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技术》2004,(2):11-11
谈薪水是一门学问。校园招聘中许多应届毕业生参加面试,当被问及“你的期望工资是多少”时往往会不知所措。因此,面试之前给自己算出一份合理的薪水价位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每期一笑     
求职考官冒着再也找不到工作的危险,我把我谋职时有幸遇见的各种考官披露如下:守财奴型面试仅在三分钟内搞定。他问:“你开价多少?”你解释回答说你一笔提取的薪水是多少,你分期提取的薪水又是多少。“你开价多少?”你告诉他你的薪水应根据你的经验和业绩来决定。“你开价多少?  相似文献   

3.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 ,并且拿同样的薪水。过了一段日子 ,阿诺德加了薪水 ,而布鲁诺却仍在原地踏步。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 ,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他抱怨 ,一边盘算着怎样解释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布鲁诺先生 ,”老板开口说话了 ,“您到集市上去一下 ,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 ,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有多少?”老板问。布鲁诺赶快又跑到集市上 ,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有40袋。“价格是多少?”布鲁诺第三次跑到集市上问来了价钱。“…  相似文献   

4.
“迈克和托德的薪水相差$21,迈克的薪水比托德多$20,迈克的薪水是多少?托德的薪水是多少(答案中不包含小数点)? 这个问题是微软公司IT技术专家史蒂夫·多布斯曾在一次面试上遇到的,那次面试是多布斯所经历的最令人筋疲力尽的面试之一。这个问题对应聘“电话技术支持”这一职位到底有什么用呢? “那时,我实在看不出这个问题与我应聘的职位有  相似文献   

5.
发薪是发工资,薪就是薪水。古时的“薪水”进一步引申为俸给,就是今天的工资。古代官吏的工资并不像现在发给货币,先秦时期按月发实物,主要是粮食,称为“禄”。到了汉代“禄”改称“俸”,仍发粮食。东汉初年,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2,(31):11
正悦读提示:"你一个月能拿多少薪水?""你月薪多少呀?"月薪,即以月为单位结算的工资。月薪制是现在非常普遍的一种工资结算形式。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跟HR不能直接面谈薪水,也有人说应该直言不讳。他们看上去都有充分的理由。我很关心这个问题,我该如何去做?另外我看过别人的面试经历,HR有时会问个人的薪水要求。我觉得说高了会失去工作机会,说低了又有“贱卖”的心理,我该如何确定一个合适的薪水水平?  相似文献   

8.
《父母必读》2010,(12):113-113
翻开书,我先吓了一跳,“等薪水增加再来存钱”、“收入-支出-储蓄”这两条我觉得天经地义的想法,却被作者列为“理财两大迷思”。  相似文献   

9.
尚红艳 《教师》2012,(19):73-73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化学”。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会学化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化学”只能是量的积累,老师讲多少,学生便知多少.  相似文献   

10.
胡星林 《语文知识》2001,(10):27-29
“多少”是一个常见的偏义复词。有时表“多”,有时表“少”,但“多少”究竟是“多”还是“少”,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作为偏义复词的“多少”,其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有趣的过程。先秦汉语中,“多”“少”尚未凝固成词,都有实义,表多寡或数量的大小。例如:《管子-七法》:“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多少也,谓之计数。”《韩非子·五蠹》:“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国家,人们从事的职业不同,表示各自“薪水”、“工资”、”年俸”、“酬金”、“收入”的词也不相同,下面扼要归纳一下:一、salary,通常为以月或季度,也可按半月、周末发放的“薪水;俸给”。发放对象为教养、有能力的白领阶层,如学者、高科技人员、教师、医生、绅职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或其他公职人员。例如:At that time Pierre Curie was teaching physics in technical college ata small salary.那时皮埃尔·居里正在一所工学院里教物理,薪水很低。Teachers,government officials,and clerks receive salaries.教师、政  相似文献   

12.
毫无疑问,薪水高低是大学毕业生求职时考虑最多的因素之一。无论在人满为患的招聘会现场,还是在相对封闭的面试过程中,毕业生们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问到一个问题:“我能拿到多少薪水?”任何一个求职者都不会忽略这个问题。对于毕业生而言,当然希望工作单位能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一天,报社的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年轻人很珍惜这次采访机会,做了认真的准备。因此,他与松下幸之助先生谈得很愉快。采访结束后,松下先生亲切地问年轻人:“小伙子,你一个月的薪水是多少?”“薪水很少,一个月才一万日元。”年轻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相似文献   

14.
琴蛙搞笑队     
银幕上正映出热烈求爱的镜头,男明星在表演他的拿手好戏。美娜推他的丈夫说:“你从没有这样爱过我,是什么缘故?”“嘿!”他答道,“你知道那家伙干这种勾当所拿的薪水有多少吗?”  相似文献   

15.
据新华网报道,马英九甫上任,为了“利益回避”,家族里的人纷纷请辞。如果单纯以薪水来计算,马英九家族真是“蚀大本”。因为马英九的月薪只有新台币40多万,但是三个辞职的家人薪水加起来却超过85万新台币。  相似文献   

16.
“你期望自己在未来的职场中能值多少钱?”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但又略显敏感的话题。在周遭一片“择业难”的呼声中,很多人选择了刻意地淡化“薪酬”这个字眼,也有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以“薪酬”来吸引眼球,提出绝对的低薪——“零工资”,希望能以一片诚心博得用人方的青睐。到底现在的在校大学生,这些未来职场的“后备军”们对于薪酬有着什么样真实的期望?今年7月份起,本刊编辑部在全国十几所高校进行了在校大学生求职薪水期望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在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海洋大学、苏州大学…  相似文献   

17.
《世界教育信息》2007,(10):93-94
英国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特别是某些人文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如历史、美术、法语或英语文学,位于毕业后“回报率”排行的最低档。他们的薪水可能不足以“弥补”大学教育的费用。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名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意思是一夜风雨,不知道花落了多少。古代汉语中凡说什么“知多少”都是问句,也就是不知道有多少,并且它所说的数量往往是无法或者难于弄清楚的。如“人生离恨知多少”、“扫眉才子知多少”、“前山花发知多少”、“春江别泪知多少”,莫不如此,无有例外。现在报刊上经常出现类似句式的标题。意思却完全相反,不是不知多少,而是告诉人们知道有多少。如“亚运会金牌知多少”,倘若按照“花落知多少”的句式去理解。就是不知道  相似文献   

19.
说“多少”     
“多少”这个词是代替数量的疑问代词,一般语法书对它分析较少。本文结合初高中语文教材,来分析“多少”的几种用法。 一、表示疑问。这是“多少”作为疑问代词的主要功能。 例:①象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荔枝蜜》) ②(任弼时同志)耐心地询问国内有多少工作人员,要多少开支。  相似文献   

20.
当下的学校德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以管理代替引领,因而难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功利化”。为鼓励学生做好人好事,一些学校精心设计了各种德育措施,最普遍的就是给学生加德育“操行分”,比如,捡起地上的垃圾加多少分,帮老师做事加多少分,捡到多少钱加多少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