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结构化学指导新型金属-有机纳米器件的合理合成和物理性能研究,探索它们的自组装规律,共设计合成了12个含N、S及COO-基团的具有不同对称性和立体选择性的新颖大骨架多官能团柔性配体,以及由它们与金属离子自组装合成了18个新型金属-有机纳米笼、纳米管和配位聚合物,开辟了一条合成金属-有机纳米器件的新途经.其中,一个具有Oh对称的金属纳米笼,笼内体积超过1000 A3,可以同时容纳多种离子和小分子,是目前已测定单晶结构的金属纳米笼中容量最大的一个.而用金属离子把纳米管串联成的金属-有机纳米管则是国际上首例报道的结构有序无机-有机纳米管阵列;并创新性的采用低温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个新颖的具有半导体和顺磁性质的Ni-巯基嘧啶二维层状聚合物和两个二维折叠格子状化合物;另外,用巯基嘧啶作为难溶盐CuCN的溶解模板,得到了国际上首例六角形CuCN大环化合物和另外一个新颖的类石墨层状CuCN化合物.过渡金属与多官能团配体通过配位键来驱动和引导自组装,形成具有均一尺寸和特定形状的金属-有机纳米器件,是当今化学与材料领域研究的前沿之一.而通过设计合成具有特定对称性和立体选择性的有机配体,并把它们与金属离子自组装形成具有纳米尺寸和特殊功能的纳米球和纳米管,更是在纳米科技、化学催化、分子吸附和光电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烷基硫醇、巯基烷基磷酸基和羟胺基分子与Au、Ag、Ni、Pa、Pt、Cu等基底通过S-Au键等作用,在光滑的金属表面以稳定的化学吸附形式可以形成稳定有序的自组装膜(SAM),该自组装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有序性及结构可控性,因而在分子电子学、材料科学以及超分子化学研究领域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解决以自组装为基础的有机功能材料存在的结构缺陷问题,需要发展更有效的自组装途径,结合无机纳米材料和有机化合物,尤其是聚合物的复合材料将是配合物自组装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了开发新的碳纳米粒子的合成路线,采用柠檬酸和甘氨酸为初始物合成了荧光碳纳米粒子,并进行了XRD、紫外和荧光性能表征.碳纳米粒子具有激发发射依赖性能,荧光发射可调.荧光光谱还显示该碳纳米粒子具有上转换发光性能.碳纳米粒子溶液用于纺织品防伪鉴定,显示出对天然纺织品的增强发光作用,有潜在的防伪鉴定应用.  相似文献   

4.
具有d^8,d^10电子组态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因金属离子独特的电子结构与金属-金属键的形成从而具有特殊的发光性能,是分子荧光材料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d^8,d^10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发光机理,并综述了其荧光性能以及应用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吴宇 《职大学报》2005,(2):63-64
纳米技术主要包括:纳米级测量技术;纳米级表层性能的检测技术;纳米的加工技术,纳米粒子的制备技术;纳 米材料;纳米生物学技术,纳米组装技术等。  相似文献   

6.
自从1938年德国的R(?)len发现在可溶性的羰基钴配合物存在下烯烃可与一氧化碳和氢反应生成醛以来.人们不断地从实验和理论上探索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催化作用的机理,先后发现羰基铑、钯、镍、铁、铷、镱等配合物均对烯烃醛化反应、CO/H_2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上对这种催化作用的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所谓嵌入反应就是指构成大多数催化循环组成部分的单个步骤,它包括以共价键键合于金属中心的配体与配位于同一金属的作用物分子的反应.为了讨论方便,本文把广义的嵌入反应又分成迁移反应和插入反应两种.其区别就在于原来位于轴上的配体反应后是否仍在轴位置上和反应过程中作用物分子是否插入到金属和配体之间.本文仅对CO嵌入反应加以讨论.1配体R为烷基的羰基嵌入反应1.1实验和机理方面1957年,Coffield等第一次研究了五羰基烷基锰与CO的加成反应: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一种以邻羧基苯甲酰二茂铁为疏水链聚乙二醇单甲醚为亲水链的新型rod-coil两亲性金属有机低聚物,并对其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不同的起始浓度下,该化合物可自组装形成球形、扭曲的蠕虫状胶束和囊泡,二茂铁和苯环间的π-π相互堆叠是形成扭曲型蠕虫状胶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壳聚糖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然高分子壳聚糖与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螯合能力,其配合物作为氢化、氧化偶合、开环聚合、烯类单体聚合、酯化、醚化等反应的催化剂和引发剂,已经成为壳聚糖研究的重点之一.壳聚糖金属络合物在催化剂和人工模拟酶研究应用领域进展迅速并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NA/B-PDEAEA纳米颗粒的自组装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在自组装过程中静电相互作用是主要驱动力;在相同氮磷比的条件下,随着DNA碱基对数目的增加,更易于形成稳定的纳米颗粒。在相同碱基对数目的条件下,随着氮磷比的增加,更趋向于形成稳定的纳米颗粒。  相似文献   

