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前,黄委在建设管理局成立了专门的质量监督站,分别在山东、河南、黄河上中游、小北干流山西、陕西等处分别设立多个质量监督分站,组建了质量监督队伍,具体负责黄河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黄河小北干流暨三门峡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站(山西)隶属于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总站黄河流域分站,现有站长、副站长各一名,质量监督员一名。  相似文献   

2.
《治黄科技信息》2004,(2):18-18
日前,水利部正式批复了《关于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工程实施方案》。该方案的批复为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工程大会战的全面展开注入“定心丸”。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水利部印发了《关于沁河下游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复》,沁河下游河道治理工程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前置条件审批工作。沁河是黄河左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太岳山南麓的二朗神沟,流经山西、河南两省,在河南省武陟县方陵村汇入黄河,河道全长485千米,流域面积13532平方千米。沁河干流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至入黄口段称为沁河下游,河长90千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沁河下游部分堤段仍未达到规划确定的设防标准,堤身堤基存在安全隐患,险工险段较多、部分穿堤建筑物老化失修,不能满足流域防洪要  相似文献   

4.
黄河小北干流放淤是新时期黄委在解决黄河泥沙问题上的一个战略构想,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论框架内又一伟大实践。其对于减少小浪底入库泥沙,降低潼关高程,减缓下游河道淤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河小北干流作为黄河中游河段,由于河道宽浅,水流散乱,索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为典型游荡特性的河道,为“揭河底”现象的多发地段,曾发生过多次凌汛,给晋陕两省造成了严重灾害。为有效控导河势,防止高崖继续坍塌,保护沿河滩涂开发成果,保护沿河重要的生产生活设施,改善沿河大中型电灌站引水条件,保护沿河重要的文物古迹,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小北干流开始修建工程,经过三十多年的治理,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理顺了河势,确保了小北干流河段岁岁安澜,在防汛、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和水行政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辉煌成就。建立了小北干流防洪体系,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对小北干流三十多年治理进行了认真回顾总结,为同行研究小北干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水利部将《金堤河干流河道治理工程(黄委管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报国家发改委申请立项,标志着金堤河治理项目立项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金堤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新乡县境内,流经河南省新乡、鹤壁、安阳、濮阳和山东省聊城等5个地市的12个县,在河南省台前县张庄闸入黄河,干流河道全长158.6千米,流域面积5047平方千米。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当金堤河发生一般洪水时,张庄闸排水不畅,回水较深,北金堤下段渗水严重,部分堤段  相似文献   

7.
正1概述自1998年以来,国家加大水利投入,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干流堤防建设明显加快,三峡、小浪底等一批控制性工程建成使用,开展了大规模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大江大河干流防洪减灾体系。与大江大河干流相比,江河主要支流和众多中小河流治理滞后,防洪标准较低,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期盼还有很大差距。当前,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加快中小河治理的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快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治理步伐。金堤河作为黄河重要支流,其防护工程北金堤防洪工程的治理项目亦列入"十  相似文献   

8.
河道工程(险工、控导)主要是指黄河两岸为控导主溜,控制河势所修建的坝、垛和护岸工程。这些工程为黄河中、下游控制河势、保滩护堤起到了重要作用,是黄河中、下游治理与开发的重要措施。工程结构一般为传统的柳石结构.其特点是:新建工程根基浅、受水流冲刷后出险机遇多,抢护任务大。每年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工程抢险,才能确保河道工程岁岁安澜。因此,研究河道工程抢险技术和方法、总结抢险经验与教训,有利于把握抢险时机,战胜各类险情,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利于河道工程岁岁安澜。  相似文献   

9.
黄河山东河段位处黄河下游,是黄河防洪的重要地区之一。周定王五年(前602)宿胥口河徙后,流经鲁西北,黄河穿行山东千余年。现行河道是清咸丰五年(1855)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形成的,具有堤距上宽下窄、纵比降上陡下缓、输沙能力上大下小、泥沙淤积严重、地上悬河突出等特点,造成防凌及河口治理任务繁重。  相似文献   

