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读报:“正襟危坐”;看电视:“目不斜视“;上大课:纪律约束,必须专心致志。……听广播却不然。大都是边听边干杂活,边听边聊天,甚至边走路边听,思想不那么集中,处于一种漫不经心和一心二用的状态。听者的漫不经心,加上电波的转瞬即逝,使广播传递的信息,渗漏甚多,损耗甚大。  相似文献   

2.
读报:“正襟危坐”;看电视:“目不斜视“;上大课:纪律约束,必须专心致志。……听广播却不然。大都是边听边干杂活,边听边聊天,甚至边走路边听,思想不那么集中,处于一种漫不经心和一心二用的状态。听者的漫不经心,加上电波的转瞬即逝,使广播传递的信息,渗漏甚多,损耗甚大。有鉴于此,播音开始,设开始曲,用特定的、较长的(几十秒至二三分钟)信号,呼唤  相似文献   

3.
“交广网”的全称为江苏交通广播网,是由江苏广播总台主办,江苏省交通厅、江苏省公安厅协办的一个专业电台。于2001年1月正式开播,迄今仅一年有余的时间。虽然创办时间不长,但“交广网”却风行大江南北,尤其是苏锡常地区,受到异乎寻常的欢迎。笔在出租车司机中进行随机调查,发现95%以上的司机几乎从早到晚都收听“交广网”广播。  相似文献   

4.
“广播稿完全是让人听的”,这是教育家叶圣陶50年前对广播稿语言特点的高度概栝。他说:“咱们听读报、听广播,有时候听得完全明白,好像看了书面文字一样,有时候心里一楞,不明白听到的话是什么意思,又不便仔细揣摩,因为读报的人广播的人并不等咱们。一揣摩,以下的话就滑过去了,这就说不上完全听明白。可见便于听和不便于听的分别显然是有的。”叶圣陶认为,广播稍纵即逝,“听”是制约广播语言特点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广播广告似乎已经走入了困境。就连广播人自己也认为广播是一种夕阳媒体。有些广告公司在为客户制定媒体计划时,也很少把广播包括在内,似乎广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媒体。那么,广播广告是不是真的到了穷途末路呢?如果我们把广播的广告时段看成商品,分析听众喜欢广播和广告主选择广播的理由,就会发现:广播还是拥有众多的听众。因为,站在听众的角度,广播有众多富有个性的节目主持人,几乎每一个电台都有听众喜爱的名牌主持人,这是一个电台宝贵的资源之一;广播由于携带方便,“可以边听边干别的”;听众还可以利用电话或传真等和电台交流…  相似文献   

6.
收听新闻广播时,经常可以听到“这个厂……”、“这个队……”、“这个县……”、“这个……”的说法,使人有时听起来不大明白。从开头听这则新闻的人,知道这是说什么地方、哪个单位的事,但也不见得一遍就听得很清楚、就记住;没听到新闻开头的人,就无法知道这是在讲什么地方哪个单位的事。很多人往往是一边手里干活,一边听广播,只在新闻的开头交代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7.
忌‘过’     
“过”一者,过份也。这是新闻工作之一大忌。比方留职停薪,以至离职、辞职,本属改革允许之列,对于促进人才流动,也有那么一点好作用。但到了某些新闻里头,几乎成了灵丹妙药。于是“上边”发话下来,希望“不予提倡”。此言一出,新闻随即来了个人翻个,前两年,某地有三个职工离职,一个摆摊卖白斩鸡,一个捡破烂,一个贩卖水果,  相似文献   

8.
定时播报、线性传播——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这种“我播你听”的方式是媒体“传—受”时代的典型广播方式。随着受众对个性化要求的提升,媒体也在进行着自己的嬗变,广播在突围中走向“窄播”。频率专业化的浪潮之后,打破线性传播的“我播你听”变为“你要听我才播”,是由“传—受”向“受—传”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而在这其中,广播媒体与时新媒体的两个联姻最为引人关注:一是与网络的联姻,一是与电话(包括移动电话)的联姻。与网络的联姻从最初的电台将文字资料上网到在线直播、点播的出现,再到如今网络电台的初起;与电话的联姻从最初的热线电话到手机短信互动,再到今天的电话拨打特服号听广播。本期的特别策划,我们就撷取广播与网络、电话最新的动向——网络电台和电话听广播,聚焦广播界这两个鲜嫩的“小荷尖角”。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热点”二字很时兴。矛盾集中或突出的问题,叫“热点”问题;发表在报纸、广播、电视上,叫“热点”新闻。这些新闻拥有众多的读者,往往引起“轰动”效应,从实际来讲,“热点”新闻已经是新闻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了。那么,什么是“热点”新闻呢?我认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的“热点”新闻,  相似文献   

10.
一次,在公共汽车上碰到这样一段对话: 甲说:“我说这件事是从报纸上看到的,你不相信吗?”乙说:“咳,报纸净瞎吹。除了天气预报,我都不相信。”丙说:“天气预报我也不信,前天明明下了场雨,可预报说阴天转多云,因为上班没带雨衣,还淋感冒了。我只相信报头上的年月日和星期。”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因自己是新闻记者,听后心中很不平静。“只相信报头上的年月日和星期。”如此口出狂言!可以肯定地说:这几个年轻人太感情用事了。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太绝对化了。但从另一方面说,也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深思。  相似文献   

