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闻标题中的网络热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像躲猫猫、打酱油、俯卧撑、范跑跑、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很傻很天真、被幸福、犀利哥……这样极富特色的网络热词不断涌现,影响并丰富我们的生活。所谓网络热词,又称网络流行语,指的是由网民创造或发掘  相似文献   

2.
袁月 《青年记者》2017,(20):14-15
2016年10月,网络上流传的一段失恋视频中,主人公的“难受想哭”口音被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爆红网络,“蓝瘦香菇”成为网络热词.网络热词,是指由网民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民情民声,记录了社会进程,是网民公民意识勃兴的结果,也是网民积极融入社会、关注社会进程的体现.① 本文选取网络热词的传播效果中的“知沟扩大”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网络热词传播中知沟的新发展、驱动知沟扩大的因素,得出应将网络热词的传播作为弥合知沟、沟通代际的策略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管雪 《新闻世界》2011,(9):129-130
古有仓颉造字的传说,而今,在多达4.2亿网民聚集的互联网上,各式各样的新词也层出不穷,而且,有些词一经诞生,就掀起轩然大波。像“蚁族”、“躲猫猫”、“欺实马”、“犀利哥”、“风姐”以及“我爸是李刚”等等,这些词从产生伊始就得到网民认可,一跃成为“热词”“锐词”。然而,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新词”是缘何如此惹火?继而备受传统媒体的追捧,甚至,被冠以“词媒体”称号,理清起始于草根阶层的新词如何成为热词,如何成为一种“词媒体”,对于我们理性看待网络热词,客观评价网络热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网络热词是草根文化在网络平台上自我展示的产物。热词是由网络草根民众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且流行的词汇或句子,大多来源于官方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公开声明,其中关键性语句为网民关注,通过反讽、戏拟、谐音等手法,借助网络互动渠道形成有别于原意的新词,强调或暗含质疑、批判等含义,带有很强的娱乐大众和黑色幽默性质。热词集中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某种社会现象或者特定的思潮观念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最广泛的草根民意,真  相似文献   

5.
《文汇报》发表王磊的文章提到:从“打酱油”、“宅男宅女”到“圙”、“槑”,一份“2008年网络流行热词”这几天悄然流传。排名靠前的“热词”折射出市井文化的智慧和生活新变化,却也面临“危害”正统语言纯净度的争议。而相关学者却宽容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另类,认为网络用语的“对垒”成为网民“自我成熟”的注脚。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流通变得十分便捷,网民的互动性增强,网络热词出现并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由于网络热词多以符号化的方式或简短的词语来概括某一抽象的事件,其的广泛传播会对大众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笔者以网络热词"duang"为例,对其生成和传播路径进行解析,探讨其文化意义,并对该词流行现象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7.
袁刚 《新闻通讯》2013,(12):56-57
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和网民参政热情的高涨,“网络问政”逐渐成为政府和网民双重关注的热词。网络问政为网民与党委、政府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也为网民提供诉求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便捷之路。但在问政过程中,题材的收集、受众的选择以及传播方式等互动路径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环境下,随着网络媒介的流行,网络语言的传播也变得广泛而迅猛,尤其是网络热词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网络热词是与社会中的新闻事件或者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同时产生,它往往以曲线性的表达方式反映这些事件,并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网民的态度与看法。本文从网络热词的流行,分析网络热词流行的形式、流行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传播效果,从而展现网络热词的传播机制,使网络热词更为积极地为网民和社会所用。  相似文献   

9.
视察     
《新闻实践》2011,(3):77-78
31位省级党政干部使用网络热词网上贺新春 兔年新春期间,有一则新闻引来不少网友“嗣观”:全国17个省区市的31位省级党政领导齐聚人民网,发表新春贺词,向网民们拜年并致新春祝福。书记、省长们的新年贺词,不仅向网友表达了党政机关对网友参政议政的欢迎,还注入了不少“潮”元素:“给力”、“浮云”、“大砖”等网络用语都出现在了贺词中。现在网上议政作为一种新颖的议政形式,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行使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不少省区市领导在新年贺词中对此表示欢迎,并力邀网民为地方建设建言献策。记者发现,这些领导们的新春贺词,对网络语言的掌握都比较熟练,其中“给力”、“围观”,成了最爱用的网络词汇。  相似文献   

