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引爆全球.影迷们再一次体验了哈利.波特对阵伏地魔、死亡圣器PK正义灵魂的震撼时刻。在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同名魔幻小说中.哈利·波特的法术花样不断翻新。其实,这些魔幻场景与现实世界相距并不遥远,隐形斗篷、隐形门等,科学家们都在研发.而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李明刚 《科教文汇》2009,(22):234-234
佛云:生死疲劳,皆系贪欲,无欲无为,身心自在。这是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的题记,也是这篇小说欲向世人阐释的人生要旨。前辈评论家说过莫言的《生死疲劳》受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有《百年孤独》的味道,充满奇幻色彩。莫言自己说:“魔幻是西方的资源,佛教是东方的魔幻资源,六道轮回是中国的魔幻资源。《生死疲劳》便是以佛语开篇用轮回做结的中国武魔幻。”小说中,莫言采用了独特的轮回方式创造了一个多维视角,通过写地主西门闹被镇压后,经历六道轮回,先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及大头儿蓝千岁的多维的轮回叙事视角见证了中国农民50多年的当代历史进程,也完成了历史变迁下佛性对人性苦难的拯救。  相似文献   

3.
伊丽莎白·鲍恩的小说《魔鬼情人》是一个充斥着诡异迷离的气氛的小说,细腻的描写了在战争的阴影下一个平凡女性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女性在战争中的迷茫与艰辛.  相似文献   

4.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惟一的一部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其中展现了大量的哥特色彩。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以爱情为主题,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展示了人性是多么复杂的东西,而使这部小说有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服饰描写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首屈一指.她的小说展示了清末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服饰的发展变化,并善于通过服饰描写来表现女性的性格或命运.张爱玲对服饰描写的兴趣来源于其人生经历、恋衣癖和艺术化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作为语文教师,常碰到这样的尴尬事:语文早读,走进教室,学生却在读英语、政治、历史或地理,甚至有的还在读魔幻小说;语文晚自习,学生无所事事,老师一出教室,马上拿出数理化习题,争分  相似文献   

7.
以第一人称叙述语气写成的<阿格尼斯·格雷>是安妮·勃朗特的代表作.有很强的自传性.安妮·勃朗特从叙述视角、女性话语和叙述结构方面颠覆了女性在文本中被动言说的传统,充分展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她还通过对阿格尼斯在现实生活、爱情方面的遭遇,分析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小说在揭示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合理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阿格尼斯·格雷>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黄麟斐 《科教文汇》2008,(14):169-170
劳伦斯是位颇有争议的作家,批评界对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他对现代小说的看法、他的小说与道德关系中的道德和他的幸性观。本文试用劳伦斯散文包含的文论思想来重新阐释这些问题,发掘劳伦斯思想自身的矛盾性和理论界对于这些问题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是位颇有争议的作家,批评界对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他对现代小说的看法、他的小说与道德关系中的道德和他的女性观。本文试用劳伦斯散文包含的文论思想来重新阐释这些问题,发掘劳伦斯思想自身的矛盾性和理论界对于这些问题的困惑。  相似文献   

10.
毫无疑问,J.K.Rowling女士所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已经成为了出版界的一个奇迹.究其原因,是因为书中展现给了读者一个异彩纷呈的魔幻世界.巫师,女巫,巨人,飞龙,仙女,精灵,魔咒不计其数.任何极度挑战读者神经的事物都在书中留下了影踪.在认知接受理论的指导下,本文拟从魔幻生物创作和对其进行翻译的可能性的角度来剖析哈利波特系列丛书成功的原因.同时,笔者尝试总结了翻译魔幻生物的一些常用技巧.  相似文献   

11.
陈伶俐 《科教文汇》2014,(19):142-143
化妆品广告在广告中占据了较大比例,其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更是一道亮丽风景。但是如今化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存在着较多问题,如过多渲染女性身材外貌美,过多追求明星效应,过分的裸露,缺少真实生活气息等。广告是给普通大众看的,广告女性形象也应该符合大众口味,其问题值得认真改进。  相似文献   

12.
In Studies on Hysteria, Freud and Breuer first challenge prevailing nineteenth-century views of hysteria as an organic physical illness and argue instead that hysteria need to be understood as a psychic or mental disorder. They propose that hysteria is th…  相似文献   

13.
朱艳欣 《科教文汇》2011,(25):81-81,103
奥菲利娅和苔丝狄蒙娜是莎翁笔下两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对其形象进行重新解读,以期给读者带来别样的感悟。  相似文献   

14.
宋彦 《科教文汇》2021,(10):165-168
“厌女症”是指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歪曲、贬低女性形象的表征,并把一切罪过都推到女性头上的情绪或主题。《伊库斯》是当代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最优秀的剧作之一。在《伊库斯》中,彼得·谢弗表现出明显的厌女症倾向,具体体现为塑造的女性形象传统刻板,把责任和问题归咎于女性以及贬低女性的智慧,认为男女之间在灵魂和肉体上都无法沟通。  相似文献   

15.
陈珩 《科教文汇》2013,(7):83-83,87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喧嚣的“二十年代”——“爵士时代”,其小说中的时髦女性人物大多是负面形象。本文就时髦女郎负面形象的表现及其成因做了简单的探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潜在的男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6.
陈熙 《科教文汇》2012,(23):171-172
文章试图通过徐静蕾导演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为例,分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导演如何塑造女性意识,建构女性主体性地位,以及在此过程中女性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应对方式等问题,对女性主义电影在中国的独特特点等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张力在莫里亚克的小说《苔蕾丝·德斯盖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独特的观察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女性人物形象。这种蕴含在人物形象中的理性与本能的冲突,束缚与自由的矛盾,使得小说中的主人公苔蕾丝显得尤为独特。在人性的撕裂中,苔蕾丝形象暗含了一种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元的价值指向。本文即以《苔蕾丝·德斯盖鲁》为代表来分析莫里亚克作品中的张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彭欢 《科教文汇》2011,(16):77-78
"张力"在莫里亚克的小说《苔蕾丝·德斯盖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独特的观察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女性人物形象。这种蕴含在人物形象中的理性与本能的冲突,束缚与自由的矛盾,使得小说中的主人公苔蕾丝显得尤为独特。在人性的撕裂中,苔蕾丝形象暗含了一种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元的价值指向。本文即以《苔蕾丝·德斯盖鲁》为代表来分析莫里亚克作品中的张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周敏 《科教文汇》2011,(35):65-68
赛珍珠在1938年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她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她在著作中塑造中国女性角色的能力。本论文旨在揭示赛珍珠在塑造中国女性形象时所采用的独特视角,以此说明赛珍珠极力强调中国女性的勤劳、勇敢和忍耐力,以尽力重塑中国女性在西方读者心目中的积极形象。同时,赛珍珠通过这些中国女性角色表达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冀俊平 《科教文汇》2014,(11):66-66,73
本文通过对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论述,引出金天翮对封建畸形女性道德的批判,具体体现在女性的自身修养方面、女性道德对男性的影响方面、女性道德对家庭的作用方面。进而分析了金天翮的女性道德观的时代意义院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提出女性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与男性平等地参与到处理社会事务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