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改良与革命本来都是实现自由的手段,但是随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开展,《新民丛报》学人与《民报》学人展开了关于改良还是革命的激烈争论,自由本身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新民丛报》学人认识到争论的弊端,试图与《民报》学人进行多方面的调和,但是遭到拒绝。  相似文献   

2.
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与失误,在改革开放前进中所遇到的一些疑难与困扰、分歧与争论,归根结底是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新民丛报》学人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决定了中国人只能由开明专制到君主立宪,从而实现个人自由,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反对革命派的共和革命。《民报》学人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人的本性,中国人只要发扬内在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本性就可以建立共和,更好地实现个人自由,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借自由之名行专制之实。双方的争论从不同方面论述了中国人实现自由的问题,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思想解放的一部分,但是双方势同水火,往往只见对方之弊而不见对方之利。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讲“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结历史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向我们提出的最基本的课题。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不懈探索这个问题,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篇章,集中反映了他对这一问题探索的进程和取得的理论成果。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有…  相似文献   

5.
民族主义是贯穿孙文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思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一极富民族主义色彩的口号,是中国近代最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革命口号。它最早完整提出是在1905年创刊的《民报》发刊词上,因此,考察《民报》发刊词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孙文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由一系列具体的价值原则构成,围绕社会主义改革所发生的一切争论,实质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应坚持的价值原则的争论。党的十七大彰显社会主义价值原则,明确回答了人们在社会主义价值问题上的疑惑。  相似文献   

7.
按《民报》学人之意,国民革命分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民权革命的核心是实现政治自由,但是要想实现政治自由,离不开民族革命与民生革命。《民报》学人之所以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清王朝实行的是专制统治,违背了现代的政治自由理念。《民报》学人虽然推动了政治自由在中国的传播,但是他们力主实现的政治自由显然是一厢情愿。  相似文献   

8.
《太原大学学报》2019,(6):15-19
《民报》学人认为,排外有正当之排外与非正当之排外,中国人应该在国际法范围内进行正当的排外,所以中国人要想主张国际之权利,不可不知国际法。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民报》学人更倾向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和鲁迅发生过争论,受到过鲁迅的批评。魏金枝就是其中的一个。1935年,就如何看待文坛上文人相争的问题,魏金枝和鲁迅有过争论。鲁迅写的七篇论“文人相轻”的文章中,有两篇就是专门批评魏金枝的《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的。这一场文坛上的争论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算不得什么重大事件。但是,鲁迅是很重视的。他在编《且介亭杂文二集》的时候,把魏金枝的这篇文章附在他的《三论“文人相轻”》的后面作为“备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真正认识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十月革命以后的事。但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某些刊物上,就已经提到过马克思和刊载过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片断译文。马克思的名字最早见于梁启超的著作里。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十八号上发表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曾经提到:“麦喀士,日耳曼国社会主义之泰斗也。”在第四十二、四十三号合刊上,他又在《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一文中写道:“麦喀士,社会主义之鼻祖,德国人,著述甚多。”麦喀士就是马克思最初的中译名。1906年1月出版的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第二号,刊载了蛰伸(即朱执信)所写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逻辑起点。邓小平从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出发,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2.
在2010年出版的《当代中国改革教程》中,作者吴敬琏研究员声称,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中国1978年改革以来的社会主义理论或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脱离实际的"社会主义模式"或"体制"。其中首当其冲、源远流长者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大工厂’模式"。因为科学社会主义在源头上就错了,所以,后来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都命中注定要失败。"怎么办?"吴敬琏的逻辑结论是中国应当"向往""欧美模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是,第一,经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仔细考察可以看到,吴敬琏的这些观点是杜撰的,严重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因此有必要对其逐一据实加以评论、正本清源。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第二,吴敬琏在曲解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历史的前提下,提出了自己的"欧美模式"的"中国改革顶层设计",即其一是国有企业从竞争、垄断行业(含"关键性领域")退出;其二是建立不"受控的市场";其三是实行西式"宪政民主"。吴敬琏的这些改革主张,属于"华盛顿共识"的范畴。吴敬琏在阐述这些主张时,还不时以自己定义的"国退民进"、"自由市场"、"政治体制改革"来充当党中央的重大改革决策,这是非常不严肃的、反常的行为。第三,经过对西方经济学和世界格局的考察可以看出,吴敬琏选择的"欧美模式"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欧美模式"国家出于既得利益考虑,也明确反对中国复制它们的"模式"。本文是对吴敬琏"社会主义模式论"系列评论的第一篇文章。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学说出发,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其基本观点是:其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己的理论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他们从未提出关于未来社会先验的、普适的"模式"。相反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将由那时取得政权的人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而采取措施。顾准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要特点也是充分肯定的。其二,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所决定,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如吴敬琏所说,试图去"提出更具现实可能性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设想",遑论荒诞不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大工厂"观点了。相反的,他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为后人树立了实事求是、理论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榜样。其三,据对吴敬琏"大工厂论"所依据的两个重要学术论据的考察和解析,它们都属牵强附会,不足为凭。因此,"大工厂论"者要注意学风。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科学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为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确立了正确的出发点。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它在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的同时,也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更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内涵,开辟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从逻辑角度看,"经典社会主义"是一个空概念,只回答了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而没有回答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使用判断这样一种较高的逻辑形式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在逻辑上更加有效,从而为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15.
唐代以来各家对《管子·形势》篇“抱蜀”一词有六种训释,而释为“抱一”既有词义上的凭据,又切合《形势》篇文旨。“抱蜀”即《老子》所谓“抱一”。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90年来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共经历五个重要的时期,结合具体的环境和实践需要,通过创新性的理论和实践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回答,是中国共产党揭示"什么是社会主义"课题的共同道路;制度和特征、本质和目标、价值和属性代表着不同时期"什么是社会主义"揭示重心的变化,反映着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化对于社会主义认识和发展完善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同路径和具体成就,不存在所谓不同时期揭示之间的矛盾和背离。开辟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是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课题揭示的共同成果。  相似文献   

17.
16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经历了从马克思到邓小平,从一国到多国的曲折探索。只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首次从三个层面完整准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当前在如何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首先要看到探索社会主义历程的曲折性与长期性:其次要完整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最后要批判地看待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战略思路,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它为像中国这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之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搞懂“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搞好经济建设,实现经济建设稳步、快速、持续发展开拓了走向成功的创新之路。邓小平这种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在今天对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小康社会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和现实的理论难题的关键之点在于如何把握社会主义价值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一个崭新概念,它既破除了社会主义实证化的思维方式,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维度,又摒弃了社会主义伦理化的思维方式,在历史与价值、价值与制度的辩证关系中把握社会主义价值和社会主义,从而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新的时代高度.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命运根本之所在。它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并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