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校合一,还是编校分离,这是近年出版业内部很引人关注的问题。在整个出版业的发展中,编校关系变化无非是编校分离,编校合一这两种关系。我认为古代出版工作编校合一,侧重点在“校”;现在,编校分离,侧重点仍在校;将来,随着电子出版业的兴盛编校又将归一,其侧重点不言自明:校对案头校审功能上升,编辑功能分流为案头工作弱化,策划组稿功能强化。  相似文献   

2.
论书刊出版的编校分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汪碧蓉  杜玉环 《编辑学报》2002,14(5):365-367
从界定编辑与校对的职责出发,阐述编校分开的出版工作模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出版成本,是书刊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由于书刊出版单位管理体制和市场方面的原因,部分期刊出版单位采取编校合一的出版工作模式仍具有合理性.从长远看,编校分工将不局限在书刊出版单位内部,而是在社会范围内实现.  相似文献   

3.
《出版工作》开展“编校合一”问题的讨论,不少编辑、校对和出版管理工作者发表了许多见仁见智之议,这对改进编辑工作,提高书刊质量,培养专业人才,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在已发表的许多文章中,大家从实际工作经验、出版管理体制、编校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对编校合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拟从研究校对工作本身的一些客观规律出发,对编校合一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一、校对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校对工作是所谓“编辑六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任务是对原稿负责,改正清样中的差错。但是,我们决不能就事论事,把校  相似文献   

4.
谈编校合一     
出版工作发展很快,书刊越出越多,大家都感到高兴。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令人头痛的事,就是书刊上出现的错别字太多,“批准”错成“批淮”,“遣送”错成“遗送”,“荼毒”错成“茶毒”,这类差错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不仅如此,而且竟出现“展望出版社”错成“展览出版社”这样的事。这么错下去怎么得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想到如何从出版社的编校体制的改革上做文章。解放前的出版业(当时的书店)大都实行编校合一的体制,当时的编辑部人员很少,也不得不如此。当然编校合一也有其合理的一面:编辑管校对可以减少校样上的许多错误;校对当编辑助手,学做编辑工作,业务上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开明书店是实行编校合一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之一。他们出版的书,校对精,错字少,声誉卓著。周振甫、王攸二位同志都是开明的老人,我们请他们写了两篇文章,介绍当时的经验,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解放后,出版事业大发展,出版社也多了,编辑部机构比以前大得不能比,编校分开代替了编校合一,毫无疑问这是一大进步。但是编校分开之后如何保留编校合一中的好经验、好传统却是一个末被十分重视的问题。新中国的出版事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编辑和校对工作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希望同志们踊跃写出总结经验的文章来参加讨论:①编校工作有些什么经验教训?②编校体制应当如何改革才有利于出版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刘燕 《新闻传播》2023,(15):73-75
编校合一是出版行业业务开展的重要形式,其由一个编辑完成编纂、校勘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出版物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现阶段,编校合一已经成为出版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在阐述“编”、“校”关系及编校合一优势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出版行业编校工作的问题和原因,并基于编校合一理念,指出提升编校工作效率的具体对策。期望能创建全新的编校工作开展模式,提升编纂、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出版行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重视策划选题,忽视编校质量策划意识的兴起是当今出版业的一大特征,也是中国出版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策划意识的强化是编辑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对编辑社会文化角色的重新定位,即由被动适应(“等米下锅”)向主动引导(“找米下锅”)转变,是对编辑创造力的...  相似文献   

7.
加快建立策划编辑成长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国际出版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高素质、高能力编辑人才的竞争,是出版智慧、出版谋略的竞争。当代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出版人力资源的质量、存量和使用效率密切相关。策划编辑作为我国出版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全新的编辑群体,在出版实践活动中肩负着图书新品种的高品位、高质量的设计、建构和图书效益的增值等重太使命.履行着出版选题策划的宏观上开发、运筹.微观上图书生产的创新、督导等重要职能。策划编辑的出版实践证明,它不仅开拓了新的出版市场,扩大了出版活动的空间,而且还拓展了编辑的角色意识.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舞台上的“配角”而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版舞台上的“主角”,对于推动我国出版业向优质高效阶段转移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们没有专门从事过校对工作,如果对“编校合一”的问题有体会的话,主要是从编辑这一侧面得来的。我们赞成“编校合一”。当然,这里所说的“编校合一”,不是指在我国出版史上曾经有过的编校集于一身的那种“编校合一”(这  相似文献   

9.
编辑分工的错位与改革对策编辑作为一种专业或职业加以确立,是分工发展的结果。回顾中国的出版史,最初编撰或编纂是合一的,与不发达的出版业相适应。随着出版业的发展,编与撰逐步分离,出现了自己不著述,专门以他人作品为工作对象的编辑。编辑的产生,有大地推动了出...  相似文献   

10.
数字时代报刊编辑主体意识的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一股变革的力量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与新技术紧密相关的出版业,其从业者受到的冲击则更为直接。在传统出版环境下,报刊编辑按照选题策划、内容整合、综合把关的分工各司其职。编辑作品的优劣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11.
科技期刊的编校分工方式,由于期刊类型、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员配备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即“编校合一”、“编校分设”、“编校统分结合”。编校合一方式为:不设专门校对人员,由专栏编辑分专栏校对,即谁编辑的谁校对。编校分设方式为:设专职校对人员,或由某一编辑全权负责某期的校对,其他编辑均不参与校对。编校统分结合方式为:设专职校对人员,或由某一编辑全权负责某期的校对,校完后再由各专栏编辑分别复校自己所编辑的版页。这里所说的校对是指核红前的清样校对,不包括毛样校对。下面谈几点对这几种编校…  相似文献   

