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正媛 《新闻世界》2012,(7):100-101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媒介的融合,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形式和愈加激烈的传媒竞争,报刊媒体纷纷走在了媒介融合之路的前列,而电视媒体却起步较晚,在视频优势资源不再独享,媒体格局巨变之下,如何认清业已变化了的媒介生态环境,在全媒体时代重新定位自己,扬长避短,走出一条电视媒介技术融合道路,是电视媒体应对挑战、开拓发展的首要议题。  相似文献   

2.
"媒介融合"是时下传媒业界与学界使用的热门词汇,在国内外传媒业的媒介融合实践中,媒介融合体现着一种"聚合"思维。在这种思维指引下,媒介形态不再简单叠加。依托于传统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形态发展的传媒业正不断践行着"聚合"的模式,在专注自身形态打磨的前提下不断提倡新的融合观念,同时对媒介融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目前,随着我国传媒行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其发展的具体路线和趋势更加明显,那就是媒介之间的融合。在过去传媒行业之中各个媒介之间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这样的差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逐渐减小。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电视是我国人民群众最为喜欢的媒体,而当下媒介不断融合的整体趋势必然会对电视新闻这一行业的工作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传媒行业中各种类型媒介相互融合的整体趋势,探讨了媒介之间的融合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的重要程度,并且从媒介整体环境方面的变化出发,研究并分析了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对电视新闻行业之中的采编工作带来的具体影响,希望能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郝佳 《新闻窗》2012,(3):55-55
媒介形式的大融合,既是当前媒介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广大传媒对象和传媒市场的要求。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对于媒介传播而言,形式占有重要地位,媒介的形式决定着媒体的内容。因此,大融合形势下的媒介内容必将为广大传媒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视传播理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逐渐打破了传统电视独霸市场的格局,媒介融合势不可挡。在传媒领域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媒介融合在给传媒市场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传媒产业的发展与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机遇。  相似文献   

6.
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形势下,传统的电视传媒如何化逆境为顺境,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已然成为电视传媒者思考的首要问题。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传媒行业的竞争,决不是哪一个要素强势和优势,而必定是全要素的竞争、整体系统的竞争、综合实力的竞争,关系到传媒产业能否做大做强、能否在激烈的传媒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新媒体时代,吉林电视传媒发展需认清形势,打破自身局限,与新兴媒体合作共赢,走产业发展、集团化资本运营、多元盈利的发展道路,通过不断改革推进,在新媒体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网络宽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崛起,打破了传统电视长期固守的藩篱,媒介间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借势于中国传媒改革的推进,媒介融合不仅给活跃的传媒市场带来新的冲击,更会为传媒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种背景下,传统电视单一的营销策略已经无法满足新环境下市场的需要,结合新媒体在资源链接、传受互动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整合营销传播,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但是,企业营销中的整合营销理论如何更好地结合现代传媒业发展的实际,还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课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和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可操作性策略。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是一种基于数字化进程而产生的媒介形态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对传媒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产生影响。传媒的竞争与合作属于媒介经营管理的范畴,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媒合作体现出跨媒介生产与经营的特征,媒介融合又成为媒介集团化发展新的动力和突破口。本文在论述媒介融合带给传媒发展何种影响的同时,也试图厘清媒介融合的相关概念。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科技在文化领域和传媒领域不断延伸,促使我们的传媒媒介形态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传统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都在向媒介融合的趋势不断发展。网路媒体的低门槛、零时差、多元化等特性非常迎合当下社会媒体受众的需求,从而使他们从传统媒体受众转为网络媒体受众。这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类的节目冲击非常大,所以新闻节目媒介融合是必然的,本文重点研究在媒介融合这个大潮流中新闻节目的形态变化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伴随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媒。介融合”成为媒介变革进程中的发展潮流.传媒市场正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进军。这一现状对于电视产业的根本影响是使电视从独立的产业走向了与电信和互联网业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新媒介时代下,多媒体竞争加快了传媒企业的聚合,扩大了节目的碎片化。本文通过电视媒介应对激烈竞争而采取的营销策略分析,对媒介融合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漱蔚 《今传媒》2014,(7):126-127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的前景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兴起则直接加速了国内媒介融合的步伐。新媒介的出现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为不同的传媒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和基础,媒介融合成为了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具有跨媒体能力的全能型记者目前在我国十分匮乏。在此背景下,电视记者作为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电视媒介的记者除了应该拥有专业基本素养之外还应掌握多种媒体技能,要力图成为全能型记者,唯此,才能在竞争中力拔头筹。  相似文献   

13.
李霞 《新闻爱好者》2008,(12):39-40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此后,先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式开始向数字媒介转变,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了数字形式,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此后,网络技术的推动,又使得媒介融合得以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14.
正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席卷全球,传媒领域也展开了一场以媒介融合为主旋律的巨大变革。作为当前中国电视媒介领头羊的湖南广电在这股史无前例的融合浪潮之下,毫无疑问地充当了弄潮儿的角色。近年来,其先是结盟淘宝网,后又联姻"青海卫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传媒人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大众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大众传播的竞争压力随之增大。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介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有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了以网络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在此背景下有人预言:电视即将死亡。本文主要是针对这一话题展开论述,从传播学视野下以及电视传播实践的角度探讨电视不会死亡的原因,同时指出了电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科技的迅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信息化时代,中国媒介改革的推进在打破了传统的广播、报纸等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增加了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形式,媒介的形态开始多元化,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这些媒介随即将进行融合。狭义的媒介融合,单指对不同形态的媒介进行融合,而从广泛的范围来谈媒介融合,它还指媒介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这也就意味着它会带来一把双刃剑,中国媒介的融合势必会给媒介行业和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自此本文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媒介融合"作为一个流行词汇在传媒行业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现象日益广泛。对于广播媒体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鉴于此,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融合的模式探讨进行了探讨。80年代后期,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使其成为传媒领域的明星,并迅速取代了广播的传媒优势地位,广播媒体成为弱势媒体。自此以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纷纷出现,迅速占领传媒市场,这些新媒体传播及时、覆盖面广,而且收听方便、与受众互动性比较强,打破了媒介传媒的神秘性,人人都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革,媒介融合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成为传媒业态的新热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媒业态也深受影响,出现了新的发展形势.文章以媒介融合为背景,探讨传媒业态的新形势,以期为传媒业态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的传媒技术受到媒介融合环境的影响发生了巨大改变,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当下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媒体传播的范围得到了进到一步扩大,新媒体成为当前各类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但是实际的增益效果却还未达到预期。由于新媒体和传统电视媒体之间一直处于一种竞争关系,导致新媒体在实际的推广与应用中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传统电视媒体又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受众范围不断缩小,两种媒体之间形成了一种彼此制约的关系,因此,想要两种媒体均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取长补短,促使新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的共同发展。基于此,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融合为背景,探讨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传媒之间的相互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以电视图书这一跨媒体出版物为例,分别从媒介特性、表现手法、传播理念与影响力四个方面论述了电视与图书两大媒介合作的依据,验证了传媒融合是实现文化资源增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