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玲创作中具有"五四独立女性"和"革命政治功利"两种立场,她在思想"左转"中两种立场交相沉浮;延安文艺整风使丁玲思想彻底左转,它牢固确立了"革命政治功利"立场在创作中的一统地位,并带来无尽的尴尬与苦涩。文章旨在揭示左的政治因素对知识分子精神心灵及文艺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主体改造、精神转向是伴随丁玲创作始终的两个关键词,折射出她随地域空间的变化不断调整写作方式的倾向。在延安这一新的空间中,丁玲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转变以往的写作方式、审美习性和主体想象,她不断地调整视角,仍会受惯性书写经验支配想象乡村、构形延安,由此形成了一种混杂式的书写模式,“五四”国民性批判、浪漫理想化的革命想象不同程度地干预、掺杂进她的延安叙事,造成种种叙事困境和情感冲突。可以说,一直到延安文艺座谈会、整风运动之前,丁玲都没能绕过“经验”的范式,直到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时期,丁玲才找到书写延安的在场理想状态。从整体上追溯丁玲的延安书写,可以更加确切地理解丁玲在延安这一新的空间下精神转向和话语重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是丁玲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丁玲的创作态度是主动的,但也受当时时代要求的约束。本文从丁玲到延安前后的经历、丁玲性格的双重性、丁玲知识分子和党员的双重身份体认三方面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说明丁玲延安时期创作尴尬的原因,以期对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丁玲经历了地域的迁徙和生活的流亡,从上海到延安,她遭遇了思想、情感和身份认同上的困惑、焦虑。论文通过对丁玲在解放区早期序列文本的分析解读,可以看出这种困惑和焦虑来自于"五四"启蒙思想与战争政治功用之间的冲突。这在同时代面临相同问题和困惑的知识分子中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治与文艺的纠结,这一反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现代化与民族化矛盾冲突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当时文学的发展方向及概貌。作为典型个案,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受此影响,亦纠结于政治与文艺之间。这一方面源于作家骨子深处的五四文艺传统意识,是其追求文学现代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士大夫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制定、作家主动归于延安文艺体制、追求文学民族化的努力不无关系。而在这一文艺体制影响下的后期延安文学更是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40周年,又是"五四"运动70周年.要谈这40年的文学,就不免联系到"五四"文学革命及其发展,这是写大文章的大好时机.但我只能写一篇短文,一条思路,一点感想.1950年5月,《文艺报》发表丁玲写的《"五四"杂谈》,也算纪念性文章吧,而丁玲谈得亲切,有意思,其中谈到的重要之点是"五四"文学与建国前后文学的政治  相似文献   

7.
丁玲是位追随时代脚步的作家。青年时代,她怀着被“五四”运动燃起的热情,先后跑到长沙、北京、上海寻求知识和真理;抗战前夕,她从黑暗的国统区来到光明自由的延安,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战期间,她曾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亲临山西前线,为党的抗战文艺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抗战胜利后,大片沦陷区回到人民怀抱,急需大批干部前去开辟工作。面对新的召唤,1945年9月,丁玲同杨朔、邵子南、萧三、陈明等同志发起组织了延安文艺通讯团,奔赴东北解放区。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是丁玲小说创作的重要时期,延安给作家提供了特殊的写作环境和不同以往的生活,使得作家的创作有了重大的调整。全文从文化身份、创作思想、创作主题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深入探究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转向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9.
深受"五四"文学传统影响的作家丁玲,经过了左翼文学时期集体主义写作风格的转变,延安时期其创作心态经历了再一次艰难的蜕变,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她走过了一段由游离到坚定的心路历程,对其创作心态的探究可以作为一个个案观照延安文学体制的规约性和作家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0.
丁玲挟"女"字闯入文坛,她的创作贯穿了对女性生存价值的深切关注及其人生道路的探索。延安时期,丁玲着力于特殊年代女性形象的刻画与塑造,从另一种角度解读了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时代认知。本文主要从女性与革命政治、女性坚韧不屈的生命潜力、对传统贞节观的反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女作家。从闻名文坛起,丁玲的文学创作就与时代、政治等关系密切,文学语言也随之不断变化。尤其是延安时期,丁玲的文学语言风格与其早期的文学创作相比,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差异,欧化句式明显减少。她通过词语的选择、音节的安排、句式的选用、修辞文本的运用,使小说语言呈现出通俗、简练的风格特点。这与丁玲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以及其所处的社会时代、地域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变迁史来看,丁玲延安时期短篇小说语言推动了文学语言的通俗化,为新时期文学语言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作为20-30年代作家的丁玲具有五四文化精神和革命情结。前者主导着丁玲的创作,后者推动着她投入革命。在陕北,丁玲在五四文化精神指导下进行创作,没有按照领导人的要求转变为一名宣传战士,因而在整风运动中受到批评。此后,丁玲端正态度,创作出被领导人认可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受到表扬。50年代,由于丁玲的个性突出再度受整。80年代,丁玲缺乏对历史进行反思。丁玲的人生道路可以说演绎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我意识可以从个体意识和性别意识两个层面来理解。"五四"社会启蒙既唤醒了一代青年的个体意识,又唤醒了女性意识。文章通过分析丁玲的早期创作《梦柯》《莎菲女士的日记》和《阿毛姑娘》,揭示了"五四"时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艰难觉醒。  相似文献   

