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速读"诠释     
速读,顾名思义就是快读的意思. 今年,三秦都市报在代社长兼总编辑薛晓燕的大力倡导下,首次将报低的内容结构确定为"速读+专题+专刊",而且将速读放在首要的位置,要求报纸具有"速读的特点"和"专题的品质".一句话,这是办报纸的大政方针.  相似文献   

2.
近日,笔者在工作之余,走马观花地将2008年《档案管理》第6期速读了一遍,读后感到有许多“瑕疵”(当然瑕不掩瑜)之处.现将笔者发现的一些“瑕疵”(可能某些“瑕疵”找得不对)之处简单罗列如下:  相似文献   

3.
最近收到了《档案管理》2009年第2期(以下简称"第2期")杂志,走马观花速读后,脑子里对文章标题、作者署名、摘要与关键词存舍、关键词标注、作者单位等问题产生了一些想法,不知妥否,现斗胆说出来:  相似文献   

4.
为了创新“三贴近”的报道形式,进一步提升报纸亲和力,从2009年下半年起,《南阳晚报》在《速读南阳》版开设了“寻找南阳老地名”栏目,至2010年4月共发稿43篇。通过系统报道南阳人身边的老地名,挖掘与之相关的元素,全方位展示了南阳曾经的辉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交通要道,经济繁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军事要塞,兵家必争,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报中翻开了南阳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写作》2002,(12):41-41
北京晚报从10月8日开始,在“深度报道”版连续推出《喜迎十六大——速读国家数字》的系列报道。8日开篇时在头版头条中说:这一系列报道是“透过一个个具体的数字,了解伟大祖国十五大以来前进的步伐”。用数字宣传成就一般会流于干巴、枯燥。可是,这一组系列报道做到了化枯燥为生动。如,标题《7.6%!全球为此欢呼的数字》、《NO.1:中国工业唱响世界》、《每天1.42亿美元:中国制造魅力》、《减少49.4%:中国演绎减法的美丽》、《37595亿:世界大腕感谢中国》、《117倍:非公经济迅速崛起》、《5000亿公斤:世界为中国农业喝彩》、《719万:中国高等教育大跨越》、《21平方米:中国人均住房达小康》等,就把死的数字激活了。  相似文献   

6.
虞岸 《新闻实践》2010,(3):55-56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报纸的阅读方式已从传统的精读向速读方式转变。为了适应这一转变,舟山日报以“记录新闻事件、反映社会生活、讲述动人故事”为主旨,以醒目、大气、清新为总体风格,推出《千岛写真》图片专题报道,用视觉方式向读者传递新闻信息。自2007年5月26日刊出首组图片《太极三大流派舟山亮拳》以来,《千岛写真》至今已刊出150余组,并逐渐形成独特的内部评价标准和采编机制。  相似文献   

7.
单振勇 《记者摇篮》2007,(11):54-55
速读:"厚报时代"的注意力元素"厚报时代"的来临,以及现代人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预示着报纸的阅读方式将从传统的精读方式过渡到速读方式。报纸要做到向速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曾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值此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如何为党的十六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动员、鼓舞、凝聚、激励全市人民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十六大召开,具有深远和现实意义。北京晚报为此陆续推出《速读金秋北京》和《速读国家数字》等系列报道,反响热烈,获得好评。实践证明工作性报道、成就性报道只要充满激情地投入一样会增彩出色,成为新闻报道的亮点。这一系列报道是北京晚报继迎接建国50周年、改革开放20年、建党80周年等成就宣传战役后又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做好迎接十六大报道破题之解就是要创新,进行有益的尝试。概括起来有高、大、全、深、新、实、严、近、品、赢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速读八法     
《军事记者》2007,(3):40-40
速读能力是反映阅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速读能力的自我训练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按句法要提高阅读速度,必须从按字按词阅读的习惯中解放出来,逐步发展到按句按行阅读。二、搜捕法在扩大视觉幅度的  相似文献   

