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我们这里有个习俗,那就是元宵节的晚上可以到农民的菜地去“偷”菜,叫做“偷青”。据说如果“偷”到葱,就会变聪明;如果“偷”到芹菜,就会变勤奋;“偷”到其他菜,也都会发财。因此,每到元宵节,大家都纷纷下地偷菜,偷得不亦乐乎。说实话,我并不赞同这种风俗。大家在家安安乐乐、开开心心地吃汤圆多好,何必害得菜农们在元宵节夜里苦守菜地,生怕别人摘光了他们辛辛苦苦种好的菜?“偷”到葱就变聪明之类的话,不过是前人美好的愿望罢了,不必当真吧!记得有一年元宵节,我跟着大家去“偷青”。来到菜地,大家纷纷动手。这时来了一帮孩子,显然是一队…  相似文献   

2.
我们这里有一个习俗,每到元宵佳节就要去“偷青”。“偷青”就是去菜地里偷人家的菜。如果菜地主人发现,骂偷菜人的话,主人就会倒大霉;而白菜也好,油麻菜也罢,  相似文献   

3.
"割耳剺面"亦称"截耳剺面",是指一种某类人群通过使用利器割划面部或身体导致流血来完成某种仪式性活动的习俗。其狭义上是指从东汉至隋唐出现在中亚、西域和中国北部诸民族的丧葬习俗,广义上还包括"刺心剖腹"等亚洲和大洋洲出现的类似仪式性活动。本文从有关中国西域"割耳剺面"习俗的考古图像讲起,通过整理分析历史文献,来理清这种习俗在亚洲中东部的传播和嬗变,旨在分析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内涵,并探讨这种习俗背后的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田毅松 《中国德育》2014,(16):40-43
正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孝与德之间的关系。当代道德教育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就是道德认知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儿童的道德水平随着他们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提高。它有一个出发点,这是一个叫做"海因兹偷药"的道德两难实验。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海因兹(Heinz)的人,他的妻子身患重病,濒临死亡,只有一种药能解其绝症,但发明此药的医生却坚持卖高价。海因兹凑不到足够的钱,只能去偷药救妻。  相似文献   

5.
正大家都知道,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划龙舟,十分热闹。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还有一件好玩的事情——立蛋。你的家乡有立蛋的习俗吗?立蛋是我国的传统游戏。早在4000多年前,古人们就有在端午节举行立蛋比赛的习俗。除了端午节,人们还会在春分日举行立蛋游戏,民间就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立蛋这个中国习俗已经传到国外,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游戏,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6.
怀念是永恒的话题。无论你身在何时,人在何方,总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勾起我们内·心无限的情怀。“偷青”、“香市”、“歇渔节”,那些逐渐消逝的习俗,那些与众不同的生活,都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lo回忆中,充满了“偷”之乐,充满了“市”之香,  相似文献   

7.
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是培养人的地方,学校工作与教育艺术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打造形象,牢记一个公式 学校里,从校长到老师,大家都是教育者.教育者应该有一个立体的形象,也应有它的长、宽、高.这个"长"是"长于管理",这个"宽"是"宽宏待人",这个"高"是"高风正己".  相似文献   

8.
宝贝水仙     
前不久,我的书桌上多了一盆水仙,它一来,就成了我们家的"贵宾",大家都忙着为这个"小家伙"起名字.我亲切地称它为"1厘米",因为它一夜就长1厘米;爸爸喊它"青头顶",因为它枝叶翠绿;妈妈叫它"洋葱头",因为它的根酷似洋葱."1厘米""青头顶""洋葱头",这些名字饱含了我们全家人对水仙的爱和期望,我们都希望它快快长大.于是我们全家加倍地呵护它:每天晚上,要把盘里的水倒掉,放在凉处,以免它光长叶不开花.还要尽量避光……水仙几乎成了全家人的宝贝.……  相似文献   

9.
贵州镇宁蒙正苗族的"活人坟"与汉水流域的"自死窑",同属于老人自死习俗,本质都是原始灵魂信仰及"神灵转移"观念;活人坟传说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老人自死习俗传说"的异文类型.活人坟遗迹与有关文献、口述实例,说明这一习俗在蒙正苗族存在并延续到上世纪,并对汉水流域老人自死习俗下限年代有启示;竹(王)崇拜体现于生活中的"供竹...  相似文献   

10.
青棚是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从初始作为民居形式的一种到婚丧、祭祀、节日时的宴棚,再到青棚里吟唱的青棚调,青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演化为习俗符码,青棚文化也由此泛起。  相似文献   