11.
现场报道是记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一边观察,一边述说,一边采录的一种报道方式,是录音报道的一种。现场观察,现场述说,现场采录,是构成这种报道方式的三要素.一个基本特征,三个构成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叫做“现场报道.”根据现场报道的基本特征,它的工作规律应当是:直观直说,先见先说,边听边录,先听先录。现场报道在我国广播中的广泛使用,只是近五、六年的事。这五、六年中,出现了不  相似文献   

12.
广播杂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品种。广播杂谈,与报刊上见到的杂文有什么区别呢? 广播杂谈的第一个特点是:说理要具体实在,不可抽象笼统。报刊杂文是用眼睛来看的,第一遍看不懂还可以看第二遍,而且可以边看边思考。广播杂谈则不同,它是用耳朵来听的,声音瞬间即逝,根本不容听众边听边思考。如果一篇广播杂谈,尽是抽象的逻辑推理,很有可能还没有听懂,文章已经广播完  相似文献   

13.
广播新闻要通俗易懂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已近三十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收到一些朋友寄来的稿件的复印件,其开头三个字是“本报讯”,显然作者的初衷是为报纸写新闻。报纸上的新闻是依靠人们的视觉来接收的,而广播新闻则诉诸人们的听觉。由于接收新闻的器官不同,广播新闻必须顺应人们的听觉习惯。在漏听之后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又如,看报纸时可以边看边查字典,而听广播就不能这样,听广播不像看报纸,必须识字.而广播听众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受众面比较广。这就向广播新闻的作者提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常听到广播里和报纸上刊载,在叙述主人公感激、喜悦的心情时,就是“他(她)逢人就说……”果真是“逢人就说”吗?依我看来是完全不会的。在此,我试析两倒:去年十一月份有家电台播出这样一篇通讯,说某老汉家不慎起火,烧毁全部家当,这老汉也被烧伤。在老汉伤愈出院回到家中,看到被大火焚毁的家园又在政府和人们的关怀下,重新建好时,写道:他“看到家里的情案,流下了热泪。他和老伴逢人就说:‘我们一辈子忘不了党的恩情,一辈子忘不了人民的恩情。”’这双老夫老妻真会“逢人就说”吗?不会的。或许,在他刚出院回到家时,他激动地对老伴说;或许,当领导和群众未看望他们的时候,他们激动地说;或  相似文献   

15.
广播:娱乐为第一功能本次调查显示:上海大学生广播接触率达到79.7%,平均每天接触时间近一个小时(参见本刊2003年第2期)。如此高的接触率,主要缘于广播具有良好的伴听性,可以边收听边工作、学习。另外,由于收音机价格不高,接触成本也比较低,也是受到大学生受众欢迎的原因之一。对大学生经常收听的广播节目进行统计发现,“篇篇情”、“天天点播”、上广新闻、中央台新闻、“榕树下”的收听率排名比较靠前(见表1)。这5种节目之间的收听率差距不大,只有情感类节目“篇篇情”以11.1%遥遥领先。表1:广播节目收听率比较(%)节目名称篇篇情天天点播上…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媒网社区的传媒学术论坛上,曾有个帖子:“如果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形容广播的特性,你的答案是什么?”大家的回答是“流动”、“随时随地耳听八方”、“在车上听、走路听、去北极听、上珠峰听、上班听、做饭听、走着听、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听”。这就是广播的独特优势,即移动性和伴随性收听。  相似文献   

17.
一个时期以来,“广告新闻”颇为盛行,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笔者不揣愚陋,也在此浅议一二。所谓广告,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招贴等媒介,介绍商品、文娱节目等的一种宣传方式。而新闻,则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具有真实、公开和及时的特性。那么,“广告新闻”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蒋宁 《视听界》2001,(6):27-28
广播是办给人听的,这是千古不变的永恒真理。在广播市场化的大潮中,广播人千方百计在“听”上下功夫,尽量使节目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以此吸引更多的听众,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先的有利的地位,毋庸置疑,这是大家方略。但是,现在的广播已发展到了广播立体化时代,广播受众市场的竞争也不仅是“听”的竞争,已发展到“看”等方面的竞争。“广老三”不仅要和众多媒体激烈竞争,还要在广播行  相似文献   

19.
定时播报、线性传播——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这种“我播你听”的方式是媒体“传一受”时代的典型广播方式。随着受众对个性化要求的提升,媒体也在进行着自己的嬗变,广播在突围中走向“窄播”。频率专业化的浪潮之后,打破线性传播的“我播你听”变为“你要听我才播”,是由“传一受”向“受一传”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而在这其中,广播媒体与时新媒体的两个联姻最为引人关注:一是与网络的联姻,一是与电话(包括移动电话)的联姻。与网络的联姻从最初的电台将文字资料上网到在线直播、点播的出现,再到如今网络电台的初起;与电话的联姻从最初的热线电话到手机短信互动,再到今天的电话拨打特服号听广播。本期的特别策划,我们就撷取广播与网络、电话最新的动向——网络电台和电话听广播,聚焦广播界这两个鲜嫩的“小荷尖角”。  相似文献   

20.
记得小时候,听广播剧是我放学之后最有吸引力的事情。每天放学以后,回家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广播,边吃饭边听,边写作业边听,甚至边玩边听,那个时候都是小短剧,有的剧目反复重播我也反复听,百听不厌。广播剧打开了我少年时的眼界,可现如今你要想打开广播就能听到广播剧,无疑是一种奢侈的渴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