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能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人,而应当是对有故事、有可挖掘性的新闻事件可以进行一定的深入调查和采访,这样才能保证有源源不绝的新闻素材,才能写出有一定深度和有各种社会意义的好作品,所以对新闻背后的新闻的挖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以如何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进行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2.
魏佳 《新闻窗》2011,(5):55-55
记者看事物,不能只看表象,而是要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忽视"小事情"的存在,就会失去寻找新闻的敏感。其实,"小事情"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大新闻",需要记者雾里看花,云中摘月,透过表象挖掘本质。这是我从业以来,通过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过程体会到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时效作为新闻价值的重要组成要素.与新闻价值的大小息息相关。作为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在把握新闻的“新、快、早”等方面下功夫。还要练就“慧眼识金”的本领.注重从形式上看已经快起来的“新闻”背后.是否潜藏着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并要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和澄清。比如。围绕新闻时效中“及时报道不等于及时指导”“明确的日期不等于明确的时间概念”“是时机不等于是新闻”的三个关系,就有必要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4.
热线新闻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往往是市民最爱看的新闻类型之一。因此,热线记者不仅要注重迅速、客观的报道,还要注重挖掘其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一、捕捉阶段:寻找新闻素材 1.做有心人。要做一个“有心人”记,须养成随时随地挖掘潜在新闻素材的良好习惯。新闻多是一时一地的事件,寻找新闻素材却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绝不能平时对社会现实漠不关心,而到接受采访任务后才临时抱佛脚。潜在的新闻素材散布于众多的企业、单位和人物之中,记不仅要在工作中接触它们,还必须在工作之余扩大视野。一则信息、一份件、一次聊天、一件偶然碰到的小事,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众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记只有做一个有心人,以自己的职业敏感时时处处用心去听、去观察、去接触,抓住一切线索和机会,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才能避免新闻采访浅尝辄止,写出的新闻作品才会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6.
摄影记者的瞬间把握,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抢时效,二是抓典型。这两点是决定和实现多出精品,提高图片报道质量的关键因素。 新闻摄影时效性的关键,在于新闻摄影记者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嗅觉,勤奋的敬业精神,综合的专业技巧和机智的应变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其中重要一点,要看摄影记者在突发的新闻事件中能否并善于把握和抓住新闻的典型瞬间,拍出可以准确真实反映事物本质的新闻图片。这种典型瞬间的把握对于新闻时效性的反映和强化,起着主导和关键的作用。因为虽然注重和掌握了时效,但在瞬间的把握上不到位或不典型,出现了偏差,也难以准确生动地表现事物的本质。客观事物瞬息万变,而突发性新闻又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所以要求摄影记者应能做到及时地掌握信息,快速迅捷地反应,准确适时地凝固典型的瞬间,可谓取之一瞬,机会难得。这就需要新闻摄影记者经常处于‘临战”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7.
突发性新闻即是报道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时效是最熏要的。它要求尽量缩短事件发生的时间同刊登或播出的时间差。做不到这一点,交发性新闻就失去了价值。  相似文献   

8.
许薇薇 《今传媒》2009,(9):88-89
好新闻应该是新闻背后的新闻,应该通过直观映象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而且通过概念等理性形式,间接地概括地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内在本质或规律性,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真实.只有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才能满足公众知情权,并真正实现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9.
新闻写作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看你调查研究到不到家、手头是否掌握了大量丰富而翔实的材料.在这一点上,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经过四个月的调查研究,掌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传播事业的迅速发展及大众对传媒接受心理的改变,促使世界各国的报刊进一步由“如见如闻”的报道走向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的深度报道。显而易见,深度报道也是报刊与广播电视传媒竞争的优势所在。近年来,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体现为专题摄影,在整个摄影报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题材的挖掘也越来越深。 作为全国闻名的地方性大报,大众日报审时度势,也下大力量加强摄影的深度报道,加入了这轮新的摄影改革。截至目前已刊发各种专题照片故事30多期,经过一年多的探索,这张报纸的摄影专版实现了四个突破:  相似文献   

