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结合得也最紧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改变我国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应该作出那些选择?一、确立职业教育产业发展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确立职业教育产业发展观,不仅具有充分的必要性,而且具有现实的可行性。首先,从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看。本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发现,西方发达国家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水平的不断扩大是无法仅仅用资本投入和劳动投…  相似文献   

2.
二战以后,日本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教育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在经济比较困难落后的情况下,日本确立了一条以教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突出了教育的优先地位,并针对经济状况适时进行教育的改革与调整。纵观日本几十年的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呈现出鲜明特点,研究其成功的经验对我国教育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4.古今联系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中包含着产生现实的条件,现实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历史痕迹,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讲授历史只有联系现实社会和人的思想认识,才能实现新课改提倡的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觉性。例如,联系比较唐朝前期与后期的政治经济,我们可知:唐前期由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安定,因此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等,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通过联系,我们进一步归纳出:政局安定有助于生产迅速发展,反之则破坏社会生产。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联系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样也是社会安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进步,成职教育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将成职教育的特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定义成职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与地方社会及国家建设相联系.将人本主义与集体主义相融合,形成中国成职教育的特色,使成职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中坚力量,填补经济发展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本文从实现教育公平、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多元视角,从宏观上就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创新的价值取向进行粗浅探讨,旨在通过教育创新实现求知和做人并重,读书和实践相联系,个人和社会相交融,理想和现实相契合。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病态与异化,其根源在于现实和局限性,一是由不尽合理的社会分工和职业结构决定的社会人才使用和选拔机制对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制约;二是社会生活中的某些负面效应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思想观念对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对自身及社会局限的不断超越,是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现实需要,应通过强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性,服务功能上的能动性和价值取向上的理想性,去实现教育的自我超越和对社会局限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教育管理学的发展水平与教育管理学的方法体系状况直接相关。总体上看,我国目前教育管理学领域的方法体系研究薄弱而零散。教育管理学要突破长期以来徘徊不前的尴尬局面,加强方法体系研究已成为一个紧迫而现实的课题。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研究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兼顾、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继承与发展相并重等原则。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转型时期出现的局部过度教育现象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及社会转型相联系,与教育投资快速扩张直接相关,教育的结构性失衡以及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结构变动超前于教育结构变化也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逐步解决过度教育问题,需要从促进经济发展以吸收就业,加强教育宏观调控以改良教育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结构灵活的多层次教育专业结构体系,使教育结构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经济结构变化相协调,逐步解决局部过度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9.
成人高等教育面对21世纪将有更加广阔的教育市场,同时存在着风险和挑战,成人高等教必须成为与地方经济密切相联系的特殊产业并逐步探索产业化的道路,未来成人高等教育结构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贫富差距状况等社会经济现实出发,辅以比较的视角,比照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背景和历程,指出当前正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难得契机,中国高职教育应抓住此契机进一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平是教育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我们长期奋斗的理想。如何实现教育公平也是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介于教育体系在教育目的中的重要作用,在分析传统教育体系不利于教育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正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终身教育体系在保障入学机会,教育过程的技术支撑,教育模式及教育评价体系的多元化等方面对于教育公平实现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转型与教育观念的更新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向新世纪的教育正经历着重大的历史转型时期:从应式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从继承式教育转向创新教育,从阶段性教育转向终身教育。面对这样的转型要求我们确立现代素质教育观、现代教育人才观、现代教育质量观、现代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一体多翼”的劳动教育教材体系,其中“一体”指劳动教育专用教材是开展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学的主要依据,“多翼”指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体现劳动教育特点与要求的学科教材,是进行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学的必要补充。研究分别从自我、他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内容二者关系的视角,构建涵盖劳动教育教材和非劳动教育教材的体系。在此过程中,要处理好劳动教育教材和相近课程教材、劳动教育教材与其他非劳动教育教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公民意识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建立和实现。因此,要通过隐性教育方法、渗透教育方法和人性化教育的方法,把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家庭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从构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家庭关系,切实改进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与培养。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呼唤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育作为对人精神层面的关怀,对任何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但目前的职业教育对此却少有关注。本就职业教育忽视人教育的原因、职业教育进行人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职业教育进行人评议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重点,进行教育创新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要实现教育创新,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促进教育体制创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德育规律,开辟德育新途径,提高德育实效性,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校德育立体化实现途径从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家庭、校园、社会教育相结合,全程德育与定点德育相结合四个方面入手,以期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幼儿期是终身教育的起点也是基础教育的奠基,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当前幼儿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关注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幼儿生命教育的方式以及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主体三个方面。幼儿生命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是幼儿生命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幼儿生命教育的形式与手段较为单一、师资力量略显单薄并且缺乏专业性。今后应积极探索幼儿生命教育的形式与手段,注重幼儿生命教育实施主体的多元化,建构幼儿生命教育课程结构,重视幼儿生命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政府的基本教育责任:供给“公平”的教育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政府的基本教育职能之一是供给保障教育公平的有效率的教育政策,并作出相应的教育制度安排。长期以来,我国宏观教育政策活动存在明显的城市偏向、高等教育偏向、公办教育偏向和精英教育偏向,教育政策制定主要是以"自上而下"精英决策为主,难以全面保障教育的公益性、教育的公共参与以及教育利益分配、公共参与的公平性。政府有责任供给"公平"的教育政策,推动建立教育的公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决策。然而,历经20年的努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为何仍难以构建?阻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现实问题与当代困惑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终身教育体系与既有国民教育体系的概念界定仍未明晰,固有的国民教育体系的转型与整合,已经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大挑战;二是“校外教育”发展面临的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成人教育开始陷入发展瓶颈,没有成熟而发达的校外教育资源,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无异于一句空话;三是终身教育立交桥与各种教育资源整合的困惑,在于打通各种教育壁垒与阻隔,需促进由于历史原因和利益博弈所造成的纵向割裂、横向阻断的教育体制变革;四是国家终身教育立法难以实现,而地方性终身教育立法又往往狭隘化了终身教育的内涵,政府职能处在弱化状态,致使出现我国终身教育难以开展的困顿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