10.
从"网络哥姐"现象谈网民媒介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哥姐"属于网络时代的特有现象,当一些人自身的某一特质被网络无限放大,同时又与网民的某种心理相契合时,便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在网络世界备受追捧,因此该现象的产生不是自发也并非偶然,而是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网络哥姐"这一独特网络景观的出现,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考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网络热词蓬勃发展,呈现出凝练性、快消性和融合性的传播特点。网络热词的广泛使用,解构了传统文化语境,有效延展了话语体系,也成为网民自我娱乐、纾解情绪和舆论监督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杨兼 《新闻前哨》2015,(2):71-73
2014年12月底,徐州某小伙在网络上上传了一段视频,该视频记录了他将一瓶白酒倒入碗中,并在十几秒内一饮而尽的过程。该视频随后在微博、微信中被大量转发,小伙子因此被称为"一斤哥"。随后,沛县网民挑战其酒量,上传发布了一口气喝两斤白酒的视频,并在视频中明显流露出网络约战的意味。随后,其他地区网民很快接力应战,网络中相继出现"三斤哥"、"四斤哥"的喝酒视频。随即,各  相似文献   

13.
吴丹 《新闻世界》2011,(5):115-117
随着"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网络热词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国各大媒体。"我爸是李刚"也成为继"躲猫猫"、"欺实马"之后又一个年度网络热词。作为一种兴起的文化现象,每一个网络热词的背后都有着庞大的网民基础,他们通过对抗性解码和创造性编码,将官方话语解构,形成自己的话语,并集结成强大的网络舆论,进而对社会公共事件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已经成为网民意见的聚集地,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热词"呈井喷状爆发,其所表达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词语本身的字面含义,成为网民对社会现象的某种态度和看法的代名词.其中"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一类网络热词的传播,折射出网民参与公共事件、表达意见的隐衷.  相似文献   

15.
胡新桥 《新闻窗》2013,(1):40-40
网络水军即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某个话题或人物,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产品的目的群体。他们在“网络推手”的带领下,在论坛、博客上发声,获得“网民”的注意,但有很多话题的结果是负面的,会造成网民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6.
<正>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客户端推出创意互动产品《2024全国两会热词调查》,率先开启“两会时间”。同时,抓住两会时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的重要节点,在前期民意征集的基础上,将总书记下团组时的重要讲话与热词调查中网民的精选留言相结合,推出了国风动海报产品《你关心的,也是总书记牵挂的》,形成了“网民有所呼,总书记有回应”的互动报道创新范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2012年中国使用百度搜索进行搜索的TOP2000信息热词和TOP2000新闻类热词进行分析和挖掘,构建了社会暖度指数、社会舆情运行压力指数、社会幸福度指数、经济关注指数、民生关注指数等15个指数,并进行了4年的时间变化分析,最后通过盘点2012年网络社会流行潮流发现网络反腐成为热点、戏谑化时代和网民自嘲时代来临等.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当下,众多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创造的网络热词,不仅反映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且成为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网络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内在网民中广泛流行的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可以是“大虾”、“奇葩”、“躲猫猫”这样的词或短语,也可以是“你懂的”、“有钱就是这么任性”等句子,还可以是被称为“火星文”的“@”、“T_T”等非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以新奇、诙谐、简洁的方式,述说网民愉悦或凄凉的心境,表达对一些重大社会事件“适度”的认同或“温和”的不满.  相似文献   

20.
Door“门”,这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名词,这几年来却成了一个网络热词,并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网友们喜欢将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或超强娱乐性的事件,统统取名为“XX门”。这几年来,在中国网络上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门”事,如艳照门、踩猫门、献身门、普惠门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