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初冬的雾     
清晨,我推开窗户。啊。好大的雾呀。外面白茫茫的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近处的灯光星星点点,仿佛满天繁星降落人间,又好像无数珍珠撒向天空。树木直挺挺地立着,树枝上布满了白霜,像雪白的小刺。电线杆的顶端漂浮在云雾间,只显出一部分轮廓。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小鸟们还在入睡,用它那毛茸茸的羽毛裹着身子。花儿缩着身子,在大雾中酣睡着。一切都静极了。月亮慢慢地退去,星星隐隐地从夜幕中消失。整个城市笼罩在茫茫的雾中。我打开门,披着浓雾走在了上学的路上。楼房在朦胧中若隐若现,像喝醉了酒似…  相似文献   

2.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10,(2):59-59
“高见” 一位商人和他的朋友应邀到一位教授家吃晚饭。席间,一位客人问他是否喜欢莎士比亚。他回答:“喜欢,但我更喜欢威士忌。”众人哑然。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说:“你真蠢,干吗提威士忌?谁都知道,莎士比亚不是酒。而是一种奶酪。”  相似文献   

3.
昨夜贪杯,今晨醒来头有点儿疼。宿醉朦胧的头脑里,突然想起章培恒老师要我写篇关于酒文化的文章的嘱托。深奥的酒文化,我想我是没有能力谈的,故在此,只能介绍几条日本的酒谚,与华夏君子们共赏。而其中有不少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酒可与知己喝”。昨天,多年不见的好友来访,本来想好好谈天、论文、话家常,但好友相聚,无论如何,没有酒是无法打开话题的。这点可说是日本人(或我)不好的习性,也是我昨晚喝多了的原因。“酒是扫忧玉帚”,此谚应是取自苏东坡《洞庭春游:“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与意气相投的好友共饮,在净是…  相似文献   

4.
今岁适值石煌远先生花甲,沅陵县政协以《我所认识的石煌远》为题在石先生的朋友中约稿,我便以《杯里能装洞庭水》凑了一个热闹。朋友们爱叫石煌远为老师,我则喜欢称他为先生。老师这个称谓太现代、太时尚,先生一词有经诗底蕴、藏游侠遗风,把石煌远叫先生可能更贴切。先生能喝酒,也爱喝酒,酒让我结识了先生。那一天(约摸是2003年的三四月份),常德市委副书记周用金同志吩咐我晚餐时陪他去接待一个文化界的朋友。路上,用金同志告诉我这位朋友是石  相似文献   

5.
杨春兰  邹雨蓓 《传媒》2007,(3):I0001-I0003
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甘美之"的褒奖,到清代大儒郑珍"酒冠黔人国"的赞誉;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怒掷茅台扬国威",到红军长征路上的"医疗圣水";从"开国第一酒"和始创中国白酒勾兑理念,到"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从其销售收入不断翻番到2006年创造股市"茅台年"的奇迹,千年茅台为我们留下了诸多耐人寻味之谜.  相似文献   

6.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在档案部门工作已三年有余,回首三年来我在兰台之路上的心路历程,虽然有荆棘、有坎坷,但我问心无愧,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7.
尴尬     
虽然最终也没有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但在这条路上的每一次采访和学习,都成了我宝贵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8.
生命和石头     
佚名 《新闻世界》2005,(11):1-1
我在生命的路上向前走着,前方出现了一个人影。我追了上去,经过他身边时他手里抱着一块大石头。“您为什么要带着这块石头呢?它会拖累您,妨碍您前进。”他喘着气,有点费力的地回答我:“这是我犯过的一个错误。  相似文献   

9.
什么样的女人是好女人?如果你问我,我要说,随身携带创可贴的女人就是好女人。 有一次,一大桌人陪一位大领导吃饭,为了表达对领导的敬意,服务员被令离开,而由官场金字塔最底层的我担当开酒倒酒的任务。那种酒是装在铁皮盒里的,拉环在顶部。我小心翼翼地拉了一下,不动;又拉了一下,还是不动。一大桌的人都等着酒喝,我一急,一用力,拉环是拉开了,但锐利的铁皮却割破了我的手指,血冒出来,引来一片惊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坐落在幽静的华山路上。笔者刚走进剧院大门,热情的艺术室张寿华主任便迎了上来,边走边向我介绍起该院悠久的建院历史。  相似文献   

