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作为西方近代学科中比较有影响的考古学知识在20世纪初也被引进中国.有着特殊学术背景的留学生群体凭借语言优势,通过翻译西方考古学专业的书籍、文章等向中国输入西方考古学知识,尝试改造中国原有的金石学学术观念,一度成为西方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主体.以"五四"为界,西方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主体和局面有所不同,早期传播主体为留日生,主要以日本为中介大量转译西方考古学知识;"五四"后赴欧美留学生加入传播队伍并迅速成为传播主流,一些西方考古学专著和观念开始直接被引进中国.留学生的传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学术界对西方考古学学科的了解,为中国考古学的近代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化学教育始于 19世纪 60年代。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兴办学堂、设立机器船政局,以培养懂外语和科学技术的人才。 1865年设立的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堂,讲授有关制造方面的科学常识,化学便是讲授内容之一。因此一般认为,中国的化学教育开始于 1865年。 1867年,江南制造局增设了翻译馆,翻译西方书籍,化学方面的书大部分由英国人傅兰雅口译,而后由我国学者徐寿执笔成书。在此期间,徐寿创造了中文化学名词术语,因此,徐寿当之无愧是中国化学教育的启蒙者。   在 20世纪初的前二十年,中国化学教育深受日本的影响。教材…  相似文献   

3.
正书法创作,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创作的形式。在古人的句子里,是没有"创作""形式"这些词的。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西方文化逐渐进入中国,由翻译而形成了许多复合词汇。"创作""形式"就是复合词。所谓"形式主义"的定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应该说,"创作形式"的概念是伴随着现代艺术而来的。现在来谈  相似文献   

4.
翻译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建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达10个世纪的佛经翻译为汉语注入了大量佛教词汇,促进了汉语句法、篇章结构、文学体裁等方面的革新,提高了汉语的表现力,促进了汉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同时也让佛教的许多思想深入人心。晚清开始的西学翻译则是中国现代性启蒙的捷径,促成了中国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5.
大量的英语词语通过翻译逐渐进入汉语语言的词汇中,成为汉语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得到广泛的流行与使用。翻译对汉语词汇层面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词义的扩大和词义的转移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始,西方诗歌开始大规模地译入汉语,对中国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一直以来,西方诗歌的节奏并没有很好地在翻译中体现出来,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中国读者对于西方诗歌的认识。著名诗歌翻译家朱湘所翻译的十四行诗中曾出现过准确体现英诗节奏的方法,但由于他的这种方法没有贯穿于其诗歌翻译的始终,故一直被学界所忽视。这种方法比著名的“以顿代步”的译法更能真实地体现原文的节奏,有不同寻常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中国学生大量涌入日本,他们不仅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接触了西方民主政治学说,革命思想日渐活跃。留日学生积极创办进步刊物,大力宣传反清思想,启发了民智,促进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很久以前就交流频繁。在中国古代,汉语词汇被传到日本,大和民族从此开始学会了书写。到了近代以后,汉语词汇反过来从日本输入中国,形成了现代汉语,并得到了很大发展。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给两国语言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了解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能够使我们加深对中日两国长期交流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19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教会出版机构在中国翻译出版业中处于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作为这一时期西方教会出版机构的典型代表,墨海书馆发起了大量的翻译出版活动,如翻译出版西学书籍、创办报纸杂志等。虽然其动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宗教、传播教义,客观上却促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现代出版业和报业的兴起。  相似文献   

10.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处理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军 《巢湖学院学报》2003,5(2):101-104
英汉两种语言中包合着大量的习语。在中西方化交流日趋深入的今天,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英汉习语的互译。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深受各自化的影响,他们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只有对中西方化之间的差异深入了解,并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弥补这种词汇空缺现象,达到跨化交际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1.
翻译研究,作为文学下一门独立的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与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已由独立学科逐步过渡到既独立又自主的阶段。在中国,自有翻译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翻译的讨论。但知道20世纪80年代,当西方翻译理论如潮水般涌进中国的时候,"信达雅"的金科玉律才开始真正受到严峻的挑战。在西方各类学派、翻译家争相提出自己的翻译观念和翻译理论研究之时,我国译界的专家学者也不予余力为建造中国翻译研究大厦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在晚清民初的翻译界推起了"白话文之风"。他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不仅有效传播了东西方近现代的新思想、新文化和新观念,对中国社会文化转向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扩大了汉语的实质内容,促进了汉语词汇本身的更新。其中,词汇的新编、语言的通俗化以及言文的合一等,反映了近代文人学习西方文化、追求翻译语言变革的信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日本均为使用汉字的国家,汉字标示的词语集中或是分散地进入对方的语言中,两国在各自的基础上,发展出不同的汉语词汇。对于从初级阶段开始学习日语的学习者及使用者,掌握日语中汉语词每一部分的特征对其后期的语言学习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凤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2):102-103
19世纪初,一批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进入中国。在他们的传教活动中。创办报刊是一种迅速又广泛的传播方式。在20世纪之前。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创办了近百种报刊。以他们办报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中国报刊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在晚清民初的翻译界掀起了“白话文之风”.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效传播了东西方的近代新思想、新文化和新观念,对中国社会转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扩大了汉语的实质内容,促进了汉语词汇的更新.其中,词汇新编、语言通俗化、言文合一等,反映了近代人学习西方文化、追求翻译语言变革的信念.  相似文献   

16.
中英几个世纪的跨化交际产生了化与语言的融合,首先表现在词汇的互借,本探讨了汉语借词进入英语的途径,方式及其语法语义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语发展经历了切音字、国语和白话文三大汉语规范化运动,五四新文化革命先驱者从普及教育、富国强民、振兴中华的美好愿景出发,进行了一系列语言文字以及文学艺术写作方面的探索。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因而形成了很多偏离语言自然发展轨迹的文化症候现象,虽然历经周折,有些关于语言文字改革的建言未能达成共识,同时对汉语规范化产生的效果也不大,但正是在这探索和争鸣声中,汉语有机吸收方言、古语、西方异质语言资源中合于汉语发展实际的成分,最终推动了现代汉语规范化以及现代文学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小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到了近代才发展到高峰期,并出现了许多流传至今的作品,这些作品对进行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来说是很好的语言材料,从而受到了很多词汇学专家、学者的重视。特别是20世纪以来,有关近代小说词汇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专家学者来解决。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时期维新人士在中国引入日本文学,成为日语进入中国的开端.随后通过留学生和国内知识分子对日本文学大规模的翻译活动,日语词汇大量的进入中国.日语借词主要包括自创汉语词汇、借用中国古籍中的词语赋予新含义的词汇、用汉字音译西文产生的词汇、传入汉语后词义发生变异的词汇、日语生造汉字等5种词汇.现代汉语中的社会及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和术语约有七成是源于日语的,日语借词的传播更广,速度更快,载体更加大众化,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佛教自东汉年间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在译经写经以及弘扬佛教教义的过程中与汉语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进而产生了许多汉语新词新字,许多衍生词汇中也带有了佛教色彩,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诸如双音化、多音化趋向等语言现象,更为后世的翻译、不同语言互相交融树立了范本.佛源词汇的产生、发展有众多不同的方式,本文旨在从佛教汉传过程大致发展历程,尤其译经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对佛源词汇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