11.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叫做“新闻调查”0这个栏目的片前有两句话:“新闻背后的新闻”,“正在发生的历史”,用以说明这个栏目的内容和宗旨。这两句话的确很有意思。我们通常说,新闻是“易碎品”,即过了某个时间,或者人家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那么,你这条新闻也就失去了“  相似文献   

12.
自从首都新闻单位开展现场短新闻竞赛活动以来,观场新闻已为新闻界和社会各界广泛重视。新华日报从7月中旬开始现场新闻竞赛,至今已刊用十多篇。但从大量的来稿看,育些仅仅是在一般的新闻稿中,增加了一点现场描写,稿件的主体仍然是现场外的背景介绍或新闻事实的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写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对于这一点,广大新闻工作者都是赞同并且身体力行的。但说到新闻评论的写作,不少人的观念就不那么明确了,调查研究的意识远不像采写新闻那样强烈。在有些人的观念里,似乎只要对报刊上已经发表的新闻事实挖掘一下,在思想上拎一拎,提一提,概括出个一二三,就是新闻评论的写作之道。不少作者因此习惯于从报刊上找由头,闭门造车。殊不知,这样的写作方法,很容易产生评论的“客里空”,看似正确,与实际却相差甚远。不久前,笔者曾与某省宣传部门的一位干部交谈。他诉说了一件在他心里憋了好几年的窝心…  相似文献   

14.
所谓的"好的新闻"常常是有许多种表现形式的。有的天生一个"高富帅"的坯子,十分具有冲击力,时效性强,价值明显,掷地有声,任谁看都觉得不错。但更多是其价值却往往蕴含在新闻的背后,需要发现、提炼和挖掘,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也可以说,要看你是不是有一双"慧眼",识不识得这块"璞玉",看没看到它还尚未被发掘的闪闪发光的要素,不致视若无睹或平常处理,失去了创作一篇精品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惊人的经济活力吸引着全球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办报人感觉到,中国有太多的经济信息需要向外界传达,但由于时效和版面的限制,有时一些热点经济新闻背后的深层次背景或信息无法向读者传达,而这些宝贵资料的传达对于促进新闻向政治、经济领域的进一步延伸具有重大影响。于是,越来越多的报纸辟出专门版面,不定期地将这些内容集中报道出来。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报道形式——经济特刊。  相似文献   

16.
○一句话新闻,读者是喜欢看的。○如何写好一句话新闻?一要把握一句话新闻的特点。二要提高一句话新闻的时效。三要一句话新闻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7.
学科的边缘性,即与其他学科交叉、关联的部分。新闻策划中的边缘性,指的是在新闻策划中,关注新闻事件的非主体部分,关注新闻事件中行业、学科之间相互连结、交叉的部分,从这部分入手策划报道新闻,深入挖掘消息背后的深层内涵,用综合的、创新的视角拓宽新闻报道的范围和深度。交点策划法,指的是关注多领域、多学科的边缘部分,挖掘其相关联的部分,对各领域及学科的交点进行深入策划及报道的策划方法。交点策划法可分为行业领域渗透策划与学科领域渗透策划两类,而领域与学科的交叉则又可分为“迁移”和“融合”两种。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必须多关注百姓、关注民生,记者应深入到百姓中去,做到新闻平民化,写出更多质量更高的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新闻来。这一点对于广播来说尤为重要。如何才能使广播新闻更平民化呢?  相似文献   

19.
张珍 《新闻世界》2011,(7):26-27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虚假新闻现象似乎愈演愈烈。杜绝虚假新闻,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学会深入现场挖掘新闻,多看多问多听,并在各个环节都要注重提高"把关"意识。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新闻单位,没人爱跑会议、没人爱写会议新闻,但负责跑党政机关的记者,却天天离不开写会议稿,开各种形式的会。我在跑党政新闻的所谓“枯燥乏味”里,却寻找到了在文山会海中挖掘新闻“金矿”的乐趣。一、跳出程序寻突破把党政新闻写活跑五大委的记者几乎绝大多数的新闻都是写会议报道、领导活动。这类稿子最容易写成程序式的“八股新闻”,不但读者不愿看,而且这类稿子多了,也严重影响了报纸的质量,时间长了,连记者自己都懒得写懒得看了。本人在采访此类稿件中,注意跳出程序化的束缚,真正把新闻写活、写生动,写得老百姓爱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