12.
图书报刊差错多的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编校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编校人员的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中除职业道德、业务素养水平等有重大影响外,心理素质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日常工作中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个工作责任心很强,业务功底扎实的编辑负责编校的书刊出版后,也会懊丧地发现一些不应有的差错。这种情况对于采用电脑排版和因人手少实行编校合一的报刊可能更为突出。 编辑、校对是独特的精神劳动,编校人员必须具有与从事这种劳动相应的心理调适能力。这主要包括防止对文稿态度的偏差,克服阅读认知整体效应的负面影响和养成良好的注意品质。 一、防止对文稿态度的偏差 态度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图三个因素,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方式。态度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出版物的一些差错与编辑对作者文稿态度上存在的偏差有一定关系。我们应当注意防止以下两种主要不良倾向。 1.迷信权威。当前,一些图书报刊喜欢约请名人撰稿、题词,以提高档次,吸引读者。诚然,利用“名人效应”,这本是一种很好的出版策略,但对这些“名人”:著名专家、学者、领  相似文献   

13.
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不可截然分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策划编辑制一直是出版业十分关注的一项改革措施,而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策划人员和加工人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策划编辑制的实施,并不等于简单地把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截然分开。无论出版业发展到哪个阶段,策划与加工永远是息息相关的、需要紧密配合的两项业务。  一、改革旧体制应扬长避短,不能不加分析地将其全盘否定长期以来,我国在出版体制上一直是编辑人员同时承担策划与加工两项工作,可见选题策划与编辑加工之间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只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选题的策划日渐被人们所重视,其难度也…  相似文献   

14.
杨爱东 《编辑之友》2010,(12):28-30
由编校合一到编校分工,既是出版工作中编辑和校对分工更明确的集中体现,又是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必然要求."校异同"和"校是非"虽说是校对员的基本职责,但在实际操作中,校对所起的作川有时相当于编辑加工的后续,它为保证出版物在各方而的规范和达标起到了监督和弥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图书的编校质量是图书界和出版市场的一个热点话题。关于如何提升编校质量,业界一直存在一种看法:确立明确的专业分工,也就是将选题策划编辑和文字责任编辑区分开来。这种观点认为,在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不分的传统编辑模式里,编辑既要跑选题搞创收,又要应付诸多的编辑事务,难以静心编辑加工书稿,图书编校质量很难保证。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的分工,一方面能有效保证图书的内容质量;另一方面也能使文字编辑投入到案头编辑加工工作。  相似文献   

16.
校对工作是期刊编辑出版的重要环节之一。校对工作的质量如何,与出版物的质量密切相关。所以,怎样又快又好地进行校对,应该是每个期刊出版工作者时刻关心和探索的课题。期刊出版部门一般人手紧张,工作量固定,编校合一不失为有益的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编校合一在科学性、合理性上不及编校分工,加之编校合一要求编辑人员在编辑和校对两种角色之间频  相似文献   

17.
一、图书市场  国外有种说法:要破产、搞出版。就是说:出版业风险巨大。  1.从市场来看,图书市场最突出的感觉是竞争日益激烈。操作与营销手段全面介入,宣传力度不断加温,方案不断更新,编辑策划、编辑劳动在图书上市发行中的决定性因素明显提高,出现了由于读者定位、包装设计、策划风格、营销策略的不同而行销大异,同种题材同样类型的图书“热销”与“滞销”并存的现象。  2.从出版业本身来看,其一,中央对出版业管理的主导思想一直是严格管理,经济效益的实现必须以社会效益为前提保证,而且出版政策在已知的将来不会有太大…  相似文献   

18.
校对:主体、功能和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主体、功能和责任孙培镜校对,在我国一向也称“校雠”。“校雠”作为我国编辑史上的一个专门用语,既指古籍整理工作中的校勘,又指古籍和原稿复制工作中的校对。从校与编的关系看,古籍整理工作中的校雠,一向是编校合一的,即一人而兼编校二任;而古籍和原稿复制...  相似文献   

19.
徐栩 《新闻窗》2011,(3):118-119
在图书出版机构中,书稿出版流程的编辑校对环节,目前基本上是两种分工模式。一种是编校分离;另一种是编校合一。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各有长短。从这两种模式的运行现状来看,图书出版机构可根据自身条件选用其中的一种模式,并无正误之分。本文以编辑初审书稿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编校分离模式下如何做好初审工作。  相似文献   

20.
编校自古是一家,并集于一身。随着社会的进步,出版业的发展,促使编校分了家,形成了两门独立的学问。在出版活动中,编校从不同的角度承担着把好质量关的任务,共同达到保证出版物质量的目的。 在出版工作这个大家庭中,校对和编辑这两个方面虽然分工不同,但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可谓是同源——分流——同归。 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 校对和编辑,在工作中分工又合作,相辅相成,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一对孪生兄弟。在出版活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