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五四”时期郭沫若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思想,泛神论只不过是它的一个独特的表达方式或命名而已。本文从“五四”时期郭沫若对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传统哲学的主动追求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神合一”的泛神论两方面着手论述,并对这种泛神论特征作了概括,最后就近几年有关郭沫若的论争作了相应的解答。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留日时期开始接触泰戈尔作品,他的泛神论思想和早期诗作的表现形态均与泰戈尔的影响有关。“五四”后期,由于郭沫若思想的发展变化,泰戈尔的影响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3.
泛神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与诗歌精神,在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有三个层面的表征与拓展:第一,它表现为对个性解放的张扬;第二,它表现为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的痛彻体悟与对祖国新生的渴盼;第三,它表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具有乐观、积极、昂奋的基调。  相似文献   

4.
试论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中国,资产阶级上升期和没落期的各种思潮也涌到中国来了。当时的文艺家无一不受其影响,而受到什么思想的影响,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如何,则因人而异。那时的许多文艺家的思想,的确处在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中,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是如此,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也是如此。郭沫若当时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有了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同时受到泛神论思想的影响,而且由于历史的和个人的原因,在一段时间里,泛神论对他的思想和创作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相似文献   

5.
(一)“文艺的本质是主观的,表现的”客体和主体、再现和表现、反映和创造之间的关系,是同文艺的本质特征密切相关的问题。郭沫若作为富于个性特征的浪漫主义诗人,早年在泛神论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强调艺术本质是主观的、表现的,倡导自我表现和主情主义,重视直觉和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本世纪初期,郭沫若走上诗歌创作道路,受到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的激励,  相似文献   

6.
1913年,青年郭沫若23岁时首次留学日本,至“五四”运动爆发的五载时间里,他在思想上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革命民主主义为主流的发展性思想,虽然1915年9月时他的确接受了泛神论思想,并表现为社会进步积极因素与消积因素两在思想上并存,使其发展性主流思想最终未能在此间呈现出大的突破性飞跃。但他这种发展性思想明显为他在“五四”运动后的思想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他其后的创新、创作奠定了爱国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泰戈尔是个丰富的存在,其哲学思想和他在五四时期的中国坛上的影响都是复杂的。本仅选取“第一个”向泰戈尔学习的郭沫若与。最善学”泰戈尔的冰心作一比较分析,试图论述他们接受泰戈尔思想的不同向度:前主要是“泛神论”,而后主要是“爱”的哲学,并试图从他们的童年、性格、气质以及相应的心理定势方面找出内在的原由,以求触及这种种复杂性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8.
“泛神论”,十六、六世纪产生于西方,是一种认为万物皆神的哲学思想。新文化的伟大旗手郭沫若早期创作中颇受“泛神论”影响。对如何评价“泛神论”在郭沫若早期思想中的作用与地位,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女神’其实就是泛神论的化身”。(按栖:《论郭沫若的诗》)第二种观点认为:“泛神论”只是影响郭沫若早期思想和创作的“一种因素”,它在思想上不占主要地位,而是处在不断削弱和逐步消亡的状态之中。(顾炯《郭沫若(女神)的创作思想》)笔者认为两种说法都有偏见性。第一种说法夸大了“泛神论”…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富价值的课题是揭示“球形天才”的创造之谜。本文从思维方式角度切入,突破了前人的“泛神论”问题上达成的“共识”,认为“泛神论”是一种原逻辑思维,是郭沫若创造性思维运思方式的生长点,并从创造学的角度分析了郭沫若的创造性特征,以期为郭沫若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一、从《三叶集》看郭沫若与泛神论的联系郭沫若为什么会接受泛神论,似乎早成定论,其实,在今天看来,仍有重新探讨的必要。笔者认为,郭沫若“拿来”泛神论,不是作为改革社会的思想武器,而是作为“诗人的宇宙观”;他接受泛神论的根本目的,在于诗的创作。和《女神》同时产生的《三叶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化特别受俄国化影响并产生了影响中国发展走向的多重复杂效应,今天应该对此反思并予以评估,五四接受俄国化首先是基于对其情感上的认同,但是找并强调中俄国化基本层面的误读,即引发耳五四不是在学理上认真分析后接受更有恒久性价值的俄国人主义化,而是热衷于吸收革命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思想,并由此影响马列主义接受的质量;拒绝同期俄国自由主义化,也就进一步强化接受俄国的实用性和激进主义,并进一步促进五四整体性(to-talistic)反传统主义行为及20世纪绵延不为的反传统化思潮。  相似文献   

