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体验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反思则是学习深化的灵魂,当二者有机融合时,就会造就深度学习。在“千米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紧紧依托这一理念,高度重视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反思的引导,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探索活动中实现学习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李斌 《辽宁教育》2007,(4):41-44
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形成结论(实验感知,形成猜想——实验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归纳绪论)——实践运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评价体验”的基本流程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改变了学习教学的方式:由“听数学”变为“做数学”;由“看演示”变为“动手操作”;由“机械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学生在数学实验活动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验到发现知识的乐趣。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除了教材上格式化的知识外,还隐含着许多只能意会的知识”,如数学规律的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解数学习题的能力等。这些知识的获得主要靠个人体验和领悟,具有明显的不可传递性。体验学习的关键是体验和反思,教师要通过“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掌握数学策略和方式,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一、启动——设计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使数学体验成为学习的驱动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  相似文献   

4.
徐宏 《湖北教育》2023,(2):68-69
<正>如何利用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操作、交流、辨析中完成面积概念的建构,培养空间想象力,发展度量意识和量感呢?一、从描一描到涂一涂,体会面积与周长的不同数学课堂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经历、在操作中感知、在辨析中建构,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周长,知道周长是物体表面或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相似文献   

5.
朱景华 《教学月刊》2004,(10):48-50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这就是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笔者作了许多尝试,总结了以“设疑——探究——交流——反思——应用——拓展”为主线的课堂教  相似文献   

6.
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反思能力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课题。《新课程教师读本》则把“反思”这一教学理念提高到了应有的高度:“人们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的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同时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教材的呈现应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  相似文献   

7.
下面以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什么是周长”的教学实践为例,阐述如何借“体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感悟与理解。一、激活经验,建立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周长”这一概念在生活中已然接触过,只是对于周长的理解仅限于浅层的生活感知,没有上升为数学概念,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展开探究,能够为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  相似文献   

8.
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反思能力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课题。《新课程教师读本》则把“反思”这一教学理念提高到了应有的高度:“人们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的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同时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教材的呈现应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  相似文献   

9.
“探究——再创”教学是将数学探究教学与“再创造”教学进行整合,通过指导学生积极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形成了自身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实现数学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的自我建构,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与再创的过程的一种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代艳 《中学教研》2006,(2):20-23
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并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也是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最新趋势。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整合是落实上述理念和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四大板块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通过“综合实践”这个平台唱好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戏”,要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感性经验、在探究中积累思维经验、在反思中积累应用经验,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数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堂上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唯有展开思维。张扬思维的多元化,方能实现知识与智慧、能力同步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创设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经历探索思考的过程,理解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数学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数学理论是怎样发展的.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和方式,增强思维的发散和集中,使学生在合适的活动空间里,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外部信息,整合加工处理后,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拓展到更广阔的学习领域中,并逐步向“理性认识”过渡.  相似文献   

13.
曾泽光 《广东教育》2009,(12):49-49
现代教育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加强对学生创新学习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尝试探究教学”以“尝试——讨论探究——再次尝试”为基本模式,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以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为参与过程,为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创建最宽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下面是笔者运用尝试探究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几点实践.  相似文献   

14.
熊庆华 《学前教育》2008,(10):43-44
为了让亲子园幼儿的家长更好地理解0~3岁婴幼儿,感知、学习的特点,我们精心设计了一次参与式培训活动——“关于香蕉,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引导家长亲身经历婴幼儿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体验婴幼儿感知和学习的独特性,体验科学的精神,在家长亲身充分感受与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反思、总结,帮助家长内化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数学课堂要体现“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进行教学时,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思维、记忆获得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亮点”,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生成;善待“错误”,引导学生在辨析中生成;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在体验中生成.  相似文献   

17.
展示“关于三角形解的个数问题”的教学片段,暴露学生学习中的认知困惑。展现教师“设疑——激疑——质疑”的教学策略,揭示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一般过程及特点.尝试将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阐明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并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从理论和效果两个层面加以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反思与构建等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反思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该是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教材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帮助学生动手、动脑“做”数学,从而使学生会学数学、喜欢数学。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数学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应当贯彻“必要性”“平衡性”“广泛性”“实践性”“实用性”原则。整合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而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通过提供“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验”等,实现对数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