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富宁 《阅读》2014,(Z3):64-64
<正>同学们,我们使用酌阿拉伯数字虽然在字面意思上和英语数字一样,可是同样的数字在中西方国家却有很多不同的文化意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不同吧!中国人一向相信好事成双,所以送礼时总喜欢凑成双数。6、8、9在中国都是大吉大利的数字,因为6表示"顺",8表示"发",9则表示"天长地久"。每逢办喜事,老百姓都把日子订在有这些数字的那天,而避开和"4"有关的日子。人们也同样讨厌"250"这个数字,因为它有侮辱人之嫌。  相似文献   

2.
中国武术在沉醉于成为神圣的现代奥林匹克殿堂里的一员而努力自我"蜕变",甚至为了所谓的"国际惯例"(完全按照西方体育文化制定的游戏规则)而进行着"竞技化"变革。然而,为实现武术"入奥"的梦想而不顾一切的努力,再一次化为泡影。痛定思痛,冷静思考,武术"入奥"再次失败是难能可贵的清醒。研究认为:具有典型东方的"文化符号"的武术,要求得更为长远的发展必须强化武术的"中国文化"元素。同时,应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中寻求新的平衡点,散打项目无疑是当前武术"入奥"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与西方人由于地理、历史、文化、人丈的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句法结构特点的不同.英语表达比较抽象,汉语表达比较具体;英语语序是从"个体"到"整体",而汉语则是从"整体"到"个体";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本文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特点,概述了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在中西方民族各自思维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六艺"和"七艺"是中西方古典课程的典型代表,对二者进行比较发现:课程都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并促进社会发展,课程依据具体学科知识设置;但在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上存在差异。"六艺"和"七艺"对新时代高校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文学中有着众多的"多余人"形象,"多余人"形象的流变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各种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内涵。这些"多余人"因对传统的不同态度,判然分为了痛苦的先觉者和执着的固守者两类,寄寓着两种对于现实的批判态度。"多余人"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古今中外"多余人"的不断出现和文学对"多余人"的反复书写构成了一个"原型"。作为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多余人"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邃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体育活动中的不同,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概括而言,就是中国古代体育是一种"心性思维",而西方体育则是"身体思维".用心思考的结果是我们传统体育运动中的规则往往是一种变通的、灵活的、甚至于是因人而异的"柔性"规则;重在体验,衡量事物的标准是经验的积累与领悟;以个人问题为取向,讲求天人感应,因此规则随人的改变而改变.而西方体育则在以"身体"为视角的量度下,强调同一与平等,体现出一种"钢性"规则;重在分剖解析,考察事物的标准是层层相加,深入分析;以观念为取向,理性至上,因此规则是恒常的、不变的、同一的,直至发展成今天全球通用的体育规则.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加入WTO以后,与世界各国的往来愈加频繁,语言表达日益显示出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学习汉语也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话题之一。然而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语言下的文化规则往往比语用规则显得更为重要。"面子",是人与人交往不可缺少的礼貌,而中西方对面子的差异对待,在跨文化教学中显得略微重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的政治与宗教为出发点,对比了英国的两位作家——坦普尔和笛福眼中两种截然不同的中国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即无论是坦普尔对中国文化的"偏爱"还是笛福对中国文化的"偏见",都与作家本身的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和文化理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中国书法不仅要在传承上努力讨生活,还应当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拓展。当今"水墨书法"已成为中国书法发展中一个重要门类,"水墨书法"具有"现代书法"属性,但它又有别于"现代书法",它具有其墨韵、书写性和形式感三大艺术主要特征。"水墨书法"的出现顺应了大艺术发展规律的,水墨书法作品的创作已体现时代特征和个人的思想,并通过各类展览进入神圣的艺术殿堂,被更多的阅读者所接受和欣赏。  相似文献   

10.
人格是心理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特点。人格特征受到生物因素和文化环境因素的多重影响,特别是文化的影响。人格是社会化的产物,因而中西方的人格结构存在差异。中国人以其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造就了不同于西方"大五"人格的"大七"人格结构,因此要推进人格研究的中国化,用中国人的视野和思路来研究中国人的人格和社会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与"小说界革命"开启民智宗旨的号召下,晚清新小说肩负起了科学启蒙的神圣使命,在批判和破除封建迷信的同时,大力引进和宣传介绍西方科学新知,成为传播近代科学的新途径,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再论高等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被探讨和推行,但来源于西方的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施行环境还很不成熟,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必须建立以"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为核心的制度管理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方向和模式.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学生在英汉语词语翻译时常常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理解错误,导致误入翻译陷阱。如何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并在翻译过程中使其更贴近或符合不同文化的习惯表达,是许多英语学习者深感头疼的难题。在英语教学中,作者通过搜集和诠释最易引起中国人误解的英语词语,分析"母语干扰"因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孔子从道德意义上将人界定为"道德人",人只有在道德上实现了自我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其理想的人格就是"君子",而政治理想就是由"君子"成为为政者,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生理想,由"道德人"转变为"政治人"。而在历史长河中,由"道德人"成为"政治人"的理想建构从未实现,最终演变为政治人通过修身成为道德人,再到为政者自吹自擂为道德人,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实在是历史的吊诡。  相似文献   

15.
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密切。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历史上不同派别的哲学家都对体育进行过相应的理论阐释。不同的思维与立场,观点与结论应该存在差异。但通过研究发现,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们都很强调体育在强身健体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身体与灵魂"的问题上殊路同归。从他们的思想中得出我们要养成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意识;要学会保健养生;要掌握和理解"身心俱健"的健康内涵。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长恨歌》的零聚焦叙事对叙事内容有选择的"偏爱",以及叙述者对话语和结构进行的"控制情绪"的干预,使文本获得一种对女性生活描写的客观化效果,由此也获得了女性作家作品在主流社会的话语权,同时也为女性小说创作提出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教科书”词源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科书"一词的来源有来自西方传教士、来自日本、源自中国等三种说法。笔者通过查阅日本出版物发现:"教科书"一词的使用,日本早于中国使用,也早于西方传教士引入中国的时间。根据是:《广辞苑》中有"教科"一词,而中国的辞典没有;日本明治六年(1873年)的国家文件《近代教科书的成立》中已出现"教科书"一词,这早于西方传教士引入中国的1877年;渡边小三郎编写的《中等教育代数学教科书》出版于1889年,早于中国可考的最早使用的1897年。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休闲观念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与西方关于休闲观念的理解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中西方对休闲生活的向往及休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是一致的,但中西方对休闲需要的理解不一样,其认知的出发点不同。中国认为休闲是人自然本性的欲求,认为休闲是人的自然欲望,强调以道制欲,仅有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有利于个人修养的休闲生活才值得肯定;而西方则认为休闲是上帝赋予人的神圣权利,休闲是快乐的源泉,仅有高贵的和有利的事物才会令人愉悦,只要能够满足个人快乐需要的所有活动都应该肯定。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等情况的发生,我国必须实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执行困难的现象,这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其执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婚姻中,男女婚配必须通过媒妁,不但男女青年不能"私定终身",就连双方家族也不能"私结良缘"。可以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开启古代婚姻之门的钥匙。在中国古代,媒妁就是婚姻的公证人,就是谋合、调适两个不同姓氏家族联姻的中介人。婚姻须经媒妁,就是因为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必须经过社会的公证和承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