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文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反映事物三者的统一,即生活、思维、表达三者的统一。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纲要求:“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作文时,要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就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认真分析周围的事物。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摄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课标要求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而从学生写作的现状来说恰恰缺少了对周围事物的留心。我从大多数学生喜欢拍照片入手,建议他们带着相机或眼睛把捕捉到的事物先拍摄下来。  相似文献   

3.
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浅谈作文如何选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平时要“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此“积累习作素材”,表达个人“独特感受”,写出内容“新奇”、“有趣”、“具体”、“印象深刻”、“感情真实”的习作。但在现实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学工作者会发现学生的习作常常达不到课标要求。这与我们部分教师平时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了解学生生活有关。教师备课,注重备教材,轻视备学生.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要求中明确指出:“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所谓“要留心周围事物”,主要要求勤于观察生活、自然和社会,掌握观察方法,培养“善于观察”的能力。所谓“乐于书面表达”,就是要激发学生产生写作欲望,形成一种“乐于动笔”的心态。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乐于动笔”,着力培养“善于观察”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叶炎松 《广西教育》2008,(19):58-58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学写作文,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如何让三年级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且乐于书面表达,这样才能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学生只要有了写作兴趣,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从“逼我写”到“我想写”。那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相似文献   

8.
根据“留心周围的事物”这一训练重点,九义教育六年制语文第七册中(高大的皂荚树)一文,就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突出特点的,使学生懂得留心周围的事物对写好文章的重要性。在《高大的皂荚树》一文的教学中,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点着手:  相似文献   

9.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要求学生通过本组教学,学到一些积累材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多看、多听、多问、勤动笔的良好习惯。这一训练要求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也较易为学生接受,但要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好却并不容易。如何根据不同课例的特点组织扎实训练,切实增长学生积累材料的功力,就成为本组教学中的难点。我们认为,学会积累材料的关键是强化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勤于动笔的习惯。教学中可作如下安排:一、强化观察意识强化“留心周围事…  相似文献   

10.
<正>关于写作的目标,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第二学段,学生要"观察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从"留心"到"观察"进而到"养成观察习惯",课程标准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观察"。第二学段,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观察的要求。由此可见,观察对第二学段的写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观察是写作的第一要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三个阶段的训练目标分别为"留心周围事物""观察周围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统编教材第一个习作单元(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题即为"留心观察".单元教学从"单元整体"着眼,重构教学活动;从"实践活动"着手,让学生在"多维空间"的真实情境中"多维体验";借助"语言支架...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 观察能解决作文“源”的问题,是教会学生去读好“大自然”这一本书的主要手段,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素材的眼睛。三年级的学生作文,正从观察日记向命题作文过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中年级习作提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要想让学生在起步作文阶段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事要叙,有情可抒,那还得从“热爱生活”人手。生活是习作不竭的源泉,热爱生活,他的笔端就有真情流露,留心生活,就会“下笔如有神”。  相似文献   

14.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是“课标”对5—6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发展儿童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力好象是思维的“触角”,如果注意引导学生随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将“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就能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从练习写作的角度讲,  相似文献   

16.
1.重视写作准备过程的指导和评价,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2.注重习作素材积累的同时,重视写作情感的积累。培养学生带着情感观察事物、描述事物,使习作真正成为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3.通过“为照片选背景”“看照片介绍背景”等活动,让习作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学生在习作方面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我认为,最  相似文献   

18.
提起作文,教师“头疼”,学生畏惧,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写作材料,学生“无米下锅”。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更是如此,如果不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就写不出生动、具体的好作文。所以必须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积累材料,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一、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因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才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渴望,而不是看作负担。为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习作,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个“四步作文教学法”。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