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积极心理治疗作为心理治疗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从人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发,在治疗中强调当事人积极的基本能力,关注当事人积极的人格特质,借助讲故事的形式提供跨文化的研究视野。这一较为符合人性特点的心理治疗模式,推动了心理治疗理论的变革,展示了理解人性的积极角度,开创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积极心理治疗: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心理治疗是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积极心理治疗具有积极的价值观取向、激发人积极的基本能力等特征,从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人格三个层面实施干预;积极心理 治疗包括观察和保持距离、调查、处境鼓励、语言表达和扩充目标五个阶段.积极心理治疗中的感恩练习、生活喜事、利他行为、人际交往、积极品质等策略可用于增进幸福.积极心理治疗理念是对传统心理治疗的批判、反思、继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心理治疗途径,丰富了心理治疗理论.  相似文献   

3.
积极心理治疗的积极取向与跨文化观,暗合了心理学发展的两大转向,具有反传统心理治疗的意义,为心理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积极心理治疗作为心理治疗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从人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发,以积极的认知方式探讨冲突与苦恼,以跨文化的观点评估心理问题,以独到新颖的治疗思想反对传统的学术主张,已经发展为既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有明确治疗方法的治疗模式.然而,这一较符合人性特点的心理治疗模式并不是全新的内容,它深深扎根于传统心理治疗特别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土壤之中,并在治疗目标、治疗方法等方面实现了超越.  相似文献   

5.
积极心理治疗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主张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应关注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自愈能力。学校心理咨询由于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主要以人的心理问题为研究中心,更多关注人的消极心理和问题行为,容易引发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抵触感。基于积极心理治疗理念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应该在咨询工作理念、咨询目标、咨询内容等层面,体现积极、发展以及面向全体的特点,同时要提供更为中性的、积极的心理测量工具,并以帮助来访者体验积极情绪、塑造积极人格品质为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德国积极心理治疗范式的特点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心理治疗由德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教授创立,已经发展成为既有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又有明确治疗方法的范式.与传统心理治疗相比,积极心理治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表现出跨文化研究、积极型视角、整合化理念,人性化原则、自助式疗法和社会化效应等特点.积极心理治疗范式具有反传统的学科发展意义、实践创新意义和社会建构意义,为当今心理治疗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积极心理学的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最早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的心理学力量,它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才能得到更充分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然而.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全新的内容,它继承了古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积极人性论思想,在研究对象和心理治疗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本文试图从上述两个角度对积极心理学的渊源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与传统的心理治疗从疾病出发 ,把患者看成是疾病的载体有所不同 ,积极心理治疗从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发 ,强调每个人天赋的潜能在解决心理问题中的重要性。积极心理治疗是多种心理治疗流派的理论与方法的整合模式 ,并在治疗中借助东方寓言、神话等讲故事的形式提供跨文化的观点 ,使患者能从比喻的角度认识自己的问题。作为一种东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治疗模式 ,积极心理治疗已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9.
积极心理治疗主张心理咨询应关注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等。目前,积极心理治疗已经成为心理咨询领域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学校心理咨询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推进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应将积极心理治疗的相关理念引入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这不仅对于心理咨询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0.
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在对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及与心理治疗相关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积极心理治疗和艺术心理治疗的概念.进而把积极心理学与艺术心理治疗相结合提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艺术心理治疗理念,并对其主要分支--文学艺术治疗进行简单评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艺术心理治疗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还有待临床的进一步检验和开发.  相似文献   

11.
积极心理学理论提出之后,一系列研究围绕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其理论创新性,积极情绪的作用、研究方法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这些研究帮助我国学者辩证地吸收积极心理学的精华,并进一步开展如下研究:立足本土文化开展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开展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如何各自发挥功能、相互作用的机制的研究;注重发挥个人潜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痛苦与回忆,也造成了心理上不可磨灭的阴影,激发心理治疗的相关人员急切的想要找一个好的治疗方法有效快速地应对幸存者的各种心理问题。因为就人的本性来说,价值取向主要是积极的,那么用积极心理治疗的方式对人的心理障碍等问题做出解释是最切合实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姜微微 《考试周刊》2009,(31):208-209
积极心理治疗从人发展的可能性出发,强调个人天赋的潜能在解决心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使患者能从比喻的角度认识自己的问题。这种积极的观念在临床中的作用已经凸显出来,而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将对学生特别是成绩落后学生的进步与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抑郁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抑郁的产生是由于积极因素缺乏的观点,并开发和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青少年抑郁预防干预计划。文章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对抑郁的阐释,展示了积极心理治疗对抑郁预防和治疗效果,并指出积极心理治疗与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并不相悖,而是对传统认知行为治疗的完善与补充,二者的有机整合将是青少年抑郁预防干预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安岭 《教育导刊》2006,(12):38-38
积极心理治疗是德国的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Noss-rat Peseschkian)博士于1969年开始创立的,以心理学的三大新趋向之一——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一门崭新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科学。其中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积极心理治疗以对事物积极的解释与评价,有利于幼教工作者和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说,有这样半杯水,你可以做两种理解:一是这个杯子是半空的,一是这个杯子是半满的。如果按照积极心理治疗的诠释,会说这个杯子是半满的,即给一切传统认为消极的事物、现象(比如抑郁、懒惰、神经性呕吐等等)赋予一种…  相似文献   

16.
王芳华 《教育导刊》2009,(10):44-46
积极心理学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关注人类的幸福、力量与最佳机能,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完善式发展。本文概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力量与美德的基本主张,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国文化的联结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积极想象是从"催眠"经由"自由联想"而后形成的心理治疗方法,是心理分析最重要的方法。通过积极想象、无意识自发呈现、意识和无意识积极交流,意识领域因此而丰富扩大,并最终带来态度的转变与人格的整合。沙盘游戏疗法在理论基础和实施方式上继承并发展了积极想象技术,其三维的象征性游戏治疗方式特点尤为显著,成为当代广泛运用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Martin E.P Seligman在20世纪末倡导并发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它在批判美国传统心理学和坚持科学心理学基本原则的同时,充分吸收了人本心理学的营养,尝试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复杂的行为,在人性现,研究主题和内容、研究方法,心理治疗以及研究目的等方面初步显现了诸多积极的特征,体现了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日趋融合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正>【设计理念】勇气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人类六大核心美德之一,是人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来的以坚守、进取、突破等为特点的一种积极心理品质。七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价值观还在建立中,他们容易逃避困难,也容易把鲁莽当勇敢。关于勇气的课题对于培养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采用表达性艺术治疗中的绘画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20.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在摸索中前行,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存在着不足。其不足之处主要有:教育目标偏离了积极正面的主流;教学模式单一;从业教师专业化程度不足;硬件投入重,理论研究轻;震后许多心理治疗项目具有“短视效应”,缺乏整体性、全局性思考等。基于此,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这一新研究思潮入手,尝试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