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背影》,我感到兴奋异常。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内容时,教师说“:背影,是一幅难忘的画。”让学生美读,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心里想象“出背影”的典型画面,体味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一环节刚就绪,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话了:“老师,你‘说背影’是一幅画,其实从全文整体看,我们读到的全‘是父爱’,我说‘父爱,是一首诗’这句话不应该遗漏……;而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画’……”当时,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也被震撼了,问题太突如其来,教师显然没有预料到;一会儿,教师调整了心态,组织…  相似文献   

2.
田志磊 《课外阅读》2011,(4):195-195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而且我们美术教师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总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但是,我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真正落实“有效教学、主动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3.
解詞的教訓     
教师说:“‘似乎’是很象的意思。”学生抄下来了。他日造句曰:“我似乎我的媽媽。”教师說:“‘永垂不朽’是精神永存的意思”。学生抄下来了。他日写信給在部队里的哥哥说:“祝你永垂不朽,”教师說:“‘波澜壮闊’是大規模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市里要举行语文优质课展评活动,我应邀为城区某校参赛教师作试教指点,共同参加研究的还有这位参赛老师的师傅——市级赛课多次一等奖获得者。在共同研究好教学预设后,师傅又向年轻教师传授了一些公开课教学经验。其中有一条给我印象特深。师傅教导道:“公开课、赛课,特别是借班上课,课上你得注意,举手最积极的,手举得最高的,一般不是最优秀的学生,有时甚至是一些‘差生’!你最好让他(她)推荐最好的学生来读书,来回答,来表演。这样才保险!”此言一出,参与研究的老师、专家个个点头,似乎都有这样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甄珍 《宣武教育》2008,(1):34-35
我是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我姓‘甄’,叫‘珍’,做事求真。我是教师,特别喜欢用‘真’字来思考教育。所以,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成为了我对事业的不懈追求。22年的教学实践,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用“真”知培养学生、用“真”爱滋润学生、从而培育“真”人。  相似文献   

6.
以下片断是一位教师在教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趵突泉》第二段的教学过程:教师:“这段描写趵突泉的泉水,你最喜欢哪一句?谁愿意说说,并把你喜欢的理由与大家分享一下。”学生:“‘一溪河水,清浅、鲜洁’,我认为这句很简洁。”教师赞赏地重复:“简洁。”学生:“我喜欢‘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的优美意境。”教师发出会心的微笑:“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优美的意境。”……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话意识”,为她的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言语霸权的传统教学方式,没有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全盘…  相似文献   

7.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案例: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二册《燕子妈妈笑了》一课,在识字方法的交流中,有个孩子说:“把‘借’的单人旁换成金字旁,就成了‘错’,错误的错。”我评价说:“你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这真是一个记字的好方法。”有的孩子说:“菜园是方的,所以‘园’这个字用大口框围起来。”我又马上评价说:“你也是个有心人,能联系生活实际记生字,小朋友们都佩服你。”这样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中也渗透了对学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上课伊始,学生就问:“什么是‘先令’和‘便士’?”如何处理这个似乎节外生枝的问题?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先令”和“便士”的内涵。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很快明白了“先令”和“便士”都是英国的货币单位,并且从“我”没有零钱,拿出1先令让小珊迪找零,知道先令币值大于便士。接着,教师顺势提出1先令等于多少便士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粗心的学生说:“1先令等于4便士,从‘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便士’得出的答案。”稍微细心的学生说:“1先令等于5便士,因为‘我’买火柴还用了1个便士。”更细心一些的学生说:“‘我’买火柴用了一个…  相似文献   

9.
怎样评价一堂课?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题目,一课听下来,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不一。84年暑假,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在烟台市召开的“全国高中化学新教材分析会”上,一些学者、教授令人信服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所长武永兴教授说:“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让‘教’服从于‘学’,重点要放在学生‘学’上。过去我总认为听一堂好的课是一种享受,欣赏教师如何说话,做手势,让学生听了高兴。认为这是一种艺术。但是,忽略了学生要靠自己‘学’。尽管你讲得很好,非常生动有趣,但总不如你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好。”他又说:“因为我过去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所以我先否定自己的旧观点。大家也首先要从思想上转过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去适应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品味文学》一书吸引我的目光 ,一开始是它封面右上角的一行小字 :语文教师必读。为什么印上这似乎有点强加于人的“必读”二字 ?我不免有点疑惑。读完全书 ,我确信它确实是一本值得语文教师一读的好书。《品味文学》适合语文教师阅读 ,不仅仅因为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 ,主要还在于书中所讨论的问题正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最应引起注意的一些问题。如“我们的语文教育界长期以来太忽视‘内心世界’这个问题了。不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 ,教师对学生反反复复只讲‘观察’而不讲‘感受’”等等 ,就切中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要害…  相似文献   

