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一篇新闻作品,人们看到了什么内容?获知了什么信息?心底有什么触动?引发了怎样的情感?这是受众在新闻审美中的期待。虽然新闻总是在不断地被覆盖,但媒体赋予新闻的人文内涵却会因承载着现代文明社会的情感和理智、忧患和理想对舆论产生积极影响,并为新闻审美增色添彩。温暖  相似文献   

2.
魏维 《传媒》2014,(24)
新闻摄影所摄入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物形态的反映,是对事物或事件瞬间状况的体现。其所表现出的美,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新闻事实的形象瞬间纪实美。  相似文献   

3.
社会新闻是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体裁,俗称“八小时以外的新闻”。它不受行业局限,是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起读者某种情感、富有情趣的新闻。新闻贵在一个新字、重在一个“快”字。好的社会新闻,不仅能反映出时代特点和社会生活气息,还能给人以某种启迪,引导人们奋发向上。  相似文献   

4.
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创造历史。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历史之中蕴含着博大的多样的美。探究历史之美,启发感染大众,是人类思想文化领域孜孜以求的探索。新闻作为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发掘、传播、丰富历史之美,是一项有益的实践,能达到新闻、历史与美学三者之间相得益彰。历史空间与新闻传播历史是一部百科全书,人们通过历史获得不同的表情和心理期待,或仰天大笑、或黯然落泪,或敬重、或痛恨……种种情感,引起人们愉悦、自由、解放、光明的心灵共鸣,这就是历史之美。  相似文献   

5.
沈建平 《新闻世界》2004,(9):50-50,47
什么是深度报道呢?深度报道是一种作解释或者作分析的报道,是一种加有背景,给新闻揭示更深一层意义的报道.注重系统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它通过具体事件的分析,结合事物的实质,阐明对事实的见解和态度,借以影响、引导社会舆论。简言之,深度报道是全面、系统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的产生、过程、结果,解释其意义,展望  相似文献   

6.
金鹏 《传媒》2002,(6):51-52
时政新闻,即时事政治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国内外与时局发展相关的事件的报道,内容涉及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政令、国内领导人参加的各类重大活动、重大国际事件的报道。政治性和新闻性是电视时政新闻的两大特性。 “政治是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性就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政治方面的属性。在新的世纪里,“政治”的内涵是什么呢?江泽  相似文献   

7.
新闻有没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此话语初听乍看似乎有点背离新闻的常规:新闻怎么超前?难道事件还没有发生、事物尚未出现而可以提前去报道吗?报道什么呀?按照一般的新闻的概念或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以报道必须基于事件已经发生的前提。一个事实若尚未产生,对其的报道只能是茫无目标、无所适从、虚空无形,又如何去提前报道。世上万物总是相互联系,有其内在的规律维系。许多事物的产生,都是有预先的征兆、线索的,可以说是事件主题的辐射,或是事物的外围表象的征候。所谓新闻的预见性,其实是指对未来必将发生的事物早在预料之中的猜…  相似文献   

8.
审美选择具有极强的个体性,个体审美情趣,对审美选择具有直接的作用,这是因为美即情感,人类之所以需要审美选择,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是具有情感的动物,离开了主体的情感,美本身也就不存在了。人的审美情感所展示的是主体生命的律动与情欲的表现,由于审美主体社会阅历、知识结构、思想修养等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由此导致各自情感需求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各自不同的审美期待和审美体验,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9.
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也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新闻写作作为一门科学,新闻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记者在日常的采访工作中,挖掘、收集生活中各种富有个性特色的优美语言,以使得写出的新闻具有语言的美感。真正美的新闻语言不仅其本身渗透着真挚、纯洁、热烈、动人的感情,它能使受众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而且从感情上给人激动,给人愉悦,给人启示。那么,什么样的新闻语言才具有美感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强调的是报道深度,用哲学语言来讲就是透过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现象,揭示事物本质与联系以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报道。深度报道不仅能够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而且能使受众活跃思想,开拓视野。那么,怎样才能把深度报道写得丰满、充实、有深度,让读者觉得有看头,看后解渴呢?这就要求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深入采访,把新闻资源吃干  相似文献   

