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移用移用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把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词语移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例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2.婉曲婉曲是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截了当说出来,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修辞方式。例孔已己一到店,所有的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孔已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孔已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暗示“你又挨打了”。)3.回环回环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即“甲——乙、乙——甲”排列。例她哭…  相似文献   

2.
婉曲与含蓄     
婉曲,就是说话者的本意不直接说出,而用婉转、曲折的话烘托暗示出来的一种修辞的手法。在行文中恰切地运用婉曲,把话说得委婉平和,或让人易于接受,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或增强讽刺意味,加大语言力度;或丰厚某一意境内涵,昭显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如《竞选州  相似文献   

3.
试论委婉语的中国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修辞学的海洋中,有一种相当悠久而普遍的修辞现象,即用婉转的语言曲折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委婉语。委婉这种修辞手法在辞格表达上也可称为委曲、婉曲、婉转、曲语,它是故意不说出原来的意思,而用委婉、曲折、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方式从古至今具有很强的魅力,其实质是因为其形成与发展无  相似文献   

4.
“衬托”和“烘托”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对象的手法;“烘托”则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一种表现手法。两者犹如孪生兄弟,都是以次要事物来托出主要事物,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心理角度看“婉曲”高俊兰“婉曲”是相对直说、明说而言的。人们在日常交际中,该直说或明说的则直说或明说,不该直说或明说的则用婉曲语取代。婉曲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精细方式,用得好,听者易于接受;用得好,可以增强幽默感,构成谐趣。相反,对那些不宜直说的而...  相似文献   

6.
古人说话写文章,有时不直截了当地把意思讲出来,而用委婉曲折、拐弯抹角的话来表达,这就叫“婉曲”。“婉曲”运用得当,能深刻含蓄地表达作者(说话者)的意图,收到“隐中显”的艺术效果。中学文言文中,就有不少婉言曲语。下面结合实例作一点分析,旨在帮助大家在阅读和写作中认识并运用这一手法。  相似文献   

7.
在一定的语境中,故意地把本来表示甲事物的词语用来表示乙事物,以避开自己不愿意直说,或当时语境中不允许直说的东西,这种曲折含蓄的修辞方法谓之婉曲。例如马克思逝世时,恩格斯发表了一篇讲话,开头是这样的:“三月十四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是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是我国传统文学名著,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推荐的课外文学读物。其中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自问世以来,它以取舍精当的选材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影响着后代的文学艺术。从中学生写作角度说,也有着极其丰富的值得汲取的营养。衬托衬托也叫烘托,是一种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的表现手法。又分正衬、反衬和环境烘托三种。正衬,即正面衬托。为了表现甲事物的好或强,用同样好或强的乙事物来衬托。如第五回,写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汜水关前,董卓手下大将华…  相似文献   

9.
场面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内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是从事件中截取的一个横断面,人物活动是场面描写的中心。场面描写通常可以起到塑造人物、渲染气氛、烘托事物、点明或暗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场面从情感体验来分,有热烈的、激动的、安静的、悲伤的、壮烈的等,从具体内容来分,有  相似文献   

10.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在表现思亲怀友之情或背井离乡之意时,不直接写自身却从对面落笔,别出心裁地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婉曲含蓄,这种表现手法,被称之为"主客移位"或"对写法",也叫"一笔双写"."主客移位"其实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即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相似文献   

11.
李汉卿 《新读写》2010,(1):36-39
表现手法1 衬托 【概念解说】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异的事物做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绿叶扶花”、“烘云托月”。用与本体事物同性质、同类型的事物,从正面进行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叫正衬;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作品中,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人物或事物,作为陪衬,这种修辞方法叫衬托。衬托,按主要事物和起衬托作用的事物之间的不同关系,分为三种:映衬(反衬)、陪衬(正衬)和烘托。  相似文献   

13.
衬托指的是用对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另一事物的技法。衬托就是利用事物与事物之间或相似、或相对、或相反的关系,两物并出,形成对照、对比或烘托,使要突出的事物更为突出。构成衬托关系的主体和衬体,是主从关系,是主体  相似文献   

14.
"婉曲"是一种修辞手法,即采用曲折婉转、平和动听、掩饰代替等委婉的方法来达到理想的效果。采用这种修辞手法,以委婉曲折的语气对学生的作文下批语,即称之为"婉曲"批语法。  相似文献   

15.
饭席就是熟人之间做客吃饭或逢年过节请客.可在家可去餐馆。 饭席,说好听些叫应酬,说直白些叫应付:说浅显些叫联络感情,说深层些叫损伤感情。 主客聚在一起吃顿饭.这里面难免有些不统一。 请客人吃饭,得客人都到齐了才开始动筷子。本来这是极为正常也是最基本的礼节,但是一些客人家远路遥很久才能赶来,尤其是还有个别睡懒觉十二点才起床赶来的客人,这可没个准儿。  相似文献   

16.
婉曲的手法能给人以回味 ,启发想象。婉曲艺术可以用急变缓、直变曲、明变暗几种手法作变通处理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交际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刚性的语言往往直白、生硬,缺乏艺术性,听者会觉着刺耳;柔性语言往往婉曲、得体,听着顺耳舒服。在师生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讲究些  相似文献   

18.
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高等师范院校通用教材《教师口语》,在下编“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第二章“教学口语训练”第二节第二部分“教学口语的修辞训练”的“常规修辞训练”的标题下,讲了比喻、对比、婉曲、暗示等四种“修辞方法”。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提出来以求教于专家、读者,并与该书的编著者、审定者商榷。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用与之有关联的另外一些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方法叫衬托,或叫映衬。平时常说的"烘云托月""红花还需绿叶扶"等,就是指这种方法。如果在作文中运用恰当,可以使所描述的事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突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比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开头一段对故乡景色的描写,荒凉、萧条、沉寂的环境和气氛,衬托出"我"见到故乡的悲凉心情,让读者也深受感染,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渲染"与"烘托"、"抑扬"与"对比"极易混淆,现做如下区别. 一、"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浓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表现手法,用在诗文创作中,也叫渲染.诗文中的渲染手法,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