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所说的“和谐教育”是相对于班主任对违纪犯错误的“问题学生”施以严厉批评、体罚等惩罚性教育而言的。惩罚性教育强调班主任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其主体是班主任,其结果是班主任费精力、伤脑筋;而学生在身体上受折磨,心灵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还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敌对情绪。“和谐教育”,  相似文献   

2.
当今的中学生,是思想非常活跃的一代,也是知识面较广的一代。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他们中间的一些人时常产生一种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对老师的正确教育往往难以接受,有时还故意顶撞.老师、漫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在他们的心理中厌烦“正统教育”、热衷时髦等。而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应正确调整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3.
说理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很多班主任常使用这种教育方法,但往往是班主任苦口婆心,学生却不耐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现就这些情况分析一下原因:  相似文献   

4.
“严是爱,松是害”是许多班主任的口头禅,“严师出高徒”也成了班主任的经验之谈,所以,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教育手段,但笔者认为,过分的严厉,使学生慑于“高压”而屈服,实际上是口服心不服,甚至于产生逆反心理而与教师对抗,岂不知,在很多时候,宽容能使学生内心受到感化,会收到神奇的教育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李殿凤 《宁夏教育》2008,(11):32-32
班主任工作是把教育信息由班主任传达给每个学生。班主任有自己的个性和观念,这些个性和观念往往是影响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和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时常会习惯性地采取一些不当行为,总会产生一些阻碍教育措施实施,造成教师被动、学生逆反心理严重、氛围紧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几个偏激,必须下决心克服。  相似文献   

6.
在班主任工作中,无意识教育作为对有意识教育的有益补充,具有隐蔽性、愉悦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它能够有效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覆盖学生的生活时空。班主任工作中开展无意识教育的对策与措施:增强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加强班级文化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意识教育是我们通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方式。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或过多依靠有意识教育,则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无意识教育作为对有意识教育的有益补充,它能有效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覆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因此,要充分发挥无意识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彭敏 《班主任》2009,(1):35-35
班主任在工作中有时要对一些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倘若用语不当,轻者,学生不会接受;重者,学生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能选用恰当的方法、巧妙的语言实施批评,学生就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的过多参与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有的时候,班主任管理得越多、越勤,学生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初中班主任需要把握好教育的尺度,真正促进初中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具体的策略方面,班主任要化解师生的信任危机、避免德育的矫枉过正及成为学生的言行榜样。  相似文献   

10.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要管理好一个班级,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有时离不开批评这一教育手段。批评得当,可以促使学生自觉认识缺点和不足,从而积极改正错误;但运用得不当,就会失去应有的教育意义,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批评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班主任在运用时要把握前提,明确原则,注意方法,讲究策略。  相似文献   

11.
逆反心理是指人的个体在接受外来教育、规范、刺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映。它的特征是学生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努力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班主任老师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如何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结合多年的教学与工作实践,我们认为要实施有效的班级管理,就应该正确把握和处理以下六种关系。 一、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学生是班级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关键,这就要求班主任讲求民主,不搞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管理班务。否则,学生会缺乏积极性和参与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很多,如民主评优、班干部自主工作、学生轮流主持班会、学生管理班费等,这些都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式。但班主任也不可放任自流,要把握住教育方同和…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都普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良行为。对待这些不良行为,有的老师只是一味地加以批评、指责,其往往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做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笔者尝试着用灵活的教育技巧,从不同的角度去教育和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班主任工作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势和教育方法,这本无可厚非,但有些思维定势和教育方法是有问题的。例如,在和学生谈话时,有些班主任会不自觉地居高临下,以教育权威的姿态出现,或批评,或指点,不指出学生的多少个缺点和失误似乎就不算谈话,就不算尽到教师的职责。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学生往往并不领情,反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所以,作为班主任要注意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工作中,班主任经常会碰到一些不“乖”的学生,他们对正面宣传不认同、不信任;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否定;对思想教育和学校纪律消极抵制、蔑视对抗……这些令人头疼的学生自然不会像听话老实的学生那样受老师欢迎。但作为班主任,如果细心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在这些“反叛”的学生身上,其实有着许多闪光点:他们头脑聪慧,思维活跃;观念更新快,思想前卫;敢于质疑,富有创新精神……因此,那些一向视反叛学生为“另类”的班主任,非常有必要认真解读他们。“反叛”学生一般都具有逆反心理。什么是逆反心理?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人的一种特殊…  相似文献   

16.
郭强 《教育教学论坛》2015,(10):193-194
中职班主任的工作是中职学生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很关键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部分中职学生自律性差、厌学、缺乏进取心等现象产生的原因,浅析了中职班主任在中职学生教育中可采用的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陈培 《教书育人》2001,(13):41-41
学生由于心理、生理、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加上各人所处的家庭环境、文化氛围、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学校犯错误是难免的。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最有效的教育是说服。“说”而不“服”是达不到教育效果的。如果依靠权威“压服”学生,只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为,只有“心服”,才能认识到自己所犯的是“错误”。认识是改正错误的前提。因此,作为班主任就要在“说”上下工夫,只有情动于衷,才能发之于外。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说服学生。(一)运用“标签”法说服学生。王群在班上担任班长的职务…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但“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  相似文献   

19.
凡任过班主任的教师都知道师生之间心理沟通的重要性,可以说,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个十分有趣的教育现象是: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批评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老师批评学生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些现象是令人深思的,它除了说明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许多时候,总有一些学生喜欢和老师“对着干”、“唱对台戏”,或做起事来消极、冷漠,县至以厌恶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周围的人和事,这就是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认真对待,合理解决,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探讨、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以及形成的原因,积极寻找对策,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