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本土化表现及主要动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本土化主要表现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之后教会大学相应的"中国化"的内部调整,各大学于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出现了研究和讲授国学的热潮,部聘教授的主观努力等方面;"本土化"也体现在大学教科书编写和讲授方式的中国化,一些教授对于具有西方文化内涵的讲授内容本身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本土化尝试,以及"传统士人文化"的续存等方面。关于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原因,不能简单地用清末"中体西学"等概念去作为切入点进行模式化的剖析,应更多从由于"历史惯性"而造成的大学内部教授群体具有的传统士人风骨、"公共智识分子"的特质上去考量其动因;民国时期的民族觉醒、奋起抗敌的政治氛围促使大学本土化进程不断深入,具有远见卓识的大学学人也借助本土化这一过程逐步建立了符合现代需求的人文学科门类。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文化认同是对教师开展文化领导的前提,也是发挥大学文化管理功能的基础。本研究表明,教师对大学文化比较认同,对大学的校史、办学理念与目标、大学倡导的价值观、校风、教风和大学校训等比较了解,大多数教师比较赞同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价值观,对自己大学的历史文化拥有较强的文化自豪感,大多数教师都能主动维护学校的形象与声誉,积极践行学校的校风、教风,但教师对校徽、校歌等了解不足,对校徽、校歌的情感认同和对校训、校歌的行为认同程度偏低。人口学变量对教师的大学文化整体认同及其三个维度的认同有不同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认同,高校需要重视对教师的文化领导与文化管理,利用好故事这一载体进行文化传承,加强大学文化传承的规划设计,重视对教师开展校训、校徽与校歌等典型优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3.
香港理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富有特色。在物质文化层面上,建筑风格体现应用教育的理念,楼宇命名助力校企合作,人性化、开放式设计体现人文关怀。在精神文化层面上,通过校训、校徽和校长徽章凝练大学精神。对内地高校的启示还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要充分反映和体现学校追求与办学定位。应当长远规划,从细节着手,师生全员参与。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觉"要求人们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正确确立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课程的文化属性要求幼儿园课程建设也要体现"文化自觉"的精神,幼儿园课程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多元文化进行整合,同时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5.
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史长短往往与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和学术水平密切相关.大学校史涉及许多校长和著名人物,不论历史人物的政治倾向,都应客观地书写其在大学历史上的作为和地位.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书写,更应该以身作则,实事求是.研究型大学的文化底蕴既体现在学术传统和校风校貌上,也体现在学校的个性和气质上,体现在校训、校歌、校风、校徽和校园建筑之中.在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文化中,存在一种"两校互竞现象",这种互竞现象虽有某些负面影响,但也可促使各自学校发奋向上,努力争先,共创双赢.  相似文献   

6.
西学进入中国后迅猛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知识与大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关注西学教育在中国大学发展进程中的影响,探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机构书院的改造与消亡、教会大学的历史作用以及中国现代大学创建之初的步履维艰,并强调分析大学史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的文化思想经历了从"全盘西化"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的同时倡导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最后的"中西融合"三个发展阶段,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体现了他从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到最后超越这二者的文化思想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国文学史》是钱基博的一部力作。该书主要有"经世致用"下的保守主义思想、独特的"现代中国文学"观及文史结合三个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民族主义思想存在着客观公正与价值取向的内在张力、文化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以及开放式的世界民族主义观三个面向,体现了传统儒学与近代西学二者无法分割的交错缠结。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通识教育"在大学中都受到普遍的重视,然而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中国文化通识教育"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该课程缺乏鲜明"时代意识"和回应时代文化问题的理论自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改善中国文化通识教育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严复的思想是这么一个过程的:严复早期对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丢弃,中期偏向保守,晚期回归到传统文化。本文认为,严复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严复在引进西学前期,主要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他认为能与西学相对应的内容,为西学作注、作解。而辛亥革命后,他主要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去对照西方的文化观。只是,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一直都本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以精华为本才是严复真正提倡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学自清末以来的百年发展进程中,先后经历了模仿日、德、美、法和苏联大学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国大学百年现代化进程虽以西方模式为显性主导,但却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隐性运作的,模式频繁转换的背后恰恰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选择怎样一种大学模式来整合西方学术文化的问题。这一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打造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实践育人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方法,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高校"实践育人"理念是对中国传统"劳动教育观"、"知行统一"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分析这些传统文化渊源,对高校实践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大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逐渐逝去,但是中国近代大学文化却延绵传承,推动中国大学不断创新发展。中国近代大学留给人们的文化集体记忆,得益于20世纪初的一批中西兼通、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大学人,中国近代大学呈现出的“士志于道”的文化精神、“器以载道”的以物化人以及“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等方面的文化性格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创新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4.
正如现代大学诞生于西方一样,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是西方一统天下。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并比较了各自的大学办学理念,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大学办学理念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主要方面:各美其美、和而不同、学术责任、与时俱进、止于至善。其中,“各美其美”是行动的价值观念,“和而不同”是行动的必要选择,“学术责任”是行动的制度约束,“与时俱进”是行动的管理标准,“止于至善”是行动的最终理想。最后,本文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可以也必须从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中吸取智慧与力量。  相似文献   

15.
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兼论道德论大学理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特有精神的表征,大学校训也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因此,不同的大学理念在校训中也有所体现。中国的大学校训中蕴涵了一种中国特有的大学理念:大学除探索知识外,还应当探索并完善道德;除为社会服务处,还应当在社会中倡导并践行道德。这种以道德为核心的大学理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大学中的体现,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客观现实状态的大学文化是大学所呈现出来的整体精神状态,或弥散于大学上空的"意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现实生存境况的反映,受到大学内外体制状况的制约。中国高校处于同一或相似的体制脉络中,因而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大学文化"特征:一是相对受限的大学之"超越性",二是官僚文化对大学文化的主导与掌控。制约中国高校"大学文化"发展的体制问题在地方大学中暴露地更为极端与尖锐。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便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华传统武德正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文化。中华传统武德彰显了儒家"仁"的精神内核,蕴涵了儒家"义"的伦理精髓,富含了儒家"礼"的精神要旨,凸显了儒家重"信"的伦理观念,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践履。当前,加强武德教育,对提高习武者的道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推进,我国部分高校相继开展了国学教育。但在多元文化、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的影响下。国内一些高校对国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对国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国学文化无异于快餐文化。为此,对于在高校开展国学课程的意义以及如何推进高校国学教育进行研究与分析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在认识西方文化的过程中 ,郭嵩焘是以深厚的中学知识为基础的。由于他对中西文化有着广泛的了解 ,所以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和选择时 ,能够较早地摆脱“中体西用”文化取舍模式的束缚 ,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同时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初期的历史文化背景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对西方文化的深入探索 ,从而导致了认识上的种种矛盾 ,体现出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