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毕节五名流浪儿童取暖致死的事件引发了舆论的激烈探讨,也将人们的关注点再次聚焦到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法律问题上.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监护制度在监护人主体、法定义务、委托制度和法律责任上的立法缺陷,我国应从立法上明确家庭和国家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主体,细化并落实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完善现有的监护制度,制定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制度以保障其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2.
监护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民事法律制度,它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权益保障的最基本规定。但我国现行监护制度的概念界定、制度设计、监护人权利义务的规范及监护监督机制的设立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为更好地保障被监护人的权益,必须尽快完善监护制度。  相似文献   

3.
民政部、最高法院、公安部等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建立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相关指导性意见拟于今年年内出台。“对拒不履行监护责任、严重伤害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行政干预的核心就是通过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剥夺监护人的监护权。”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张世峰说。  相似文献   

4.
正据报道,民政部、最高法院、公安部等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建立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制定困境未成年人家庭监护干预政策,相关指导性意见拟于今年年内出台。"对拒不履行监护责任、严重伤害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行政干预的核心就是通过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剥夺监护人的监护权。这样做不是为了剥夺亲权,而是通过为未成年人设置法律底线,对类似行为起到震慑作  相似文献   

5.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组织。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监护责任是一种法定的监护义务,其监护的时间和内容是特定的和有限的,学校对被监护人所负监护义务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当在校未成年人的人身权益受到损害,只有在学校有过错的情况下,才应负损害赔偿责任,而未成年人的亲属监护人在大多数场合要负无过错责任。本文试通过对学校的性质、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在校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的论述,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护未成年人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网络的出现与发展,对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立未成年人的网络空间监护制度,是网络空间性质的使然、未成年人特质的必然、人权保障的应然。然而,网络的安全正成为影响未成年人成长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其问题的法律追问,是网络监护人的缺位、法律制度的缺陷、责任落实的缺失。因此,建立我国未成年人的国家、社会、家庭网络监护法律链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6月21日《京华时报》报道,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介绍,多家试点未成年人保护的地区,将开展监护失当未成年人监护权转移个案实践工作。《关于开展家庭监护失当未成年人监护权转移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遭受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暴力、虐待、遭弃、性侵害的未成年人或被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携带、利用、纵容乞讨的未成年人都属于监护失当未成年人。当地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可以向法院提起撤销其监护权的诉讼,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依据人民法院的判决,将临时照料的未成年人移交监护人或人民法院指定的其他监护人。这意味着,对孩子监护不当的父母等监护人,将被撤销监护权。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有未成年人国家监护制度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已无法满足社会转型期的现实需要,亟待完善。完善现有国家监护制度的对策建议包括将单位、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转变为未成年人国家监护的协调组织;扩大享受国家监护的未成年人群体范围;对不适当监护人监护权的撤销、制裁问题上,相关法律法规应修改被动、消极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权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权益保障制度难以落实往往会成为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完善未成年人权益保障制度可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文章论述了加强权益保护、明确监护职责、规范童工制度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健全刑事立法、推行低监禁和高缓刑制度、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以有效挽救罪错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0.
监护人责任制度目的在于保护被监护人,而民法典草案重新确立的监护人制度,采用无过错归责原则。过于保护受害人,难以实现其制度目的。监护人责任的本质是监护人对自己疏于监护的过错行为的责任,应采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现代民法保护未成年人等弱的法律思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已经运行了二十多年,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使未成年人监护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私域性、家庭性、亲属性水平上,社会化、公法化层次低。与之相对应的监护监督制度也几乎是一片空白,无法约束监护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预备被监护人是指即将被安排监护的当事人。经过十余年改革,美国成年监护制度形成了保护预备被监护人权益的一系列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实质性损害”标准、最小限制性替代措施、“功能性行为能力”标准、正当程序原则。我国成年监护制度立法理念相对落后,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来重构和完善我国的成年监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法律在进行制度设计时,采取了将未成年人视为非完全行为能力法律主体的立法技术,在未成年人的父母健在并具有监护能力的情况下,我国法律并不允许其他人成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但是,在诸如在校未成年人校园伤害事故及其赔偿等问题上,这种制度的缺陷便完全暴露了出来。因此,将监护制度延伸到与未成年人具有特定法律关系的学校便成为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想法——建立学校的临时监护制度仍然是最具吸引力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的权利能力的实现因民事行为能力之不足而受到影响,未成年人缺乏对自身行为的社会后果和法律意义的正确认识,可能实施不法行为而给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因此,对其监护人的民事责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我国的监护制度立法对在校期间的未成年人保护仍存在着很大缺陷,有待我国民法典能将监护制度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6月21日《京华时报》报道,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介绍,多家试点未成年人保护的地区,将开展监护失当未成年人监护权转移个案实践工作。《关于开展家庭监护失当未成年人监护权转移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遭受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暴力、虐待、遭弃、性侵害的未成年人或被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携带、利用、纵容乞讨的未成年人都属于监护失当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6.
平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处于人生发展进程中的幼弱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极易受到侵害,需要受到特殊保护,这种特殊保护在法律上称之为监护。承担监护责任的则是监护人。哪些人应该承担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呢?我们首先看一下监护的含义。“监护是民法所赋予和允许的,对自由人所行使的权威和权力,以保护由于年幼而不能护卫自身的人。”“监护是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实行的监督和保护。”由此可知,监护是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实行的监督和保护。我…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有不少得不到应有监护的未成年人,时常成为犯罪分子作案工具,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侵害。而我国却没有一整套严格的未成年人诉讼代表制度,导致未成年人的合法受监护等权益得不到及时保障。这些未成年人的监护问题已不再是单独的家庭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文章从我国未成年人诉讼代表制度现状出发,对比外国相关制度,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未成年人诉讼代表制度提出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睦言 《家长》2013,(1):13-15
一、“拼养”在法律上的界定 我国法律把“监护”定义为一种权利,《民法通则》第18条第2款规定“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实际上,监护权作为“权利”与普通民事权利不同,在很多情况下,权利可以转让或放弃,而义务不能转让或者放弃,监护人显然也不能随意放弃监护的权利。所以,监护是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融合。 根据《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  相似文献   

19.
《好同学》2003,(2)
家庭保护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相似文献   

20.
叔叔不愿做我的监护人怎么办? 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应有下列有监护人的人担任;(1)祖父母、外祖父母;(2)兄、姐;(3)与未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