10.
速读+新媒体时代,受众接受信息多样化,传统新闻被普遍唱衰,专业深度新闻更是很难收获读者.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日报采写了《大河之北》系列报道,这组报道涵盖了平原、山地、湖泊、林草、海洋等地理领域,跨度之大,领域之专,前所未有.这组专业的自然地理报道刊发后,受到了专业领域的肯定和普通读者的追捧,并在20...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前夕,《北京晚报》于2002年10月8日至11月8日,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喜迎十六大《速读国家数字》”,共计29篇,通过对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近900个权威数字的解读,全面反映了13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来的5年里我国经济和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对5年来,大到宏观经济、科技、教育,小至的人们思想观念、日常生活等进行了描述和评析。这组报道鲜活、生动、朴实、感人,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是成就报道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了科技查新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速读能力,并重点推荐了双向手指引导阅读法,最后讨论了思维导图的应用,并设想其成为适合速读的阅读载体的可能性。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13.
焱灴,37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曾任北京晚报总编室副主任、深度报道部主任,现任北京晚报时事新闻中心主编。 1997年7月1日编辑的《香港回归版面》获1997年中国晚报新闻奖好版面奖,1997年度北京新闻奖优秀奖; 1998年采写的《1998洪水告诉我们》获1998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000年8月15日采写的《美联社报道张健渡海有点意思》获2000年度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2000年9月18日采写的《金牌英雄的心理医生》获2000年度中国晚报新闻奖一等奖、北京新闻奖三等奖; 2001年11月14日编辑的《本报记者将入世槌带回国》获2001年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002年10月8日采写的《7.6%!全球为之欢呼的数字》获中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2002年编辑、采写的《速读中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人们阅读报纸的时间在减少。对报纸的阅读方式已经进入了“速读”时代。“速读”的阅读方式,则把媒体从“受众时代”带到了“用户时代”。通俗地说,“受众时代”的报纸做的是大锅饭,读者在“看报纸”,“用户时代”的报纸要做的是小锅菜,用户要使用、要参与、要跟内容和观点互动。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此文节选自辜晓进新著《当代中外新闻传媒——现状与源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8月出版的该书,论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媒体产业的现状、特征、历史渊源与发展走向,既弥补了新闻教科书的一项空白,也为新闻从业人员提供了一种了解当前媒介业态的速读文本。书中还包含中外报纸的著名事件及作者对这些报纸的简短点评。该书延续了辜晓进近年一贯的著书风格:图文并茂,通俗易读。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媒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扩版增容”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几乎成为各家纸质媒体共同的选择。与此相对应,阅读方式进入“速读时代”。在这种前提下,报纸不但追求内容的详尽、厚重和多角度呈现,而且追求一种良好的信息呈现方式,因此版面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家报》根据自身特点并参照国内外流行做法,全面导入静态版式,建立有《家报》特色的版式识别系统。静态版式全称静态版块模式,是相对于纷繁复杂的传统版式而言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版式,它的特点是简洁明快,清新自然,极具易读性和可操作性,这与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快节奏的行为方式是一致的。静态版式,从时间、  相似文献   

17.
在报业竞争激烈、读题风尚盛行的速读时代,运用各种修辞格将新闻标题设计制作得引人入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新闻标题实例,探讨了主要修辞格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论速读时代的报纸标题编排理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是新闻报道信息传递的高度浓缩,揭示新闻内容、美化报纸版面和吸引读者阅读是新闻标题相对稳定的内涵,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快餐式的消费特点,从一般性的“阅读”向“速读”转移.为了真正实现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新闻标题越来越明显地在旧有的“可读性”基础之上呈现出明显的“易读性”特征,厚题薄文、引题淡化、竖题禁用等都是报纸速读时代易读性特征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9.
“厚报”时代的报纸版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芳 《新闻前哨》2005,(2):107-108
随着“厚报”时代的到来,读的阅读方式也转变为速读状态。如何使可读性信息不至于淹没在大量的报纸版面中,是报纸版面设计工作必须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图文并茂”到“图文并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文婕 《新闻窗》2006,(4):45-46
“图文并重”时代来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报界在经历“单报种时代”和“多报种时代”之后,开始步入“厚报时代”。“厚报时代”的来临,以及现代人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使报纸的阅读方式逐渐从传统的精读方式过渡到速读方式。报纸要做到向速读方式的转变,除了文字新闻信息的简洁化、“快餐化”外,还要更多地采用非文字的方式,以视觉画面传递新闻信息。因而,图片、图表和插图在版面上的充分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