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期初,集体备课《桂花雨》,为阔放视野,我们从四个维度展开了"对话". 一、与作者"对话" 中国文化讲究"知人论事".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事以论其是也.概言之,即"知人论事".  相似文献   

2.
期初,集体备课《桂花雨》,为开阔视野,我们从四个维度展开了"对话"。一、与作者"对话"中国文化讲究"知人论事"。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事以论其是也。概言之,即"知人论事"。  相似文献   

3.
王元化先生在新近出版的大著──《清园近思录冲,郑重地提出了关于“知人论事的标准”说,是一个创见。但他在臧否具体人事时,在不同情境下,一是取“双重标准”,二是变化不定。足见,按胡适所倡导的不动“正义的火气”标准评判人事,决非易事。然而,王先生关于为文治学的一系列见解,亦即知人论事的标准,确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情感体验是诗歌教学的灵魂,教学中,可采取诵读涵泳、介入体验、知人论事、把握意境等方法和途径,引领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情境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5.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的是对于物与人都不能求全责备。其实,在知人识物之外,倘要论事,还应该加一句:“事无全美”——世界上的事情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列子》里  相似文献   

6.
探讨多元解读文本的途径,要从主题探究、人物剖析、词语内涵、表现手法、知人论事以及文本"空白"等角度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由于青少年知人论事感性多于理性,所以阅读小说能融情于中,不忍释手,却又知之不深。小说教学既要促使学生产生二次激情,又要引导学生能了悟作品的深意,因此,找准小说教学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李鱓为扬州八怪之一,但对他的身世人们了解很少。本文根据《兴化李氏族谱》对其家世情况作了详尽的考察,并根据《扬州东园题咏》对李鱓与盐商的交游作了稽考,使读者便于知人论事。  相似文献   

9.
《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大家赵翼的读史笔记,亦是一部有名的乾嘉历史考据学著作.然则《札记》并非一般性质的考据史,而是将历史考据与史学评论有机结合.《札记》中,有证有论,考证史料,评论史学之优劣得失;考据史实,议论治乱兴衰之经验教训.考证之中不乏立论,议论之基在于考证,证与论的有机结合,使得这部札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特殊的创作背景下,《札记》中评书、知人、论事具体体现了赵翼的“证”与“论”,也由此角度去看该书的地位、影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的伦理德性基础,通过对中西方"身体观"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体知"和"认知"的交流和沟通,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有效打通身体和心灵的感知觉通路,并在感性和理性的高度融合上实现"知人论事"的交际目标。  相似文献   

11.
该文认为,背景分析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前提与重要方法;知人赏诗则是背景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知人”,可以深入把握作者其人的艺术风格,可以与诗人进行灵魂的对话,读出诗人的用心;而弄清诗人写作的本事,就作者的作品加以互证以及尽量避免片面等,则是知人赏诗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87):22-23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典,它使中国的文学殿堂翰墨飘香。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传承祖国的这一优秀文化。本文对古代诗歌教学的应对策略作了分析,旨在通过文本解读、体会情感、知人论事、诵读、以诗育人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将用人艺术概括为四个字,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道明了用人的要领,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知人与善任是用人艺术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知人是善任的前提,不知人则谈不上善任;善任是知人的体现,不能正确地明职授权,知人就是一句空话。领导者处于经营管理中心地位,用人是其领导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用人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自己工作的效能,同时也关系到自己所领导的事业的兴哀。因此,领导者必须提高用人艺术,努力做到知人善任,以求达到人才使用的最佳效能。本文拟从知人与善任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原始歌谣的产生与流传,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论事类”诗话,最早的“论辞类”诗话保存在先秦时期的历史要籍中。《尚书尧典》中舜和夔的对话,开“论辞类”诗话作之先河。《论语》中孔子论诗的记述是诗话中最早的系统的“论辞”之作。  相似文献   

15.
正朗读,是诗歌阅读教学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够逐步理解诗歌情感。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尽情地投入到朗读之中,在朗读过程中不断指导甚至示范,促使学生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诗歌丰富的情感。一、理解诗歌情感(一)了解时代背景"诗意就是心声。"作者是社会的人,他的坎坷荣辱等经历会在其诗歌中体现出来。所以,"知人论事",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作者的感情,更好地体会  相似文献   

16.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在民主、平等关系中交流,对话者达到视界的融合、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中获得知识,获得掌握知识的方法,达到“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人“的学习的境界.如何使对话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刘莹 《现代语文》2005,(3):18-19
知人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报章杂志中的消息,与人会谈……无处不充满了解人的机会.知人的途径很多,但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还是通过问语与答话知人.问答知人又可分为主动知人和被动知人,我们这里探讨的是如何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问话与答话知人.  相似文献   

18.
侯敏 《中文自修》2012,(5):22-24
"品词——知人——论世"是阅读与赏析诗词的有效方法。要想理解作品,就要首先在文字层面感知词人传达的意思,而后一定要在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去深入体悟词人通过词作想要传达的情感,从而与词作对话、与词人对话、与历史对话。  相似文献   

19.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求异能力——用求异法指导小学生写童话、寓言两例●郭建停学生习作童话、寓言,常常是以事论事,写不出新意,其原因在于他们的思维还处在绕框框的低级阶段,发散思维的翅膀还没有力量展开。这种“以事论事”、“绕框框”的思维方式,在心理学上称思维定...  相似文献   

20.
<正>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言意为,知人之人有外在的智根,而知己之人有内在的通悟。短短两句,便囊括出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法则。其于现代,仍有广泛的警醒作用。人非独立的个体,唯有在这个社交网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方能在社会上安营扎寨。因此,知人尤为重要。所谓知人,先得了解他人,知其优劣,进而推贤任能,助自己一臂之力。若能如此,可谓智者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