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诚实勿妄语     
北宋宰相司马光,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是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曾经住在洛阳编纂《资治通鉴》。有一天,司马光叫来老仆吕直,让他把自己骑了多年的老马牵到集市上卖掉。司马光叮嘱老仆吕直道:你一定要告诉买主,这匹马毛色纯正,身高体壮,性情温顺,力气很  相似文献   

2.
本文节选自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闻喜附近)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李愬雪夜入蔡州》记载了唐宪宗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的一段史实。这场战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之争,但从唐王朝来说是为了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这对人民是有利的。因此,在李愬袭取蔡州的  相似文献   

3.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因与王安石政见抵牾,与新法水火不相容,而历来被视为保守派的首领.但探究司马光的变革理论,未必如人们所言的是“守旧派”.其实,他与王安石一样都是顽固的皇权主义者.王安石的新法归根结底是一切“归之公上”,不许“与人主争黔首”.而司马光反对更改“祖宗法度”,其要害也是维护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度.他们不同的只是“治国之要”的看法和做法而已.本文试图就司马光的变革理论及与王安石的分歧,进行一些探讨,以供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4.
司马光从小智慧过人,可谓人人都知晓。可是,司马光一生是怎样读书、写书的,恐怕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1019年,司马光出生在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sǜ)水乡(故后人又称他为涑水先生)。那年,他父亲已经51岁了。父亲是个读书人,他对老来所得的幼子十分疼爱,但却从不溺爱,从小就严格地培养他、教育他。司马光6岁那年,父亲就开始教他读书,并常常给他讲一些少年有为者勤奋好学的故事,勉励他刻苦读书。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史学界,尝有“前后两司马”之称谓。前有西汉太史公司马迁作《史记》,开史学传统,有“冰泮发蛰,百草权舆”之功;后者即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卷帙浩繁,包罗万象,集史学之大成,且以编年体别开一途,与二十四正史卓然并立。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盛赞《通鉴》“网罗繁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近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亦谓其“不在司马迁之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闻喜)涑水乡人,故世称涑水先生。其远祖可追溯至三国名臣司马懿,为一方累世名门。其父亲司马池受宋真宗器重,为天章阁待制(…  相似文献   

6.
司马光(1019年——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北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神宗时任枢密副使,他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700年)出知永兴州(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继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相似文献   

7.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待编撰的。司马光( 1 0 1 9— 1 0 86年 ) ,字君实 ,陕西夏县 (今属山西 )涑水乡人。在宋仁宗宝元年间( 1 0 38— 1 0 4 0年 )考取进士 ,仁宗末年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 1 0 6 6年(治平三年 ) ,司马光奉命编撰《资治通鉴》 ,由刘、刘恕、范祖禹三人协助 ,其中刘担任两汉部分的编写工作 ;刘恕担任魏、晋、南北朝部分的编写工作 ;范祖禹担任唐、五代部分的编写工作 ,然后由司马光担任总编辑。另外 ,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文字的校对工作。到 1 0 84年 (元丰七年 )完成 ,历时十九年。宋神宗赐书名为《资…  相似文献   

8.
《涑水记闻》(以下称《记闻》)通行本16卷是司马光的一部语录体笔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该书“杂录宋代旧事,起于太祖,迄于神宗,每条皆注其述说之人,故曰《记闻》”。 《涑水记闻》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六朝(906-1070)的国故时政,内忧外患,揭示矛盾,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后世留下极其珍  相似文献   

9.
北宋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一生写的著作很多,历史著作有《资治通鉴》、《稽古录》、《涑水纪闻》等,诗文有《司马文正公集》。其中,《资治通鉴》为人们所熟悉。这本书,上  相似文献   