11.
过去往往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叫“讲”课,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称之为听”课。课堂上教师怎么“讲”、讲”多少,成了评价课的重要依据。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引入,一些教师又认为课堂教学要少讲”或“不讲”。其实,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教师,究竟如何讲”,关键要有一个“度”。叶圣陶先生曾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学实践中我也体会到,…  相似文献   

12.
一、引导主动参与,诱发创新思维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应充分引发学生阅读的“未知领域”,鼓励学生多思多问,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阅读时,要引导学生不要急于下结论,“把判断挂起来,不要急于回答‘是’‘否’或‘对’‘错’”,一切都在阅读中,一切都在探索中。让学生在阅读探索中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时,我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过程登上讲台开始讲课。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应是先看图后学文。当我出示课文插图后没有马上进入教学,而是征求…  相似文献   

13.
一、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多说几句话”,学习正确地谈论数学。谈论是外部语言,是思维的外部表现。语言清晰,逻辑性强,表明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透彻,算理明确。这是用好数学的前提、基础。其实要求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准确、有条理、完整地“说数学”,本身也是一种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有机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例如,教10的认识,学生学会了10的读写、10的分解与组成、10的基序数意义后,教师就可让学生“多说几句话”: “你能用‘10’说一句话吗?” “你能用‘第十’、说一句话吗?” “你能说一段活,把‘10’和‘第  相似文献   

14.
一、谁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公 “课堂教学是一个大舞台,但这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位主人公,要么是教师,要么是学生。”“教学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但究竟是偏‘教’,还是偏‘学’,这就代表着两种教学理念,如果是偏‘教’,轻‘学’,教师则是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并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听命于教师的教学;偏‘学’轻‘教’,学生自然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语文教师的教学只是服务于学生的而已。”  相似文献   

15.
作家郑义在《回忆我们的语文课》中说道:“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阅读和写作,并非解词、分析段落大意。最好是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这里的“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实际上就是指不要刻意追求教学方法。因为,语文教师一旦将教学的注意力聚集在这“法”那“法”上,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学。这种忽视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只能是将学生往教师的教学“套路”里生拉硬拽。实际上这种做法正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固然是教学的对象,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作家郑义在《回忆我们的语文课》中说道:“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阅读和写作,并非解词、分析段落大意。最好是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这里的“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实际上就是指不要刻意追求教学方法。因为,语文教师一旦将教学的注意力聚集在这“法”那“法”上,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学。这种忽视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只能是将学生往教师的教学“套路”里生拉硬拽。实际上这种做法正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固然是教学的对象,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为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物理教学生活化“激活‘我’、进入‘学’、形成‘养’”的“树摇动树”式的教学筹划,提出了“‘我在’的主体性、‘我察’的启动性、‘我融’的认知性、‘我悟’的建构性”四大“我在我学”教学策略,力求实现教学的“求知”“理性”“生命”三重人生境界升华。  相似文献   

18.
一次,我在批改学生的随笔,慢 慢地被一句话吸引住了:“我们的教 师非常讲礼貌,他常常将‘你好、谢 谢’挂在嘴上,可我常帮教师做好多 事情,却从来没有听到过他对我说 ‘谢谢’……”顿时,一丝震颤袭上心 头。是啊,我的教师也从未对我说过 “感谢”,因为教师对学生永远是师恩 似海,学生怎敢企望教师的感谢呢? 由于长幼有序、师道尊严的传统理 念,由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每周增设了一节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把它作为课内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活动要有计划一学期要开展哪些项目的活动,最好设计一个活动安排表。我在初中一册的语文第一课堂活动表里,安排了“愿你的课堂笔记长寿”、“日记是‘记’还是‘编’”、“怎样做读书笔记”、“你  相似文献   

20.
一、恰当问题,给学生思维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笔者在教学“画图”软件中的“圆角矩形”这一工具时,先提问:“‘画图’当中有多少种工具?你学过了哪些?它们有多少种用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打开了“话匣子”:“‘画图’中有直线、曲线、刷子、椭圆等16种工具,我知道直线可以变粗变细,橡皮可以变红变绿……”教师继续问:“那你们知道‘圆角矩形’工具吗?它究竟又可以画些什么呢?”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提问声中活跃了起来,他们试着自己打开“画图”软件,选取“圆角矩形”工具,在画图区中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猜测———验证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