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作式阅读教学是新《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具有较以往阅读教学体系更为丰富的特征,即主体间性、探究性和共享性;在实施中,其操作程序可分为五步:目标明确与小组划分、必要精讲与初读感知、组内讨论与组间交流、阶段小结与再读体验、阅读共享与及时评价。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效果不理想,教学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也未能很好的解决。本文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出发,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理论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体现了主体间性哲学的意蕴。传统阅读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它遮蔽了学生心灵碰撞的感受,影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通过主体间性阅读教学的建构,反思当今的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与创造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主体间性阅读教学是弘扬主体、彰显个性、注重合作、促进创生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属性。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学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材编者的编写主体性,它们具有相对性、联系性和生成性的特征。主体间性便是值得追求的一种境界。主体间性指主体合理表现自身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达成理解的主客观统一性。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淡化权威、消解中心;倡导“原创性”;鼓励误读等能有效促进主体间性的达成。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备受关注。传统阅读教学主要存在教师——作者中心说和学生——读者中心说两种模式,虽有所不同,但本质上仍是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关系模式下的产物;通过借鉴西方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主体间性理论,笔者从改革语文阅读教学出发,提出了构建新型对话阅读教学模式的四项措施:(1)抓好师——生对话(2)抓好生——生对话(3)抓好生——本对话(4)抓好自我反思性对话。  相似文献   

6.
由主体性独白转向主体间性对话,是历史的发展与进步。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对话有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要旨在常读常新,培养学生独立思索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体间性问题是哲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然而有关这一问题的理论表达方式,特别是对“主体间性”这个概念本身,学者们的看法尚不尽相同。今年四月,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办的“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围绕“主体间性”概念的含义与译法,与会学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里编发的一组笔谈,是在会议发言的基础上组织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教育主体间性之意义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视阈中的主体间性研究是我国主体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也是当前教育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它的提出不仅使我们对教育主体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突破,也使我们在处理教育活动中主体与主体间关系的问题上获得了崭新的思路。文章以教育主体间性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基础,结合教育主体间性所提倡的复数主体和所奉行的主主关系,分析了教育主体间性对以往教育主体观和教育活动观的超越,从而揭示其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对主体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子式个人主体理念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为了使人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对立分离状态中结合起来,西方哲学提出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范畴。倡导主体间性对现实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践观、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师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主体教育应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管理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既包括管理.也应该包括被管理,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之间构成主体间,而且具有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关系中的内在属性,即相关性与统一性。教育管理中所体现的主体间性具有4个特征:受制性、平等性、交互性和主动性。在主体间性研究的视角中。提出未来教育管理的新构想——走向交往式的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是当代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特征,师幼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主体间性的交往.从主体间性的哲学视角看,主体间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主体间的互识,二是主体间的共识.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师幼交往具有主体平等性、双向互动性、结果互惠性等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能力之一,而如何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向来是教学研究者们的热门课题之一。以往研究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未从根本上弄清学生与教师角色,学生与教师各自的具体任务无法明确,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依存关系无法明晰体现,常常出现学生积极不够,被动有余,教师越俎代庖的现象。笔者试图基于主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理论概念,另辟蹊径,从英语阅读教学中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对各个参与者重新定位,确定其中的主体,他们的具体任务,以及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的主体间性,从而尽量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张兰 《内蒙古教育》2009,(14):13-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命题里实际包含厂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其二,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两层意思虽各有所侧重,但其共同点是明显的,即都认为阅读、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过程,且都是具备“主体间性”特征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管理是主体性教育管理。主体性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种存在形态,是对客体性、工具性和物本性教育管理的超越。然而,由于主体性中主客二元思维的缺陷,导致了主体性教育管理内在的困境。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内蕴与超越,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在主体间性中,主体性教育管理的内在困境被超越,生成一种新形态的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管理形成了一种新的内在结构与机制,"主—主"关系替代了"主—客"二分,充盈着一种共生共在、合作互动、生态和谐、精神关怀与公共理性的性质和精神,实现了教育管理的内在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评价实际上是各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的过程。因此,对高等教育评价主客体间性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探讨高等教育评价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对应、利益冲突关系及如何协调不同主客体间的利益奠定了基础。“主客体间性”是对“主体间性”的一种改进,它注意到了客体的能动性,即客体对主体的影响,注意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利益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由主体性独白转向主体间性对话,是历史的发展与进步.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对话有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要旨在常读常新,培养学生独立思索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一种主体间性精神实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二者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客体,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反映.从理论上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利于引起我们充分重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从实践上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本真,回归生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是一种带有文学解释性质的主体间性对话。从阅读教学的运行机制和内在规律来看,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对话显现为文本改写的过程:学生不断地在教师引导下优化自己的解释文本,并借此最终达成知、情、意、言全方位的教育生成。这样的文本改写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文本解释的有效性原则和语言学习效能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逐步兴起的一个哲学与美学概念,随着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语言学转向”与后现代主义美学和文论思潮,它越来越引起文学理论家的关注,并且发展出“文本间性”(或“互文性”)。这样“主体间性”就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概念;它可以比较合乎逻辑地解决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的关系,是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主体间性”也有其适用的场域和限度,过分地运用它势必产生文学本体的混乱。  相似文献   

20.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以其上下文关系可译为或理解为主体之间性、主体际性、主体(观)通性、共(多)主体性、主体间本位等[1](P86-91)。笔者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的主要内容是规范一个主体(教育者)怎样与另一个完整的作为主体(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期在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