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建功 《考试周刊》2013,(21):26-27
<正>20世纪20年代受聘于北洋政府农商部做矿业顾问的瑞典人安特生,在1923—1924年,他与中国助手在甘肃和青海东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试掘,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址50处,其中包括临洮的"马家窑遗址"、"辛店遗址"、"寺洼遗址"。从此人们对马家窑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中学历史教师对史前文化有所了解是非常必要的。我结合对史前文化的见解,就如何识别马家窑文化的四种文化类型做简单介绍,以供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黄州螺蛳山遗址是鄂东地区重要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文化内涵,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史前文化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研究,从社会经济、制陶技术、文化因素与价值三个方面对螺蛳山遗址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认识到其文化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位于黄河上游的兰州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建国前后的大量考古发掘工作,在今天的兰州境内,已发现了众多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它们分布在黄河两岸,体现了古代人依山傍水而居的特点。从这些遗址中出土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实物资料中可以看出,早在距今4000—5000年间的古代,先民们就已在兰州这块土地上定居,并过着以农业经济为主、渔猎经济为辅  相似文献   

4.
正兴隆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部,地处大凌河支流上游左岸兴隆沟遗址分为三个地点,分别属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2001年至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对兴隆沟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在房屋形制、聚落布局、居室葬俗、经济形态、原始宗教信仰、环境考古等方而取得了重大成果。兴隆洼文化中期聚落,  相似文献   

5.
西辽河上游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生业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辽河上游地区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自成体系,谱系清晰,考古学文化主要包括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从地理环境来看,西辽河上游是从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区,也是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的生态系统过渡带,史前时期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与外部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具典型性的采集、渔猎、农业并存的经济形态。与西辽河上游地区相比,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经济生产活动的主体仍然是采集、狩猎,农业仅是辅助性的次要的生产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阶段,生业方式以农耕生产为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阶段,已经处于农业生产阶段,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农作物布局在中原地区已经趋向复杂化。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有着较为丰富的史前遗址旅游资源。贵州史前考古,开创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迄今已发现的古人类文化遗存近百处。贵州史前文化的特点是:遗址多、时间系列全、材料丰富、文化内涵新颖多样。贵州史前文化遗址,多分布在贵州中部至西北部的大半个省区。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遗址代表有黔西观音洞盘县大洞。大洞遗址保存了30万年前人类活动的遗物,遗址的发掘,曾被列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之首。中期遗址代表有桐梓岩灰洞、水城硝灰洞、毕节扁扁洞。晚期遗址代表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已发现的旧石器时…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上游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生态屏障区,是重要水源涵养功能区和水源供给区。筑牢上游生态安全和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黄河流域乃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历时三年,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全力推进,黄河上游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呈现新进展、新变化、新气象,但目前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黄河文化传承等领域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为此,从强化上游生态保护责任担当、聚力发展特色生态经济、继承弘扬黄河文化、建立健全流域协商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推进黄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蚌埠双墩文化遗址为距今约73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其出土文物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史前文化信息,对探寻淮河流域史前文明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一方面,文化遗存亟需数字化保护;另一方面媒介传播、提升也亟需真实感的数字化展示技术。利用3DS Max和Con-verse3D等技术实现虚拟还原展示,重点研究双墩遗址的数字化获取、3D场景建模和3D虚拟展示等关键技术,以期为其它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复原及传播应用研究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二十年来由于在史前文化遗址的挖掘、发现方面有了很多很大的收获 ,由于寻找中国文化的“原生态”受到重视 ,于是一些人文学科研究家对考古成果进行多学科研究以探究中国史前原始文化。张劲松先生新近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史前符号与原史文化》一书是这方面的突出成果。这部学术力作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攻难解秘 ,创见叠出由于史前离我们过于久远 ,又无文字记载 ,故许多史前遗址和出土文物的文化内涵很难确认 ,其中的未解之谜非常多。而史前许多器物造型的源起和象征 ,陶器、玉器、骨器、雕塑、岩画、地画等刻画、绘画中的…  相似文献   

10.
距今15000-9000年是中国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史前人类生计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其中的农业起源问题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近年来,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系列这一时期重要的考古遗存.文章从考古发现的石铲、石磨盘和石磨棒等资料入手,结合遗址中发现的其他石器工具特别是狩猎采集工具,对这一时期、区域内史前人类的基本生计行为进行判断,得出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丹江口库区及其支流地处汉江中上游,位于我国地理的南北交界地带上,为"丹淅之会"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多种文化相互交汇,迭压,出土青铜等兵器千余件,考古表明具有五种风格特色.从地理区划上看,是紧邻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分水岭.从文化区划上讲,又是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两大区域文化的接壤地带,是我国古代文化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楚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基本上从考古学角度认定,楚人的发展有一个由北往东、南、往洋的开发过程.而剑文化伴随着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其传播具有主导性、放射性、网状性、发散性和传承性,其路线多路脉、重迭与交叉,共有九路.  相似文献   