10.
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镜检验了纳米碳酸钙粒子的粒径和内部结构,根据亲水亲油平衡值(HLB),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将其加入到含有纳米碳酸钙粒子的润滑油中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测试最大无卡咬负荷、观察磨斑表面形貌和测定磨斑直径以及测试摩擦系数,对纳米碳酸钙粒子的极压性能和抗磨减摩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XPS测试对纳米碳酸钙润滑油添加剂进行了摩擦化学的分析和研究,对纳米碳酸钙粒子的抗磨减摩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含有纳米碳酸钙粒子的润滑油具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使用相变材料可有效地实现能量的高效和合理利用,从而有助于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提出一种纳米结构复合相变材料,由填充纳米颗粒和纳米孔基材组装而成。主要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纳米金属颗粒、纳米孔基材和复合材料的相变行为及相变热特性,讨论不同尺寸或工况下它们的热特性变化,并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铜纳米颗粒的熔点随尺寸的变大而逐渐升高,且熔点比块材低,比热容比块材高;SiO2基材不存在固定熔点,而有一个跨度较大的熔化区,各工况下比热容比块料值明显偏小,比热容随其尺寸大小和温度升高而增大。研究表明,Cu/SiO2复合相变材料的熔点高于Cu颗粒和纳米孔基材,Cu/SiO2体系增强了结构稳定性。同时,填充Cu纳米颗粒能有效地改善纳米孔基材的储热特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几方面介绍了有关CO_2与过渡金属生成配合物及其有关电子结构、配位方式、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改进,得到了合成5,5'-次甲基-双8-羟基喹啉配体的最佳制备方案,使合成工艺简化,合成产率提高,将该配体和锌离子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双8-羟基喹啉类金属配合物.利用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谱(XRD),研究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物相结构;利用热重(TG)分析研究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研究了该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能.结果表明:DZnq2的热分解温度为346℃,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DZnq2的荧光发射峰位于534.5 nm,为黄绿光发射.与Znq2相比,荧光强度有所减弱,这是由于次甲基相连的两个喹啉环的扭曲导致了DZnq2的刚性和共平面性不好;由于分子共轭体系的增大,使DZnq2分子的π电子更加离域化,导致了荧光发射峰发生了红移.DZnq2有望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4.
选用吐温-60,司班-20,司班-80和聚醚作为纳米粒子表面改性剂,使用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观察纳米表面形貌和结构.在机械式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研究纳米粒子的抗磨减摩性能.结果显示纳米CeO2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能够提高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其最佳浓度约为0.6%,其抗磨减摩机理可能是纳米粒子在相对运动面上起到“微滚珠”作用.在重载和高温条件下,纳米粒子平铺在摩擦面之间形成滑动摩擦层,以降低摩擦表面的摩擦因数和磨斑直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形势下,我国部分单位已经进行了纳米碳酸锶的制备研究,并巳取得一定成绩。纳米材料的合理制备是纳米碳酸锶的应用基础,制备方法按照物料的状态可分为三种:固相法、气相法和液相法,其中尤以液相化学法最为普遍。在考察了制备条件,如反应的PH值、辅助剂用量对产物的影响。获得了较佳制备条件。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碳酸锶的形貌及粒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制备出由粒径为25nm左右的碳酸锶纳米粒子组装成的纳米棒。  相似文献   

16.
磁性纳米Fe3O4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大勇  陈平  毋伟 《池州学院学报》2009,23(3):61-63,118
在空气环境下,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Fe3O4纳米粒子.探讨了磁性Fe3O4纳米粒子的最佳制备条件;对样品进行了XRD、IR、VSM等表征.样品表征表明,在最佳制备条件下所制备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为反立方的尖晶石型,粒径约为20nm,饱和磁化强度在61.Oe-mu/g以上,具有超顺磁性.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一组壳聚糖铁(Ⅱ)金属配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探讨了其催化反应的条件,考察了配合物对氧分子氧化环己烯的催化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脉冲极谱法研究了以生命活性分子(Serine,Cysteine,Salicuylic acid等)作为配体与Cu(Ⅱ)形成多元配合物的极谱行为.在模拟生理条件μ=0.1(NaNO3)、T=310±0.2K下,发现电极过程为准可逆;通过对二元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表明,不同配体与金属离子配合的能力显著不同,配合物稳定性差异较大;同时还研究了各配合物的形态分布、引起稳定性差异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使用柠檬酸和DL-苯丙氨酸作为碳源物质,乙二醇作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于180℃恒温3h,一步合成碳纳米粒子.所得的碳纳米粒子溶液在365nm的紫外辐射下发射蓝色荧光.对碳纳米粒子进行了XRD、电镜、红外、荧光光谱表征.合成的碳纳米粒子分散均匀,直径30~40nm.荧光光谱表明:粒子荧光性能优良,发射光谱依赖激发波长变化,具有多色性.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在低TEOS浓度和高TEOS浓度下, TEOS浓度、NH3浓度、H2O浓度对SiO2纳米粒子最终粒径的影响.发现,在低TEOS浓度下制备的粒子,单分散性较好,粒径偏大;在高TEOS浓度下制备的粒子,粒径较小,属于纳米级粒子.另外,在低TEOS浓度和高TEOS浓度下,NH3浓度、H2O浓度对最终粒径的影响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