11.
青棚是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从初始作为一种民居形式到婚丧、祭祀、节日时的宴棚,再到青棚里吟唱的青棚调,青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演化为习俗符码,青棚文化也由此泛起。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印象" 印象这个词大家都并不陌生.张艺谋带着它从南到北,从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到印象西湖,带着一路的风光和历史,印象中国,深人人心.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张艺谋的<印象丽江>的宣传片,请大家通过这段视频感受一下,所谓的"印象",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印象".  相似文献   

13.
偷“学”贼     
"你们这几天都怎么啦?怎么连2+3等于几都得算半个小时啊?脑袋进糨糊了吗?"老师气急败坏地批评着我们.我们不服气地反驳:"可是,老师你算2+3不是也得算半小时吗?""这个,这个,还不是被你们气的!" 说起来也真是奇怪,这几天,大家的脑子都迟钝得很,妈妈还领着我去了几趟医院,可每次体检完医生的结论都是六个字:"没啥病,挺健康!"没啥病怎么会这么迟钝呢? 一天放了学,我和琳琳一起回家.她悄悄告诉我:"你知道吗?我们变迟钝的原因是有一个偷‘学’贼把我们学到的知识都偷走了.这是我爸爸发现的,他说一定要把这个偷‘学’贼抓住."我疑惑地问:"这‘学’怎么偷呀?""嗯,这个我也不知道."琳琳说,"不管他怎么偷,反正他是贼,我爸爸是警察,警察就是要抓贼."  相似文献   

14.
许惠芳 《家长》2008,(Z2):78-79
割人藤,家乡的小河边到处都是这种植物,从未去探究过它的学名、用途,只是随着家乡人一起叫它这个土名。割人藤的茎、枝和叶柄上都有倒生的皮刺,掌状的叶子边缘有粗锯齿,两面均有粗糙的刺毛。这些带刺带毛的东西都是割人藤的"武器",扎人得很。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2014,(24)
正一提自行车就有得聊10月份《大学生》的封面报道"自行车"这个话题,一下激起了周围小伙伴的很多讨论!无论自己有没有自行车,大家的问题都层出不穷。我和室友们也开始谈论身边自行车的被偷惨状和防盗妙招。"丸子曾在半个月丢了两辆新自行车呢,一个月生活费都没了。""我觉得买桶大红色油漆把车子全身刷一遍,绝对拉风又安全。"正当我们聊得火热时,宿舍隔壁的佳同学也加入进来:"哎,我倒是希望有小偷来偷我  相似文献   

16.
青棚与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从初始作为简易建筑形式的一种到婚娶、节日时的喜棚,丧事、祭祀时的丧棚和祭棚,再到青棚里的跳歌欢庆,吟唱青棚调,青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演化为习俗符码,青棚文化也由此泛起。  相似文献   

17.
"愤青"英语简称GTK,即"愤怒青年",这个称呼早在1970年就已出现,现在也是网络语言中的专有词汇。当下网络空间上对于"愤青"有三种解读。第一种是原始的"惯青",他们有激情,有想法,不满现实,富于批判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但也往往显得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言论胜于行动;第二种是"奋青",顾名思义"奋斗之青年也",这类人不仅有理想,有责任感,而且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进取;第三种是"粪青",也就是"粪土之青年",这种人拿无知当个性,以谩骂取代思索,一无所长却又鄙视一切,并用扭曲晦暗的心理解读社会。  相似文献   

18.
投资方     
徐昕 《大学生》2012,(21):67
今年的大学新生报到季有两则新闻很有意思:有一所大学,在体育馆里搭建了200顶"爱心帐篷",为前来送孩子上学并遇到住宿困难的新生家长提供临时小家;而另一所大学,首次取消了到火车站接新生的班车,鼓励大家乘公共交通到校,明年甚至考虑在校园里拉一条分割线,限制家长进入,以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两种迥乎不同的做法,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大学新生该不该让家长送,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要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一番。  相似文献   

19.
"曾"这个字怎么读?一般人都知道它有两种读法。组词"曾经"时读作"céng",作为姓的时候读作"zēng"。而就是这个大家都认识的多音字,让我闹了个笑话。  相似文献   

20.
重复     
青还是个孩子,青刚读小学时,大人天天带着他乘公交车。一天车上一个女人的钱包被偷了,女人带着哭腔说:“我的钱包被人偷了,谁这么可恶呀,那是我给儿子看病的钱。”青边上一个男人,在女人说过后接嘴,男人说:“偷你钱包的小偷刚刚下车了。”青在男人说过后,看着他,青说:“你看见小偷偷这个阿姨的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