12.
陇海铁路(包括兰新段)是横贯中国大陆东西的欧亚大陆桥的主要线路,历史上这条沿黄河的东西交通线实际上有两条并行的道路。第一条,以河南西部为中心,联结甘青、关中渭水流域,经豫东、安徽达江苏沿海,故名“豫西通道”;第二条,以山西南部为枢纽,联结甘青、关中偏北(包括陕北)过黄河,穿过太行诸山脉达豫北平原,径往东部沿海,称之为“晋南通道”。本文从历史地理环境,考古发掘及其研究成果,文献记载的古史传说等方面,综合探讨了夏代以前,晋南通道的形成及其对黄河流域东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奠定了黄河文化在宁夏的表现形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北部为宁夏平原。南部清水河、泾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也是黄河文化的滋生地。北部平原,黄河孕育了宁夏历代农业文明。秦代,黄河东岸的秦渠诞生;汉代已成为著名的灌区;北魏时黄河水利再兴;隋唐时灌区得到了大力开发,宁夏平原已是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西夏时开发利用了汉唐以来的重要渠道,农业生产有力支撑着西夏政治生命的延续;元明清时期黄河水利更是得以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呈现出的是阡陌纵横、繁荣富庶的景象。  相似文献   

14.
自唐宋以来,青海湖区和湟水流域一直是吐蕃 部族的聚居地,青海吐蕃 经济的繁荣与富庶,引起西北诸番的向慕,明武宗正德四年(公元 1509年),蒙古鞑靼部自河套侵入青海湖区,并以此为据点,不断掠夺邻境诸番部,青海吐蕃不堪忍受其蹂躏,遂开始了苦难的迁徒。  相似文献   

15.
田家怡 《滨州学院学报》2001,17(1):48-50,94
论述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演变 ,界定了黄河三角洲的范围 ,给出了黄河三角洲文化的概念 ,追溯了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的渊源 ,分析了其源汇 ,为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常把世界文化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这种文化的"东西两分法"不符合历史事实。自从上古两河流域文化和尼罗河流域文化消亡之后,欧亚大陆上的许多文化摇篮渐渐聚合成四种地区传统文化:东亚文化、南亚文化、西亚文化和西欧文化。西欧文化扩大到美洲,称西方文化。东亚、南亚和西亚合称东方。东亚是东方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整个东方。东亚文化以华夏文化为基础,发源于黄河流域,传到长江和珠江流域;传到越南、朝鲜和日本。南亚文化以印度吠陀文化为基础,印度的主体民族和主流文化都是外来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宗教,是印度的特色。西亚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基础。西欧的文艺复兴得力于阿拉伯文转译的古代希腊著作。西方文化包括西欧和北美,以希腊和罗马文化为基础。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这500年间,西方文化发生了改换人间的突变。以上四种地区传统文化的精华,随着人群活动范围的扩大,聚合成覆盖全球的国际现代文化,同时保留各地的传统文化。凡是能为全人类造福并受到全人类欢迎的事物和意识,合成"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凡是没有被全人类认同的,仍旧保留在传统文化之中。现代是地区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相辅相成的双文化时代。  相似文献   

17.
柳林地处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素有山西门户、秦晋通衢之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秀美壮观的黄河峡谷风光、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景观、云蒸霞蔚的抖气清河、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风情、积淀丰厚的历史文物古迹、珍贵壮丽的红色革命遗址、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形成了黄河旅游线上的明珠城市和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的文化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18.
青海史前文化中骨器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制品是史前时期先民们重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之一,青海史前诸文化中出土了大量的骨制品,包括骨铲、骨刀、骨勺、骨镞、骨管、骨纺轮、骨锥、骨针、骨珠等,早自中石器时代的拉乙亥文化,晚至青铜时代卡约文化,丰富多彩的骨制品,构成了青海史前文化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9.
广义上的"石构遗存",是指史前先民遗留下来的堆石、组石、铺石、立石、列石等石质建筑的统称。西辽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石构遗存密集分布的中心区域,石构遗迹普遍存在于本区新石器时代各种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中。小河西文化的石构灶,是目前所见中国境内史前遗存中出现的时代最早的石构遗存,具有独立起源的文化发生学意义,可视为本区史前石构遗存起源时期。兴隆洼文化时期是本区早期石构遗存获得初步发展时期,此间的石构遗迹,除了在本区土著文化传统上继续普遍被利用为上层分子和殷实人家居室中的灶外,还在当时社会精神层面的宗教礼仪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兴隆洼文化积石冢,应是红山文化积石冢的直接文化渊源。查海遗址发现的大型龙形石塑与后世帝王皆以真龙天子自居,并且皆在城中的宗庙祭祖的传统礼俗,也应有着某种内在的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巴是一个明古国,早在商代已见称于世。从商至西周,巴立国于汉水上游,春秋时一度东出汉东,与楚国缔结政治军事联盟,发生种种和战关系。同时,在川东鄂西称为巴的广袤地域上,活跃着若干族群,它们与汉上巴国有着不尽一致的关系。所谓巴化,在战国以前其实包含着巴国化和巴地化两大组成部分或层次,两不论在地域还是面貌上均有明显相异,战国时由于巴国南移长江流域,巴化才从地域和形态上充分整合起来。所谓巴楚化,主要是指在原为巴地后为楚地的地域范围内,巴化与楚化的共生与互融,表现为一种半巴半楚或亦巴亦楚的民族和地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