10.
位处黄河下游上首的黄河新乡河段,历史上灾患严重。特别是在金、元时期,灾害加重,河道迁徙不定,常多股行河。明、清时期,河道虽渐趋稳定,然由于该河段河道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实为典型的游荡性河段。深入研究黄河新乡河段河道的变迁特点,不仅能够增强人们对该河段防洪重要地位的全面认识,而且对于治理工程的科学实施必将起到重...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中下游分界区域河道变迁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有关文献资料分析研究证明,黄河中下游分界区域的河道变迁与该区域河道右岸山体的塌退、直至弥灭,密切相关;而右岸山体的弥灭,则是人工凿渠通漕和河水淘蚀双重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黄河河道变迁,对于黄河的治理开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治黄科技信息》2005,(1):17-17
1月10日,2004年黄河十大新闻评选揭晓。黄委提出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终极目标的“1493”治黄理论新框架;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圆满结束,首次人工塑造异重流成功并排出小浪底水库;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实现淤粗排细目标等十条新闻高票入选。  相似文献   

13.
据文献记载 ,有史以来黄河下游决口 15 90次 ,较大的改道有 2 6次 ,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的黄淮海大平原上留下了其变迁的历史痕迹 (如题头图 )。笔者借鉴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 ① ,史海钩沉 ,勾勒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情形 ,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 ,了解相关史实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1.先秦西汉时期先秦时期 ,古黄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 ,形成多股河道 ,故有“九河”之称。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 ,据谭其骧先生考证 ,在筑堤以…  相似文献   

14.
1研究占用黄河河道和防洪工程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黄河河道和防洪工程管理范围内的非防洪工程项目现状急需建立有序的占用河道和防洪工程补偿机制 随着沿黄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河道及防洪工程管理范围内的非防洪工程项目也与日俱增,就滨城黄河河务局管辖范围而言,截止2006年底,该局所属河道长34.48km,堤防长51.198km。河道管理范围内已建公路大桥一座、公铁两用大桥一座、高速公路大桥一座、  相似文献   

15.
《治黄科技信息》2005,(4):15-15
为坚决遏制在行洪河道内种植阻水片林等障碍物的增长势头,确保黄河安澜,黄河防总近日将建立河道清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新构造运动作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以其高含沙量、善淤、善决、善徒闻名于世。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曾多次变迁。综观其河道迁徒,北宋前多在现行黄河以北,向东北注入渤海;南宋至清末,改行今河道以南,向东南经淮河注入黄海;清末至今,复向东北入渤海,河道多呈西南-东北向、西北-东南向成西-东向,与区域内新构造运动断裂线方向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逐一考察了潏水神禾原河道开凿时间的五种说法.提出这一人工河道是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开凿的新观点.着重评析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唐初杜正伦开凿说.指出杜正伦所开人工河道仅是潏河左岸靠近神禾原一、二级台地上的一条灌溉渠,与神禾原北侧的潏水干流不是同一条河道,与"凿原而通"的潏水神禾原河道绝无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00年2月,受宁夏黄河整治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委托,清华大学承担了“黄河宁夏河段防洪及河道整治研究”。作为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清华大学组成了以张红武、郑筱明、王光谦、钟德钰为负责人的项目组.著名泥沙专家张仁担任技术总负责人,历经四年,日前全部完成委托任务。2004年10月22~2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在北京顺义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试验基地,主持召开了宁夏黄河防洪及河道整治研究成果验收会,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汾河入黄段河道迁移改道频繁,从该河道所处的自然环境、黄河的顶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进而探求其变迁的原因,为今后该河道的治理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黄河河道管理巡查报告制度》(以下简称《制度》)的实施,是进一步加强黄河河道管理,依法保护黄河工程面貌和完整,维护正常的河道管理秩序,及时发现、制止侵犯黄河河务部门合法权益水事案件的重要措施。把河道巡查工作落到实处,对维护河务部门合法权益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滨城河务局认真贯彻该《制度》,规范巡查程序,落实巡查责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巡查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