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20世纪80年代,有位专业出版社的领导人对我讲过一句说:“我们的编辑人员一向是坚持‘编校合一’的。”当时,该社分明配有专职校对人员,也设有校对科。这位领导人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那里的编辑人员一向看自己编发稿的校样。难道仅仅因为编辑人员也看校样就是“编校合一”吗?对此,我是心存疑问的。到了90年代,我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一些校对理论文章,逐渐认识到“编校合一”是一种体制.  相似文献   

2.
由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以及期刊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目前我国的期刊特别是学术期刊,大都不设专职校对,校对工作由责任编辑兼任,从而形成了一种编校合一的期刊运作体制。与专职校对相比,编校合一既有其优势和强势的一面,又有其不足和弱势的一面。具体来讲,编校合一存在如下之优点: 1.驾轻就熟,便于提高校对速度。在专职校对情况下,校对人员要么折校,要么点校、读校,不能脱离原稿须臾。在编  相似文献   

3.
现在有些编辑部搞编校合一,取消了专职校对人员,由编辑兼任校对,我以为,这是当前书报刊差错多的一个因素。因为其一,编辑对于从自己手中修改过的稿件已经熟悉,熟悉了的东西往往容易忽视。其二,编校合一之后,编辑为了节约时间,在校对时过于匆忙,草草溜看一遍就签了付印。其三,过去编辑校对分开,可以让校对与编辑互相监督,发现差错。编校合一  相似文献   

4.
目前出版社和报刊社的编校体制不大一样,多数设有专门的校对机构,配了专业校对人员,实行编校岗位分开;有些不设专门校对机构,编校岗位不分,校样来了,编辑、校对一起校,这也许是编校合一的一种形式;有的则不配专业校对人员。作法不同,说明看法不同。开展关于编校合一的讨论,提供一个交换意见的园地,总结经验教训,比较利弊得失,对于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出版工作》发表的周振甫、王攸两位老前辈谈编校合一的文  相似文献   

5.
佟伶 《现代出版》2013,(1):62-64
编辑归编辑,校对归校对。即使现代出版业产生了编校一体化.这也不是纯粹的谁吞了谁的“编校合一”问题,两者可以在内容和形式上交叉重叠,但业务性质上各自独立。用哲学的眼光审视现代校对工作,便可较为清晰地了解校对的渊源,对其未来也不再有惶恐。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书稿形式已由纸介质向电子介质转化,作者交给编辑的不再是一摞纸稿,而是一张磁盘或电子邮件,既是“原稿”,又是“校样”,这样一来,很多人认为,校对工作可以简化了,甚至可以取消专门校对科室和人员,实行编校合一,或是请社外校对人员进行校对。这样一来,校对工作不被重视,校对人员地位不高,高学历校对人才纷纷流失。校对工作真的可以弱化吗?  相似文献   

7.
大凡出版社或报刊杂志社,都配有专职校对人员,编辑人员除“看清样”之外,专司“编”的职责,至于排版、印刷,则全权交由印刷厂负责,编、排、校三者可谓分工明确,界限清晰。然而,随着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而步入“光与电”的时代,“编校合一”直至“编、排、校”三位一体,已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作模式,成为不可逆转的出版新潮流。  相似文献   

8.
"编校合一"模式及其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计算机时代"编校合一"的优势 关于"编校合一"的问题,编辑出版界内部讨论得比较多,探讨的侧重点多是"编校合一"模式的弊端及其改进措施,归纳起来大致是编辑加工稿件不认真、校对技能不熟练、不按校对规律去校对等问题.对于这一工作模式对编校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但又不能过分关注于此.究竟是编校合一好,还是编校分离好,这不是由哪一个人的主观意愿而定的,是否有利于提高编校出版质量才是某种工作模式优劣的最根本的评价标准.根据多年来的编辑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电脑广泛运用的计算机时代,"编校合一"对于简化工作程序、提高编校质量有着不容置疑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我刚到地质出版社工作时,由于编辑、校对人员少,所以许多工作,诸如修图、贴字、正文设计、拣图版等,都是由编辑自己做。多数书稿也是由编辑自己校。当时真可谓是编校合一了。后来,人员增加了,就像许多出版社一样,实行编校分工。由于校对大多是新人,业务不熟悉,又不懂专业技术,为了保证图书质量,我们采取一部书稿打两份校样的办法,一份送校对,一份送编辑或作者阅读。  相似文献   

