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历来受到普遍的重视,许多教师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从历年的中考情况来看,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质的飞跃,阅读部分的得分经常是最低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条。一是学生的阅读量少面窄,除少数爱好文学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大多不看或根本没有时间看课外书籍。二是教学方法存在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教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我们认为,历史阅读理解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学科能力,是学生建构历史知识大厦的基础。而且,学习历史离不开材料阅读以及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所以从运用角度看,历史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没有量的变化不会有质的提高。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少慢差费"的现象就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可以说,扩大阅读量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深化课堂改革的需要,是改进作文教学的需要,是实现语文教学"多快好省"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4.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应尽量用学习比较成功的同学的学习方法。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提高。“不会总结的同学,他的能力就不会提高,挫折经验是成功的基石。”自然界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过程便是最好的例证。学习要经...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也有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难有阅读质的飞跃。因此,新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再次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这  相似文献   

6.
历史课程标准有关过程的论述指出“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对这段话,我的理解是,过程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过程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既然如此,过程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汪蓉 《安徽教育》2015,(2):24-25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阅读在孩子成长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时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拓展、思维能力的提升来看,阅读都是提高学生素养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产生"质"的飞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个要  相似文献   

8.
人类正迈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据专家们研究认为,人类知识现在5年就翻一番。由于新知识不断增加,仅在学校里学习到的那些知识已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会掌握新知识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9年年终报告中就指出“不会学习即不会生存,这是对世纪的主要特征”。并认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所以,知识经济时代的每位公民,一定要有掌握新知识,接纳新知识,鉴别新知识的能力和技巧。为了掌握会学习的方法,就要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智慧,不断灵活地确定自己的学…  相似文献   

9.
阅读积累就是对知识、经验、信息等的积聚和整合。要达到足够量的阅读积累,就是让学生在接触拥有大量的言语作品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养成语感。正如古人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在教学中说“举一反三”,而语言却需要“举三反一”,强调的是博览,讲究的是积累积淀.重视的是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中年级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的最佳时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获益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产生“我要读”的渴望,书读得多了,知识就多,语文综合能力自然就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明了广泛阅读,储存大量的知识信息,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最终的阅读要求是:“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学生来说,正是通过不断地质疑、探讨、解疑等认识活动,逐步求得知识的积累能力。不断地从一个知识水平跳跃到另一个水平,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聆听、阅读、说话、写作”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四项基本功。聆听和阅读是吸收,是理解;说话和写作是倾吐,是表达。听读是为说写储备观点和材料,没有听读作基础,也不会有更好更高的说与写。我认为,听读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有了一定数量的知识积累,才会有所感悟,才会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之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过程,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条件:足够的识字量,接近成人的阅读速度,一定的感悟能力。此刻,他们处于放飞阅读的前夕,迫切需要一段“助跑”——阅读方法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一、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当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与日俱增,学生对作文就不会再“望而却步”,“无米下锅”了。  相似文献   

15.
知识需要积累,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人类社会的灿烂文明,就是一个在学习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发,不断进取,周而复始的过程,而学习与继承的手段,基本都是通过阅读前人留下的文件、书籍,让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等。可以说,如果前人的历史沉淀堆积成巨人的肩膀,那阅读就是我们通向巨人肩膀的阶梯。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十分缓慢,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进行阅读,或者说他们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他们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这知识还没有弄懂,另一知识又要学习了;或者才学会了这样,又近乎精光地忘掉了那样。对于这样的一些学生,一般认为:要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只有把他们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只要求他们读教科书,不让他们去读课外书籍,以免分心。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是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问题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这正象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困难”  相似文献   

17.
刘曼 《吉林教育》2005,(7):43-43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后来又有妇孺皆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其中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心中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实践证明,阅读为作文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即在培养掌握理解能力(“质”)的基础上,提高阅读的速度(“量”)。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9.
阅读,在传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从量的积累看,要求学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从质的转化看,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了现代语文教学必须走出老路。要注意语感培养,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提升阅读品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之具备这种能力呢?我觉得,它需经过一个系统训练的过程,那就是传——导——用。“传”,即传道,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传给学生以阅读各类文章的知识。布鲁纳的“认知学派”认为:认知是一定知识结构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一定认知结构的形成,就具备了再学习再创造的能力。学生掌握积累了各类文体的基本知识,也就为以后的运用打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