10.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宝元初(1038年)进士,历任天章阁侍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侍读学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等官职,死后追封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影响很广泛而深远的人物.其所主编的二百九十四卷的编年史巨著《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1.
《资治通鉴》是宋代历史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参加编撰工作的还有历史家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人。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早年爱好史学,在长期的阅览史书过程中,深感中国历代正史“烦冗”,很早就想编纂一部简明扼要的编年通史。“臣少好史学,病其烦冗,常欲删取其要,为编年一书。”(司马光《进通志表》)大约宋仁宗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已经着手编撰,至治平三年(1066年)已经修成一部八卷本的编年史《通志》。司马光将书稿进奏皇帝,深得宋英宗赞赏,给司马光提供助手、书籍及其它笔墨缯帛等,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十分满意,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由,赐名“资治通鉴”,并为是书御制“序言”。因此,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由此得名。它是一部得到皇帝御赐的发挥资治与垂鉴功能的典型史书。资治与垂鉴不仅是司马光的作史宗旨,也是全书的精要与灵魂。至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全书修成。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明万历刊本《涑水司马氏源流集略》卷三,存有其所作《宋赠尚书都官郎中司马君墓表》一文,引录如下: 君姓司马氏,讳沂,陕州夏县涑水乡高堠里人。其先出于晋安平献王孚,至征东大将军阳,始葬于河东安邑。后魏分安邑为夏县,遂为夏县人。自唐以来,降在畎亩,而君之曾祖林、祖政、父炳皆不仕,然累世未尝异居,故家之食口甚众而贫无以赡。君幼孝谨,父兄悉以家事付之,能俭勤以成其家。当是时,田不加广,又未尝为商贾奇袤之  相似文献   

13.
学术简讯     
由山西省史学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中共夏县县委、夏县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发起召开的“纪念司马光逝世九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9月3日至7日在司马光的故里夏县召开。全国从事史学史和历史文献研究的学者,专家共一百二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  相似文献   

14.
《资治通鉴》这一部编年史巨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参加这部书编撰工作的,除了司马光以外,还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这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全书分为二百九十四卷,用三百多万字,写出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文字简练,记事周详,在当时来说,是一部空前的编年史巨著。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闻喜县南旧夏县治)人,进士出身,历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侍读学士等官职。宋神宗任王安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公元1019—1086)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编辑家。他编辑的史书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涑水纪闻》等,其中享有盛誉的是《资治通鉴》。此书的成功编撰,除有政治的、历史的多种原因之外,编辑体裁、编辑方法的创新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司马光的编辑思想进行研究,即使是对我们今天的编辑工作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司马光生活在社会危机十分严重的北宋中期,阶级矛盾极为尖锐,辽夏的威胁和侵扰又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在这一危急的形势下,朝野上下响起了一片‘求治”的呼声。…  相似文献   

16.
司马光     
司马光大别山名人①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祖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而司马光本人则生于河省省光山县,时间在其父任北宋光山县令期间。司马光少量聪明机警,在五、六岁时,一次姐姐让他肃青胡桃壳,他不会剥便让婢女代劳,还称是自己剥的,结果遭...  相似文献   

17.
《资治通鉴》是北宋修成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下迄五代世宗显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由司马光主编,刘恕、范祖禹和刘邠等是主要编写者。司马光(公元一○一九年——一○八六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洓水乡人,世称洓水先生。仁宗时中进士,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一○八六年病卒,享年六十八岁。追封“温国公”,谧“文正”。司马光从小酷爱史学,“自幼至老,嗜之不厌”。除撰《资治通鉴》外,还有《稽古录》、《洓水纪闻》等。他在研究史学的过程中,发现当时的史籍浩如大海,却没有一部简明而完整的通史著作为学人提供方便。他说:“从春秋之后,迄今千余年,《史记》至《五代  相似文献   

18.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宋朝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著名史学家。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历任并州通判、开封府推官,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谏院题名记》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六十六。司马光在宋仁宗末年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这篇文章是他在这时期写的。谏院,执掌谏诤的机关;题名,将已往谏官的名字题刻于石上。文中指出题名是为了使后世的人给以评论,以督促谏官要公而忘私,正而不阿,立论正大,示戒鲜明。第一段涉古论今,极言谏官责任之重大。“古者谏无官”,从上至下,由官到民,均可进谏,其职不专,其责  相似文献   

19.
北宋的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藉此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楼以文名,文以楼传,《岳阳楼记》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成了千年名楼,可是滕子京修楼过程中有无贪污行为,这个疑点因大史学家司马光的一句话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写滕子京为建楼筹得“近万缗”,“置库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典案籍。楼成,极雄丽,所费甚广,自入者亦不鲜矣”。根据“自入者亦不鲜矣”这句话,有人给滕子京定了个贪污犯的罪名,有人却以此认定滕子京是个真正的大清官。 滕子京的形象关系到《岳阳楼记》的传世价值,关系到文章提倡的“先…  相似文献   

20.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仁宗末年,官至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为龙图阁直学士。神宗时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哲宗元年(1086年),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相八个月病死。他为官清正,敢于直谏,在朝臣中声誉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