作品的成败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按照罗丹的观点,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此前,曾经有不少记者采访过黄阳光,有的记者采访后,认为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就搁笔了。也有一家媒体在报纸上刊登了通讯及照片,但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多大反响。我认真阅读和分析了这篇报道,认为…  相似文献   

18.
熟悉韩自贤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穷记者,工作十几年,家里不仅没有一件高档的家具、名牌电器,就连单位集资建房。他也要四处张罗借钱。然而,人们又说他是一个富记者。他是邢台市第九届政协委员,享有邢台市十大杰出青年、邢台市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跨世纪优秀青年人才、河北省首届十佳新阐工作者等一大堆令人羡慕的荣誉称号。从事新闻工作15年,他获省级以上好新闻证书就达90多个,其中让同行们朝思暮想的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奖、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他均有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但是,不同记者对同一件客观事实的报道,往往产生不同的新闻价值,引起不同的社会反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察问题的新闻视角不同所致.角度平常,写出来的新闻就平淡无奇,角度新颖,写出来的新闻就会富有新意和感染力,新闻价值高,会收到最佳的社会效益.新闻视角的高下分野,与记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强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程度,社会阅历及新闻敏感力有直接的关系.去年我在和田地区的一次采访经历使我对这一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期间,我随中央代表团南疆分团赴喀什、克孜勒苏、和田等地州采访,短短五天发了六条消息,圆满地完成了报道任务.就在离开和田地区的前一天晚上,我看到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同志在宾馆门口长时间与各族群众亲切交谈,突然想起和田是司马义·艾买提同志的故乡,请他现在谈一谈回到故乡的感受,一定是篇很有新闻价值的录音专访.于是,我走上前去,请他的秘书转达我的采访意图,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并转身对我说:“10分钟后,我们就在这里谈,好吗?”我飞快地跑回房间,背起录音机,就赶到约定地点等候采访.采访开始后,司马义·艾买提同志微笑着同我握手,问我要谈什么.我说:“和田是您的故乡  相似文献   

20.
刘占坤,中国新闻摄影界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曾创下这样一个奇绩:凭着一幅新闻摄影《9·23北京不眠之夜》,几乎荣获1993年所有全国新闻摄影比赛的头等奖,这在当时的新闻界是空前的。他还多次荣获“全国青年摄影记者十杰”、“体育摄影十杰”的称号。面前的刘占坤很年轻,很豪爽,言谈中充满着自信,但没有很多成名者那股“睥睨”一切的劲头。不过,若和他接触久了,你又可以分明感受到他身上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譬如,他总是留着一头很有特色的“长发”。于是,当他时常挎着照相机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捕捉新闻的时候,长发就成了他的“通行证”。守门人往往不用和他打照面,一看长发就明白了:“中青报的摄记刘占坤又来了,进去拍吧!”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