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为代表的亚裔文学一直是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窗口,然而长久以来对亚裔文学中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翻译界对此涉猎较少。以《喜福会》、程乃珊、严映薇中译本和田青中译本为例,从翻译角度探讨如何在译本中展现这种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作为翻译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的先驱,程乃珊在翻译作品时充分展现了译者主体性,不仅基于自身文化身份和严谨的创作态度认同选取了《喜福会》作为翻译文本,而且根据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使译作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很好传递了文化信息。本文主要基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角,以程乃珊的《喜福会》译本为例,简要探究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再现了美国主流文化和华人文化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从空间叙事学的视角分析《喜福会》中所反映的文化主题的空间对立、转化和融合,剖析《喜福会》的空间叙事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深刻历史、文化原因,以此品鉴华裔美国文学女性作家谭恩美高超娴熟的空间思维脉络和空间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4.
在整个翻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译者与作者的关系一直是无法逃避的一个话题。从"忠实的仆人"到解构主义下的自由,这一发展过程是漫长而又惊心动魄的。译者与文本进行交流、对话以及译者角色的改变是翻译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喜福会》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着重讨论译者主体性及其对译本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通过对程乃珊等人译文探究,来试图发现他们在翻译《喜福会》这个华裔文学的代表到底使用了哪些翻译策略,而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翻译呢?翻译离不开译者的主体性也就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这又与操纵学和目的论的观点有关。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三点来释析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在翻译方面的研究仍较少。全息翻译要求译文要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所蕴涵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该论文探讨了全息翻译的理论基础,并以华裔文学代表作《喜福会》为例,从音系、语义和语用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全息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郝金金 《海外英语》2015,(6):107-109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在翻译方面的研究仍较少。全息翻译要求译文要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所蕴涵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该论文探讨了全息翻译的理论基础,并以华裔文学代表作《喜福会》为例,从音系、语义和语用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全息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自建小说《喜福会》语料库,以原文及其两个汉译本为研究语料,通过对两个汉译本的比较,分析译文对原文叙事视角的处理,发现《喜福会》总体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回顾性叙事,两译本都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叙事视角,但李军的译本较程乃珊的译本对原文的叙事风格保留程度略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叙事学的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和叙事者三个方面,分析了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通过对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从不理解到达成谅解,指出了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解决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叙事学被引入到翻译批评领域,为翻译批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在此之前,已经有部分的学者将叙事学运用文学的翻译,但是很少有作者将其和同性恋文学的作品相结合起来。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本文以《荒人手记》和《孽子》的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叙事时间,视角,节奏的方面结合实例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1.
谭恩美是当今美国文坛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位美国华裔女作家。1989年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刚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曾经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9个月之久,并包括获得全美图书奖,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等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喜福会》由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组成,表现了移民美国的四位中国母亲和他们各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们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揭示了作者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而不惜集中地大量地呈现旧中国某些陋习的东方主义情愫。  相似文献   

12.
《喜福会》被公认为美籍华人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它也是华裔文学成功的典范。《喜福会》描述了八个女人及她们在美国生活所遇到的波折。该作品向读者展示了这些华裔女性在生活中由于文化差异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及她们是如何为了生存而克服这些困难的。这些女性向人们展示了她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她们维护尊严并获得幸福的信心。本文从美籍华人主角之间的人物关系、身份困境及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冲突来进行阐述,旨在探索《喜福会》中的家园情结。家园情结对早期的美国华裔文学影响巨大,并细腻深刻地刻画了美籍华人对祖国的强烈的、根深蒂固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3.
<喜福会>是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谭恩美站在美国文化主流的位置上,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出发,用"他者"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作者在<喜福会>中罗列的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饮食文化等,向西方读者充分展现了"他者"化的中国形象,"他者"化的儒家思想,"他者"化的宗教信仰,"他者...  相似文献   

14.
电影《喜福会》向我们讲述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之间沟通的障碍以及她们在东方信仰与西方价值观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争执。母亲与女儿的交流障碍不仅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更反映出一种文化差异。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解读了电影《喜福会》中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以色列学者伊万-佐哈尔建立的多元系统理论为解释文学翻译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运用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小说中个别中文词语的音译策略。这些拼音词语在拼写、词性和断句方面在强势文化影响下的改变以及小说在回译拼音词语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都体现了翻译文学的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是近年来受人瞩目的小说家,身处中美文化交叉点之上,以其切身的体会,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喜福会》.这部小说所塑造的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女儿们,大多排斥自己的族裔文化传统,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甚至憎恨华裔身份,消极评价、否定自我.这种心理,正是在强大的种族歧视和同化压力下自卑情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运用格莱斯的会话原则及其违背原理,文章对《喜福会》中大量形象生动的女性话语进行研究分析,并初步揭示了中国文化对于美籍华裔妇女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The Joy Luck Club was the first novel written by Chinese American female writer---Amy Tan,in which separately depicted three generations of women.These eight heroines in the novel best reflect the ideology and sensation of Chinese women.In this paper,the co-authors discussed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of role awar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omen,through analyzing all the heroines’struggle and fate in The Joy Luck Club,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eminism.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role awar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omen,we drew a general conclusion which enables us better understand western society,culture,economy and ideology.  相似文献   

19.
乔艳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21-123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描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复杂的关系,通过小说中以四对母女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与他们的子女,即第二代移民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突,映衬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母女之间的冲突,最终使美国的女儿们能够正视她们一直以来所排斥的中国母亲式的母爱与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