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斯大林逝世60周年之际,俄罗斯和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人民以各种方式怀念这位伟大人物。在经历了苏联解体和国家政治经济转轨的阵痛之后,俄罗斯民众更加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评价“国父”,斯大林的形象正经历一个“去妖魔化”的转变,斯大林主义研究在俄罗斯也是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斯大林的研究中,斯大林的列宁主义观是一个热点,学术界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系统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结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对斯大林的列宁主义观作进一步较系统地探讨,从而进一步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斯大林的列宁主义观。  相似文献   

3.
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始终是中苏论战的焦点之一。苏共对斯大林采取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办法,是片面的、错误的,认识的深度也不够,但对斯大林晚年所犯错误进行批判,反对个人崇拜却是必要的、符合苏联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对社会主义国家后来改革和冲破斯大林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总体上应该肯定。中共一开始强调对斯大林要进行全面分析,不能把所有错误都推到斯大林一个人身上,是完全正确的,但中共对斯大林问题的分析难以摆脱当时认识水平的局限,中苏论战高潮期又从原来的立场上后退,否定批判斯大林的积极意义,助长了个人崇拜思想的膨胀,结果,毛泽东又把斯大林犯过的错误重复了一遍,酿成历史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二战结束后,苏联人民强烈地期待着改革,战争胜利亦为改革提供了契机。但斯大林仍坚持原来的体制,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在斯大林看来,战争胜利证明高度集中的体制是最有效的,因此也不能改变的;二是战后斯大林个人迷信已发展到神化的程度,而高度集中的体制是神化斯大林与神化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三是战后斯大林并没有离开战备政策;四是为了进一步统制农业与加强对农民的榨取;五是斯大林对外部世界认识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下半叶,冷战格局下的美苏对抗、中苏结盟以及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时期内外政策的调整,是毛泽东评价斯大林的国际背景;中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开始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毛泽东评价斯大林的国内背景;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引发的思想混乱、信仰危机和政治危机,是毛泽东评价斯大林的直接起因。这些背景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毛泽东评价斯大林这一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统治苏联时期形成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对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也促使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1953年3月5日21时50分,斯大林去世,官方宣布其死因为脑溢血。55年后,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从一批秘密文件中找到斯大林中毒身亡的证据,并由斯大林的警卫和国家安全部门的知名将军进行了辨别,斯大林真正的死因终于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8.
斯大林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对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诠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斯大林思想;由于较为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斯大林在对社会主义,所有制、市场经济、工业化等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片面化、绝对化的错误,这无疑是斯大林对马克思主文本土化进行实践诠释过程中的历史性失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苏联国情、联共(布)党内斗争、斯大林个人思想作风、传统的理论以及对战争的危机意识等方面,探究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评价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制度和历史的大问题.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评价.从一开始就坚持了科学分析的方法.在指出他的过错的同时,坚决维护了他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奠基者之一的地位和形象.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我国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者们采取了稳定的尊重的态度.维护了稳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斯大林对文化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他对文化与社会生活、物质生产的关系、文化的阶级本质以及文化的民族形式等问题的论述上。斯大林的文化理论,本质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的形势下的运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斯大林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斯大林所处的时代是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他在哲学上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无产阶级夺权以后如何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因此,斯大林哲学是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继列宁之后,以斯大林为杰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于当时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3.
在赫鲁晓夫看来,将斯大林遗体移开,应该象征着一个旧时代——建设苏联社会主义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建设共产主义时代的开始。普通的中国读者通常都把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粗暴举动极言之为焚尸扬灰。那么,赫鲁晓夫焚尸扬灰的真实情形到底如何呢?反斯大林:赫鲁晓夫权力的祭品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并抨击斯大林实行的大清洗及其导致的严重后果,该报告产生了轰动性效应,其影响难以估量。而史学家们证实,赫鲁晓夫的做法首先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政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功过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评价斯大林的浪潮有一个共同点:与政治密切相关。体制的好坏有一个时代性的问题,“政”与“制”也有别,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斯大林模式。从斯大林本人的作为的主要面看,功绩巨大。过大于功论难让人信服。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不能以道德评价代替历史评价,与时俱进与历史地看问题并行不悖等四因素。  相似文献   

15.
1938—1939年苏联各部门根据斯大林的指示,就调整苏芬边界与芬兰展开多轮秘密接触和公开谈判。内务人民委员部、外交人民委员部、共产国际、军方陆续向斯大林提供了芬兰的战斗力、国际社会对苏芬战争的反应和可能的行动的情报。综合考虑上述情报后,斯大林决定对芬动武。之后英法将对苏军事介入的情报又促使斯大林提前结束战争。本文分析了斯大林开始和结束苏芬战争的决策考量及其情报误判,以期为苏联对外战略决策的研究做出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走自己的路--斯大林模式留给今日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即斯大林模式进行历史考察,客观分析了斯大林模式对前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正反面影响,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结合我国实际,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苏联战前兵器工业所取得的成就,是斯大林时代国家对其源源不绝地倾注人力、对力、物力和科研力量的结晶。斯大林的个人因素对苏联兵器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强有力的领导和指导下,苏联战前的兵器工业为其赢得二战的胜利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凯洛夫《教育学》:斯大林意识形态的教育代表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当今俄罗斯学者的研究为基点,对凯洛夫《教育学》在前苏联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重新的研究。首先,本文对二十年代的苏俄教育思想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提出此时苏俄的教育思想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结合体。到了斯大林时代俄国教育思想发生了转变,其中的原因就是斯大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凯洛夫《教育学》就是斯大林意识形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遵照列宁关于文化革命的一系列教导,从苏联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大力普及义务教育、改革高等教育,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列宁的教育思想,为苏联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斯大林关于发展教育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早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给前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关于这种模式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心理层面上来说,大致可以包括三个方面:1.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征;2.工人阶级自身心理特点;3.整个俄罗斯民族心理特性。这三方面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脱离了其中的任何一点可能就不会造成斯大林模式的出现。这其中工人阶级的自身心理特点和俄罗斯民族心理特性为斯大林模式的出现铺下了基础,而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征则是最终的导火线。当然,如果没有斯大林个人,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最终也会出现专制局面,但情况可能会两样。也许会成为开明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