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981年出版的《唐宋词简释》是词学大师唐圭璋词学阐释学和鉴赏学的经典著作。唐圭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任教中央大学,教授词选等课程,以朱祖谋所编《宋词三百首》重编本为讲释之资,对其中词作随课讲授,撰有释词讲义文稿,文稿当时虽未刊行出版,但不少释文已在一些报刊中发表。对于报刊中的这些词作释文,1981年版的《唐宋词简释》多数虽已收录,但仍有不少释文遗收、失收,因此文章对这些词作释文加以辑录。冀以一定程度上还原《唐宋词简释》当年讲词、释词时的原貌。  相似文献   

2.
<正>现代文学家、文学评论家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将苏轼列为宋词第一并论述了其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苏东坡流传下来的词作数量多达两千多首,虽然不及南宋爱国词人陆游留存的诗歌数量多,但从词作的内容涉猎和艺术水平来说首首都是精品。在宋词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现特色上一般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而苏东坡对于两种情感表现风格都非常擅长,两相融合之下形成了他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对于宋词艺术风格的发展和成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宋词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汴京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宋词注入新的灵感,宋词亦因此开拓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宋词中的汴京意象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显、隐之分,且随历史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的演变。北宋初期,词作汴京意象洋溢着热烈的欢乐氛围;北宋中期,汴京意象的疏离造成汴京意象的衰减;北宋后期政治风云突变,故词作没有当初对汴京膜拜式的狂热,理性成为词作的主情调。南宋中晚期,词人笔下的汴京意象已然消磨成一种淡薄的回忆,是埋没在心中的不便提及的一种悲凉。  相似文献   

4.
在宋词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汴京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宋词注入新的灵感,宋词亦因此开拓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宋词中的汴京意象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显、隐之分,且随历史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的演变。北宋初期,词作汴京意象洋溢着热烈的欢乐氛围;北宋中期,汴京意象的疏离造成汴京意象的衰减;北宋后期政治风云突变,故词作没有当初对汴京膜拜式的狂热,理性成为词作的主情调。南宋中晚期,词人笔下的汴京意象已然消磨成一种淡薄的回忆,是埋没在心中的不便提及的一种悲凉。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宋词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绚丽瑰宝,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因其词作言辞优雅,文体流畅,情真意切而广为人所称道。该文试从音美视角对李清照词及其译词作出赏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宋词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绚丽瑰宝,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因其词作言辞优雅,文体流畅,情真意切而广为人所称道。该文试从音美视角对李清照词及其译词作出赏析。  相似文献   

7.
<正>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它是由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发展起来的,在当时就受到了广大市民阶层和士大夫阶层的喜爱。宋朝的词虽然大部分是写给士大夫们看的,但也有大量写给广大普通市民看的。宋代文人当中也有不少人在填词,这就扩大了词作的创作群体。宋词在当时除了受到文士们的认可外,还受到了市民们的喜爱。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有极高地位。宋词和唐诗相比,虽然艺术风格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属于婉约风格;和宋词相比,唐诗更讲究韵律,而宋词更注重语言的音乐性;与元曲相比,宋词更为雅化。  相似文献   

8.
宋词小序蔚为大观,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既是理解词作的钥匙,又有词学研究、词人研究的资料价值和艺术鉴赏的审美价值。纵览宋词小序,可以看到宋词典雅化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范仲淹的词作留存于后世的不多,却在题材、词风及文体革新方面有其开拓之功。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探讨范词在宋词及文学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宋词中,存在着大量"泪"意象。这些意象,均饱含悲喜之情,总体上以悲愁居多,或为愁别之泪,为怀人之泪,或为英雄之泪。这些不同的"泪",丰富了词作的情感,提升了词作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1.
苏轼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叠字具有舒缓婉转、深沉回旋的表达效果,正适合于婉约派词作缠绵姜婉、曲折含蓄的词风,宋词中婉约派词作多用叠字,豪放派词作则鲜见使用。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对宋词数次阅读、圈画、批注与评说,所圈评的词作达378首之多。其圈注、评说宋词的内蕴主要包括圈画批注、评说词风、手书、温故创新、探讨词作辩证思维与科学的相通之处。毛泽东喜好圈评宋词,既是良好读书习惯的显现,也是个人审美情趣和扶弱祁强心态的体现。所圈评的宋词,既有词集文献价值,也具词艺术评论价值,同时富有读书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4.
鉴赏宋词,首先要反复吟诵,体会词作的音韵格律之美,体悟词作的深沉意蕴。其次,了解词人的人生经历、词作的写作背景等,把握词作的“意象”,体味词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再次,了解词作常用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手法,品味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满江红》在宋词长调的使用率,仅次于《水调歌头》和《念奴娇》,居第三位。两宋的《满江红》创作主要表达清新绵邈的情感,其创作主题也经历了从一己悲欢到亡国之音、救国呼号的转变。在《满江红》词作中,寿词占了很大比例。  相似文献   

16.
由于"应歌"、"言情"的社会功能所决定,宋词中产生了大量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人物形象的作品,而情态描写是宋词中运用得最多的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宋词对女性形象的情态描写,主要有从女性角度观照、从男性角度观照和直接描写人物动作、姿态等,从而使词作产生了更强烈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17.
吴文英是南宋词坛上大量填写咏梅词的词人之一,他赋予了梅花以丰富的内涵,透过其词作和词作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创造性,我们可以充分感受词人寄托于梅花身上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同时其咏梅词以词旨深藏,词意幽深的独特魅力。展现了宋词幽微深曲、韵味悠长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别集是宋词书册传播的主要媒介,对词在宋代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词别集一般部头不大,成本不高,出版商可以多册印刷,因此价格也比大部头的本集、总集便宜,这有利于词集在社会上的销售流通。别集在保存作品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很少会有遗漏,诸多词作都会赖此得以保存。但是相较于本集而言,单行本别集容易遗失。  相似文献   

19.
宋词填制多沾酒味,诸多作品乃于都市繁华酒楼之上、经由侑酒歌妓的演唱而流播四方.因而有宋一代的榷酒制度,对造成宋词的创作环境、描写对象、演唱曲调、传播方式等,都具有鲜明的影响.这也形成了与上层士大夫典雅词作迥然异趣的香艳、婉媚、适俗、谐趣等市井创作风味,并且由此直接引导出词的"曲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唐宋词真迹今天已很少见,古籍文献特别是唐宋文献对唐宋词真迹的记载,可视为是唐宋词真迹保存的一种方式。文献记载的唐宋词真迹,在校勘、还原、鉴赏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如李煜?临江仙?词的创作场景,黄庭坚?念奴娇?词“爱听临风笛”之“笛”、?西江月?词“杯行到手莫留残”之“莫留残”,秦观?踏莎行?词“杜鹃声里斜阳暮”之“斜阳暮”等。词人词作真迹记载,不仅可以据之考察词作初创之面貌,还可以考察词人笔迹,了解其书法水平,并进一步考察词人人品、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