11.
新闻意识根源于新闻实践,新闻工作是以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为对象的实践活动。人类杜会和自然界新近发生的一切人们应知、欲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无一不为新闻工作者所关注、所涉足。这种实践范围的广泛性、深刻性,给新闻意识提出了客观要求。新闻意识就是新闻工作者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整体把握的自觉认识。这种意识越强,对新闻实践的能动作用就越大。 然而,在新闻实践中,特别是驻地记者的新闻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面临着许多深刻的矛盾,例如:记者活动的有限性与所反映事物无限性的矛盾,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多样化的世界也充满了美,而人人又都在追求美。作为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同样也肩负着反映人世间美好的事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如果对美缺乏敏感,不但写不出好的文章,也不能美化、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新闻与美学,这二者初  相似文献   

13.
朱乐云 《新闻实践》2010,(10):66-66
新闻报道在其事实以外,有其附加值,那就是依附在新闻事件中的公共情感。公共情感主要是指在受众心中引发的爱、憎、同情感、敬仰感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等。从人类的情感出发,报道新闻,能使传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胡凯 《新闻窗》2009,(5):35-36
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概括讲就是关注人的‘三生’,即生命、生活、生存。人文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人类文明发展相同步,与人们追求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相适应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在传媒时代的今天,人文关怀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新闻从业人员的意识之中,成为传媒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白红义 《青年记者》2010,(10):23-24
新闻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同时,新闻也是一项组织性的产物,它是由专司搜集、传播新闻的专业组织生产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信息被发表,有些信息则受到忽视。新闻媒体通过精心编织的新闻网选择了一部分事件进行报道,经常映人人们眼帘的却是一些令人感觉不太美好的景象:凶杀、暴力、色情、欺诈等,诸如此类的“负面”新闻往往占据着新闻媒体的大量版面和时段。  相似文献   

16.
衡量一篇社会新闻的社会价值,除了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的思想性。只有趣味性和思想性、哲理性充分结合的社会新闻,才能扣住读者的心,给人们一种启迪,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怎样才能寓思想性于趣味性之中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构思应巧立意要深新闻写作就像裁剪缝制衣服一样,同样的面料,有人裁剪得体,做工精细,穿在身上就合体,有人取舍不当,就不合体。写社会新闻也是如此,从标题的制作,到材料的筛选和谋篇布局,都要考虑吸引读者,也就是要增强趣  相似文献   

17.
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社会新闻的正确价值取向至少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现代"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而提出的人文主义.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入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它是新闻实践活动中一种必然的追求.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也是实践活动中一种必然的追求,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也是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党中央近年来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媒体彰显人文关怀精神指明了道路.因为,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但落脚点应该是"人",是新闻事件中人的作用、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而且新闻最终也是给"人"看的,所以,新闻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8.
康振帅 《新闻界》2003,(2):61-62
在日常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人们喜欢美,美也便自然地依附在我们生活空间,蕴含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新闻作为一种目前世界上发表量最大,读者和听众最多,最有影响的一种文体,也要给人以美感。谈到美的新闻和新闻美,也许有人会觉得和美学不搭界,认为新闻重于报道事实,“直  相似文献   

19.
李洁  王宏涛 《大观周刊》2012,(32):18-18
人,是新闻信息的制造者、引领者和享受者。一篇成功的新闻评论能够完美的强化、凸显新闻价值,放大宣传效果,并能对新闻报道的思想深度、理性高度和社会意义起到画龙点睛、不可替代的引导、监督、表态、深化作用,帮助读者听众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新闻、认识事物。古今中外的新闻实践充分表明。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就是媒体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和所反映的社会意义能够起到引导、监督、表态、深化四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如何搞好广播新闻专题报道,是我们经常谈论的问题。近几年,笔参加浙江广播奖及其他奖项的评奖活动,接触到不少广播新闻专题作品,这些作品中,虽然年年都有获奖的,但精品并不多见,多数是一般化的报道。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是,不少作品不能跳出就事论事的樊篱,没有把新闻事件蕴含的社会意义价值充分揭示出来,没有指出所报道的事情对于听众究竟意味着什么,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因而使人无法了解新闻事物的本质与真谛,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