12.
在郭沫若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争论得很厉害:就是郭沫若与泛神论的关系。郭沫若早期思想和创作受过泛神论的影响,这是大家都承认的。可是,当深入分析具体问题时,分歧和争议就产生了。例如,郭沫若的泛神论的思想来源、泛神论在郭沫若世界观中的地位、它的特点和作用、它对郭沫若创作发生的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至今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就此谈些看法,就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13.
泰戈尔是个丰富的存在,其哲学思想和他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上的影响都是复杂的。通过对“第一个”学泰戈尔的郭沫若与“最善学”泰戈尔的冰心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二者接受泰戈尔思想的不同向度:前者主要接受的是泰戈尔的宇宙观泛神论,而后者主要接受的是泰戈尔的人生观“爱”的哲学。这可以从他们的童年、性格气质以及相应的心理定势方面找出个中原由。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学最根本的变化,便是人的观念的不断发展。郭沫若的历史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形式,丰富了百年中国的人的学。“五四”时期,他高扬个人主久的旗帜,追求人的自由和自尊,这是与外来化的刺激分不开的。抗战时期其人学意识则分化为两股潮流,即人性人道意识和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一)"文艺的本质是主观的,表现的"客体和主体、再现和表现、反映和创造之间的关系,是同文艺的本质特征密切相关的问题.郭沫若作为富于个性特征的浪漫主义诗人,早年在泛神论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强调艺术本质是主观的、表现的,倡导自我表现和主情主义,重视直觉和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本世纪初期,郭沫若走上诗歌创作道路,受到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的激励,向往个性解放和意志自由,力图通过文艺来展现自己的内心郁闷、反抗精神和创造力量,因  相似文献   

16.
泰戈尔是个丰富的存在,其哲学思想和他在五四时期的中国坛上的影响都是复杂的。本仅选取“第一个”向泰戈尔学习的郭沫若与“最善学”泰戈尔的冰心作一比较分析,试图论述他们接受泰戈尔思想的不同向度:前主要是“泛神论”,而后主要是“爱”的哲学,并试图从他们的童年、性格、气质以及相应的心理定势方面找出内在的原由,以求触及这种种复杂性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17.
1913年,青年郭沫若首次留学日本,至"五四"运动爆发的五载时间里,他在思想上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革命民主主义为主流的发展性思想,虽然1915年9月时他的确接受了泛神论思想,并表现为社会进步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两者在思想上并存,使其发展性主流思想最终未能在此间呈现出大的突破性飞跃。但他这种发展性思想明显为他在"五四"运动后的思想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他其后的创新、创作奠定了爱国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及其创作不同程度地有承于庄子。新时期以来,郭沫若的研究者在“郭沫若与庄子”文艺关系这一领域亦有可贵探索,其探索涉及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泛神论、文艺的非功利观及文艺的“自然流露”说诸方面,这些也正是郭沫若融贯中西文艺思想、促成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转向现代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9.
本立足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从郭沫若接受外国学影响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早期泛神论哲学思想和浪漫主义艺观的形成,外国学影响在郭沫若诗歌创作中的具体体现三方面,思考,探究来自异域的哲学,学营养是如何被这位中国现代诗人所吸收,消化,综合进而产生新的创造的。  相似文献   

20.
新文学运动 ,是对西方文学艺术成就吸收、借鉴 ,使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国作家通过对西方文艺的吸纳 ,完成了文学体裁、题材、表现形式等方面的革新。本文结合五四时代背景 ,探讨郭沫若诗歌早期创作与未来主义的关系 ,从作家创作意图、作品主旨、表现手段等方面分析郭沫若诗歌的未来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