11.
在从事新闻工作的路上,我遇到过挫折的打击,使行走的路变得坎坷崎岖。但为了理想和原则,我勇敢地面对现实,欣然把挫折当成向导,当成动力,当成砥砺意志的磨刀石。  相似文献   

12.
也许是在野外体育俱乐部喝了太多的酒,或者是剥制鹌鹑标本时出了错的缘故,我昨天做了一个恶梦。在梦中,我参观了一些未来的博物馆。我记不住那个确切的年代(在梦中的有些事情是极其清楚,而其他的却含糊不清),但看起来距今大约十年。  相似文献   

13.
我与《新闻战线》的“漫画缘”王成喜作为漫画作者,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创作之路上碰到为自己铺石引路的编辑。这样的编辑被我遇上了。14年前,我还是部队的一名年轻基层干部。由于我十分爱好新闻写作,《新闻战线》一直是我最爱阅读的新闻理论刊物之一。那时,《新闻战...  相似文献   

14.
我的第一篇新闻稿件竟在《人民日报》上“露脸”了。那是去年5月份,团里组织金钱观教育,来自沿海富裕地区的新战士小童频频收到女朋友的来信,要他戒烟戒酒。出手阔绰的小童不久就彻底戒了烟和酒,而且还把原来带的800元钱寄回了家。团里三令五申都没见多大效果的事,怎么让他女朋友顺利解决了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向他打听此事,他吱吱吗晤,拿出~叠女朋友的来信,我终于从情书里找出了答案。原来,小童在家是个私营工厂的“小老板”,平时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女朋友知道这事后,多次写信规劝,终于使他下狠心改掉了6年的烟瘤酒…  相似文献   

15.
我不嗜酒,所以也就不喜欢收藏酒。在我的酒橱中,始终只有一瓶酒,这是一瓶高档的法国XO,我收藏它将近十年了,无论亲戚还是朋友来访我都舍不得拿出来待客。因为这瓶酒弥足珍贵,馈赠者是我的集邮朋友,原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郑培民。如今,培民书记英年早逝,睹物思人,往事联翩而至,培民书记的音容笑貌,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 1990年11月,我奉调湖南广播电视湘西记者站当记者,把家简单的安顿以后,按照惯例,在站长的陪同下去拜访州委  相似文献   

16.
季玉 《新闻天地》2004,(4):54-55
没有了安妮,连嫉恨她的人都寂寞,古城的新闻圈子里更是少了一份活色生香。不过我并没有惋惜,她是应该属于更广阔的世界的。我只是闲时想起她,想那些有很好的烟很好的酒很好的谈话的夜晚,我宁愿她永远带着狐妖气息,而不要成为平庸的女人。  相似文献   

17.
“出去玩就是追求活在工作和条条框框之外。自助游最吸引我的,可能就是那种‘在路上’的状态。”我会开始想:“我是谁?我怎么会在这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吃素酒     
二十多岁时,我在日本结识了一个留学生,崇明人黄涵秋。此人爱吃酒,富有闲情逸致。我二人常常共饮。有一天风和日暖,我们乘小火车到江之岛去游玩。这岛临海的一面,有一片平地,芳草如茵,柳阴如盖,中间设着许多矮榻,榻上铺着红毡毯,和环境作成强烈的对比。我们两人踞坐一榻,就有柬红带的女子来招待。“两瓶正宗,两个壶烧。”正宗是日本的黄酒,色香味都不亚于绍兴酒。[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谈歌 《档案天地》2010,(6):61-62
三十岁之前,国家粮食紧张,酒少。喝不到什么好酒,多是薯干酒,或是医药酒精兑水的"酒",这些东西喝过不少。那天,酒桌上谈到了喝酒的事儿,朋友笑话我说:"你三十岁之前,不应该算喝酒。  相似文献   

20.
约会梅里     
梅里,我旅行路上为数不多的热情在这里被心甘情愿地透支,甚至在抵达香格里拉和丽江后,魂魄还依依不舍驻足于卡瓦格博的晨光之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