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之一.儒家文化的深邃哲理为后继者提供了充足的可参之捂、可鉴之源.在现代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诚信危机越发突显,会计处于经济的前卫,其诚信建设更显重要.文章探讨<论语>中丰富的诚信道德思想,浅析传统的诚信理念,贵以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下的会计诚信.  相似文献   

2.
<论语>认为,在封建社会,诚信不仅是人们修身的重要内容、处理朋友关系的指导原则,更是为政、治国的先决条件.<论语>指出,诚信应该从日常生活中修养;我们在讲诚信的时候,要分清场合,认准对象,不轻诺;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让我们的诚信更加明智.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内涵.本文通过解读<论语>关于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内容、素质教育方法的论述,从孔子的教育言论、思想和实践中得到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池田大作认为"师生之心"是<论语>的支柱,这种"师生之心"意指教师要尊重青年的人格,在教学中教师对自己的弟子应有清晰的了解,对于学生而言,"师生之心"还包括学生为了使老师永垂不朽而进行的斗争.池田大作对<论语>的兴趣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论语>在处理天人关系、人人关系上表述出的"共生哲学",二是关于人的修身方面表现出的伦理改革意向.池田大作还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指出儒和佛都具有人本主义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5.
陈丹 《考试周刊》2008,(8):149-150
理雅各的<论语>译本是英语世界儒家经典的标准译本.在<论语>中,"道"是一个涵义最复杂、最难把握的核心词汇.本文从语言学和哲学的角度,对理译<论语>中"道"的译法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理译<论语>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设计意图] <当仁,不让于师>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第一单元第二章节,共选录了<论语>13则.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著,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其次,<论语>在文学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应该仔细揣摩.涵泳品味.  相似文献   

7.
"半部《论语》治天下"——感悟《论语》修身为政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学致其道"、"诲人不倦,善竭其才"、"修己安人,君子人格"、"为政以德,讲信修睦"、"尚中贵和,一以贯之"诸方面,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在研读<论语>时,应心存敬畏之心,读其书知其为人,力求融会贯通,善于吸取其精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研读<论语>,对滋润心灵,滋养人格,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领悟高教管理之道,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8.
1.《<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告诫学生学无止境,教师要耐心指导的句子是。2.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3.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芽孔子曾说过:。穴《<论语>十则》雪4  相似文献   

9.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历代以来对它的注疏真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由于<论语>文字的久远,以及各自时代的局限和自身出发点的不同,对<论语>文句的解释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歧义.本文拟从<论语>编撰者编撰论语的目的出发,对<论语>中"贤贤易色""犬马,皆能有养"等语句做一点考察与辩证,希望能够作出一些符合孔子一贯主张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重言词共计30个,出现40次.<论语>中重言词在语义关系上可分为"叠音合成词"与"叠音单纯词".<论语>中重言词在语法功能十分丰富,语法位置上十分灵活,其最大的特点是描写人物容状神情的重言词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1.
李良 《文教资料》2008,(2):9-10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它和<诗经>一样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着深厚的情感.此外,<论语>中还体现了更高的情感追求:希望人们能做一个有情有义、至情至性的人.  相似文献   

12.
《论语》连动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的"动宇相承"理论已涉及连动现象,但范围更宽,整理<论语>连动结构,要正确建立标准.<论语>连动结构的类别可从内部结构和动词间语义关系两个方面考察,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论语>连动结构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探讨学习<论语>对于优化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益处.  相似文献   

14.
根据本人数十年教师生涯中的感悟,对于教育如何顺应和谐文化建设的要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进行民族精神基本经典教育.相当于基督教文明的<圣经>、伊斯兰教文明的<古兰经>这样的基本经典,中华文明有的是,我先是提名<老子>,后来改提<论语>,理由是<老子>基本精神<论语>有,而<论语>属于教育学类,<老子>属于哲学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其"在先秦文献<论语>中作代词的具体用法,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对<论语>中"其"作代词的用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论语>在中国乃至世界政治、伦理思想、文化、教育、文学上,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影响,同时它在汉语言学分支中的词汇学上,也具有重大的贡献.<论语>是语录体,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中国上古口语用词和一般词汇的特点.对<论语>词汇的深入研究可以促进汉语词汇研究的深入,可以使上古词汇在<论语>成书阶段的面貌、特点更为清楚鲜明.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它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的精华所在.古往今来,人们也在不断地学习<论语>,作为21世纪的我们也在探讨<论语>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是根据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稿整理而成.书中于丹侃侃而谈,读者在获得为人处世、修炼心灵之道的同时,也会获得身心的愉悦.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于丹<论语>心得>,也许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君子和小人     
<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一百零七次,小人二十四次.君子小人皆有二义,其一以有无道德区分,其二则分指贵族和平民.<论语>中提到君子小人,多是第一义.如小人的二十四次,用指平民的,仅只四次.以上系根据杨伯峻<论语译注>中的统计.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都安排了国学经典<论语>的内容,正因为是经典,则倍添其神秘色彩:加之是两千多年前的语录体.学生在文字理解上存在着一定困难.于是很容易对<论语>产生"敬而畏之"的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