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哙遂入,披帷向西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高二册《鸿门宴》) 其中“眦”字,课本注释为“眼眶”。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均作如是解,就是《辞源》、《辞海》等工具书的注释亦大致同此。于是“目眦尽裂”便被语译为“眼眶都裂开了”或“眼眶全裂开了”。果真如此,以后樊哙还能安然地“复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更何况高祖打天下,樊哙始终是一员有着汗马功劳的骁将。可见,将“眦”释为“眼眶”是不妥贴的。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中有这么一句话:“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课本把句中的“旦日”一词注释为“第二天”,笔者认为此注不妥,应该把“旦日”一词解释为“太阳初出时、天亮时、平旦”。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幽默”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九章·怀沙》中,为“目旬兮杳杳,孔静幽默”,“幽默”是“幽远、静默、深邃”的意思,而幽默故事在历史上也早有记载。但现在人们通常使用的“幽默”一词完全是个外来语,是humor一词的音译,是经我国已故的散文小品家林语堂先生翻译,于20世纪20年代引入国内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幽默”的意思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同“幽远、静默、深邃”等相比,其意义可谓是大不相同了。现代意义上的“幽默”一词定义很多,林语堂先生曾举过例证说“:幽默是一种超脱的产物,庄子观鱼之乐,蝴蝶之梦,说…  相似文献   

4.
先秦诸子智道德观论略沈继成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智”古代作“知”,《说文解字·矢部》说:“知,识词也,从口从矢。”徐颢《说文解字注笺》解释说:“知,智慧及知识之引申,故古只作知。”由上可知,“智”有二义,一是聪明...  相似文献   

5.
面具     
人面到底是靠不住的呀人面原不如那纸制的面具哟!你看那红的,黑的,白的,青的,喜笑的,悲哀的,目眦得怒裂的面容,无论你这样褒奖,这样弃嫌,他们一点也不改变。红的还是红的,白的还是白的,目眦怒裂还是目眦怒裂。人面呢?颜色比那纸制的小玩意儿好而且活动,带着生气。可是  相似文献   

6.
《诗刊》杂志社的编辑邹静之先生在《女儿的作业》一文中,曾写到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女儿问我“灰溜溜”怎么解释。我想了一会儿,问干吗解释这个词。她说是作业。我说这个词你会用吗?她说会,很快造了句子。我说这就可以了,关键是会用。解释“灰溜溜”这种词毫无必要,就像解释“馒头”这个词没有必要一样。女儿不屑……  相似文献   

7.
开头语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班主任”一词的解释是:“学校中负责某一班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教师或干部。”这是上个世纪的解释;本世纪要把这个词  相似文献   

8.
李玉 《邢台学院学报》2007,22(1):121-122
“老身”一词在各类辞书中的解释不尽相同,通过对“老身”一词在不同时期的使用情况,探求“老身”一词意义的演变、分化、形成过程,并试图对该词的意义做出较准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9.
何伟松 《现代语文》2009,(7):130-13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蒲松龄《狼》一文中,对“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句“假寐”一词的解释争议颇多,教材注解中解释为假装睡觉。配套的教参书中,在练习说明第二题第二句解释假寐这一加点词时也解释为假装睡觉。可见,编者对“假寐”一词的释义确凿无疑了,学生手头许多辅导书也对假寐作这样的解释,大家都认同“假装睡觉”这一解释。其实也很好理解,假,假装;寐,《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公羊传·僖公二年》,意为睡觉,这样假寐解释为假装睡觉也顺理成章了。但有人对此提了不同意见。《您真的理解这些词?》一文中(《半月选读》第七期郭灿金许晖)指出“假寐”解释为假装睡觉是错误的,并引用《诗经》:“假寐永叹,维忧用老。”郑玄笺:“不脱冠衣而寐日假寐。”高郭注:  相似文献   

10.
翻开小学语文试卷,你便会轻易地找到“解释词语”这一项考题,总会发现“解释词语”这四个字前,出现“联系上下文”。这是在启发学生,要通过“联系上下文”这一方法来解释词语,给学生指出了答题方法。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理解词语,就是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词源”?从名目上看,“词源”就是“词的起源”或“词的源流”,然而,从汉语词源研究的实际状况来看,对什么是“词的起源”,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屏风”这个词,它的词源解释是什么呢?有人认为“屏风”的词源解释应该是象刘熙解说的“可以屏障风也”那样,有人认为“可以屏障风也”只是解释“屏风”的第一步,要彻底解释“屏风”,还深进一步指出“屏”与“风”的来源,否则就算不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解释词语一定要精确简明,通俗易懂。我认为词语解释有三忌。一、忌以词解词。用同义词解词,这是常见病。例如把“沉思”解释为“深思”,这是用同义词解词,词义解释得不明确,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偶尔看了几位教师的备课笔记,发现他们随意用一些不常见的难懂的词语;用一些文言词、专业词、方言词来给学生解释词语。例如,语文课本第七册中,有“盘缠”、“逝世”、“视死如归”等词语。有的老师把“盘缠”解释为“盘费”;“逝世”解释为“谢世”、“过辈”;“视死如归”解释为“大义凛然的样子”。“盘费”是我们地方上的一句口头语,“谢世、过  相似文献   

14.
朝万历年间,左光斗蒙冤受刑,关进东厂大牢。其弟子史可法化装为清洁工人狱探望。见左光斗“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不由抱着左光斗的膝盖泣不成声。左光斗已“目不可开”,听出是史可法,“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斥道:“不中用的东西!这是什么地方?!国事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琵琶行》中“阿姨”一词的解释,长期以来众话纷纭,争论不休,这些解释都不能很好地体现作家作品的思想,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还《琵琶行》中“阿姨”一词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一词多义是文言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下面以“相”为例,谈谈它的用法。“相”是一个会意字,本意是用“目”看“木”,即“察看”,引申为“单相”,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如“相信”“相知”等。其次表示互相、交相的意思,如“相识”、“相同”  相似文献   

17.
谈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抓好这个环节,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怎样解释词语呢?要准确解释词语,既要掌握解释的原则,又要掌握解释的方法.解释词语的原则(1)要观点正确在解释有关意识形态的词语时,应该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用正确的政治观点去解释它.例如“苏维埃”一词,有人解释为“俄国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是现在苏联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这样解释,就不够准确.这个词比较恰切的解释,应该是“原为列宁、斯大林领导建立的苏联政权的组织形式”.这样,才能把列宁、斯大林时代的“苏维埃”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之流所标榜的“苏维埃”区别开来.“伎俩”一词,有人解释为“随机应变的才能”.这样解释也犯了褒贬倒置的毛病.按照这个解释,阶级敌人进行破坏时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四册《书博鸡者事》课后练习第五题有五个复句,编者要求指出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把其中的关联词语找出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委托五省区编写的《教学参考资料》对“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拨眦,目光如炬……”一句的答案为:  相似文献   

19.
“批评”一词,多种词书比较,有大同小异的解释,但它们都有“对事物评判和议论”之意。  相似文献   

20.
茅盾先生的《风景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一文中有“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一句。课本解释其中的“浅浅”一词,说:“[浅浅(jiānjiān)]也作‘溅溅’,水疾流的样子。”我认为课文对“浅浅”一词的解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