14.
以<讲话>为分界点,将丁玲延安时期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丁玲本着一个文人应有的文学意识,发表了一系列大胆暴露延安一些不合理现象的小说及杂文;后期丁玲发表了一些追随政治的应景之作,但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们依然看到丁玲对文学的坚持.可见,她始终沉浮于文学与政治的夹缝之间.  相似文献   

15.
《夜》是丁玲延安时期创作的一篇具有独特思想艺术内涵的诗化小说,其中包含了丁玲对革命关系以及革命者的深入思考。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这篇小说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加深对丁玲小说创作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反映了"五四"运动退潮后激进的女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世界,道出了她们内心的苦闷,发泄她们对社会的不满,这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和主体创作心态:迷惘、求索与抗争等,这些构成了丁玲早期创作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新文化运动潮起以后,对于性伦理性道德的关注一直是五四启蒙阵营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维度,五四文学的现代性追求中始终伴随着对于现代"性"的构建.但在性伦理问题上,理论倡导与文学表现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冯沅君、庐隐、郁达夫和丁玲等在性伦理上的暧昧态度正映现了五四伦理革命的艰难.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期,在文学成为政治工具的时代,教条主义几乎成了文学创作中的顽症.为了纠正文学创作中的不良倾向,丁玲不但富有胆识地提出了文学创作中所存在的"教条主义"的问题,而且侧重从主题题材、形象塑造和文学功用等方面对文学创作中教条主义的表现和公式化、概念化的成因做出了相当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切中时弊,表现了"战胜教条主义"的努力.丁玲对教条主义的批判,既与50年代外在文学情势的变化相关,更关乎其对"五四"文学传统的理解和固守.  相似文献   

19.
"解放区"文学中的"问题"小说以赵树理与丁玲的作品为代表.此时的"问题"小说与"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一样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它们往往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揭示,而忽视创作的艺术性追求,从而影响了小说的审美价值.不同的是,"五四"问题小说多偏重于主观出发的自发功利意识;而"解放区"文学中的"问题"小说则从不同方面论证了一种体制文学的诞生,显示出一种带有客观强制性的功利意识.  相似文献   

20.
左翼作家奔赴延安,把左翼文学也传播到延安。周扬、丁玲、周立波等在延安的文学活动承续了左翼文学精神,延安流动着左翼文学的血脉。但由于左翼文学本身存在着的许多"非革命"的因素、左翼文学时代背景的差异以及周扬等理论家赋予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革命文学的合法性地位等原因,左翼文学在延安遭到改写,延安意识形态改写了左翼文学的启蒙意识、自由主义、个性主义、颓废色彩等精神意识,改写了左翼文学的文学主题与人物形象等文学要素。左翼文学在延安发生转型与重塑,逐渐融化为延安文学的一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