10.
我们没有专门从事过校对工作,如果对“编校合一”的问题有体会的话,主要是从编辑这一侧面得来的。我们赞成“编校合一”。当然,这里所说的“编校合一”,不是指在我国出版史上曾经有过的编校集于一身的那种“编校合一”(这  相似文献   

11.
科技期刊校对技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海原 《编辑学报》1993,5(4):203-205
一般情况下,科技期刊编辑部没有专职校对人员,校对工作大都由编辑人员承担。列宁说过:“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校对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多年的编校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校对技巧,介绍如下。1 出刊的全过程都要重视校对工作,防止差错  相似文献   

12.
校对:主体、功能和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主体、功能和责任孙培镜校对,在我国一向也称“校雠”。“校雠”作为我国编辑史上的一个专门用语,既指古籍整理工作中的校勘,又指古籍和原稿复制工作中的校对。从校与编的关系看,古籍整理工作中的校雠,一向是编校合一的,即一人而兼编校二任;而古籍和原稿复制...  相似文献   

13.
出版社要不要设置独立建制的校对专业机构,一直是出版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主张不设置校对专业机构的,有两种不同的理由:一种理由是“编校合一”,认为校对工作可以由编辑来完成;另一种理由是“校对工作社会化”,认为校对工作可以交给社会。这两种理由源于两个共同的认识误区:其一  相似文献   

14.
校对工作是期刊编辑出版的重要环节之一。校对工作的质量如何,与出版物的质量密切相关。所以,怎样又快又好地进行校对,应该是每个期刊出版工作者时刻关心和探索的课题。期刊出版部门一般人手紧张,工作量固定,编校合一不失为有益的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编校合一在科学性、合理性上不及编校分工,加之编校合一要求编辑人员在编辑和校对两种角色之间频  相似文献   

15.
出书周期长,错别字太多,是当前书刊出版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出版工作》上开展“编校合一”的讨论,我认为十分有益。编辑和校对,是完善书刊编辑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整体,自古以来都是不分家的。在古代,编辑称“编纂”或“编修”,校对称“校雠”或“校勘”。前者职责为收  相似文献   

16.
编校合一之校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校对的目的与作用在于弥补作者的疏漏与编辑加工的不足以及保证正确修改的落实。在统一的编排规范指导下,每一个编辑都有自己的编辑加工方式与习惯,校对的方法也不应是千篇一律的。编辑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取何种方法校对,最终以保证期刊的质量为目的。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编校合一者的校对。1校对重点与方式的确定1.1编辑加工的质量决定校对重点编校合一即编辑加工与校对由编辑一个人独立完成,编辑对校对过程及时间的安排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如何编辑加工与校对。笔者习惯于把编辑加工做得细致一些,把编辑加…  相似文献   

17.
除去一些大型的出版社、期刊社和报社专设校对人员之外,一般一二十人的期刊编辑部和小报社,其校对工作都是由编辑人员兼做的。这些单位实行编校合一,是由于受  相似文献   

18.
问题的症结不在于“编校合一”万莲子时下有“编校合一”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一种时弊的流行说法(见李频《校对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新闻出版报)1995.11.20)。我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经过当年的编辑出版工作实践摸索,倒不以为“编校合一”是什么时弊...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图书的质量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文字差错率高,这是由于这些年图书市场放开,出版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出版部门在思想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在质量管理上偏重图书选题和印装质量的管理,忽视编校质量的管理而造成的.一些出版单位为了精简编制,不再设专职的校对岗位,实行"编校合一",取消了原来的"三校一读"制度,一本书稿由编辑一人承担编校任务.  相似文献   

20.
刘火苟 《出版参考》2023,(10):80-84
由于学报编辑部人员有限,常常缺乏专门校对人员,编辑不得不同时担任校对工作。在“编校合一”的现实情况下,编辑在校对中需要特别警惕可能存在的注意错觉、记忆错觉、期望偏差及自信错觉等认知错觉。为预防这些认知错觉,应建立校对核查要素清单,利用知觉特点进阶式校对,还需要明确出版流程中的校对责任,合理利用专业校对工具,必要时发回作者自校,以尽可能减少编校差错,确保文稿的质量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