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密切。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历史上不同派别的哲学家都对体育进行过相应的理论阐释。不同的思维与立场,观点与结论应该存在差异。但通过研究发现,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们都很强调体育在强身健体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身体与灵魂"的问题上殊路同归。从他们的思想中得出我们要养成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意识;要学会保健养生;要掌握和理解"身心俱健"的健康内涵。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方法,对中国传统体育在思维方式方面所具有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气功修炼的"三要素"关键在直觉以及武术训练以"意境"为追求的目标。这两个方面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体育重直觉的思维特征。相比较而言,西方传统体育所具有的是重工具思维特征,具体表现为:运动成绩的鉴别主要借助于物质工具;竞赛的形式是识别运动员差异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共时比较法,以一般哲学的价值理想为基础,通过对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体育教育观的解读来横向地比较轴心期古希腊与中国的体育教育思想。比较得出:西方体育教育思想体现的是一种客观理性,为体育教育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则体现了一种人文理性,将体育教育思想融入到人伦文化理念之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勇敢"这一品质,中西方都有论述,但侧重点各不同,体现了"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以竞技体育中的身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方法来研究竞技体育这一特定场域下特有的身体社会化现象,其目的就在于揭示出在竞技体育中身体是如何被社会所改造的。研究着重从现代竞技体育中的规则体系、标准体系和量化体系三大体系入手,分析了竞技体育中身体被规则体系不断的规训与改造,这不但是社会身体伦理观念在竞技体育中的映射,同时也是身体不断被社会理性化的最终结果;竞技体育的标准体系是人类身体平等竞赛的客观保证,同时也是社会平等化的重要体现;在竞技体育量化体系下身体不断地被工业社会所标度,最终异化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肉体机器。表明竞技体育只不过是众多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区域联结网络,而身体就是那个最为显著的联结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体育的社会化,而且也有利于体育事业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与西方人由于地理、历史、文化、人丈的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句法结构特点的不同.英语表达比较抽象,汉语表达比较具体;英语语序是从"个体"到"整体",而汉语则是从"整体"到"个体";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本文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特点,概述了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在中西方民族各自思维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当前体育理论研究工作中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如何对"体育"进行定义,而解决这一难题最基础的工作应当从这个概念的发生学研究做起。"体育"是19世纪末从西方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的一个名词性概念,之后在中国体育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概念逐渐由一开始的"身体的教育"逐步演变成包括"身体的教育、身体锻炼和娱乐、竞技运动"在内的"大体育"概念,并有以"Sport"置换"Physical Education"(PE)成为"体育"总概念的趋势。"竞技"何以成为"体育"?"Sport"怎能置换"PE"?本文基于发生学方法对"体育"及其相关概念在国外的发生、发展、传播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对引进中国后的"体育"概念的演变、不同学派争论焦点进行解读,对"体育"与"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竞技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意在启发公众(起码是学界)把主流话语中的日常"体育"概念与"体育"科学概念区别看待,把"体育"词语与"体育"概念区别开来,从而真正把握"体育"概念的真谛。文章还从发生学角度建立了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体娱)、竞技运动之间的关系模型,对"Sport"能否成为中国"体育"的总概念进行了辨析,并提出要解决"体育"概念在中国的长期纷争,必须要在中国体育学界开展严肃学术对话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维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应,创造性思维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而数学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数学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有效、也最有价值的一种思维形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指出,实施创造性思维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传统体育教学改革所必需的。为了进一步明确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必要性,提供了实施创造性思维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为传统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剖析的基础上,以体现时代精神、倡导课程文化建设的新视野为依据,提出了健康与文化并重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价值取向的出发点就是"人的存在"和"人的生成"。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实践中的切入点是: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课程内容个性化、人文化、生活化取向,课程文化是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最佳视点,课程实施重在关注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评价要体现整体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魏星 《阅读》2014,(36):2-5
<正>在古代文论中,"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一般指用来表达情感的物象或事象。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意象产生的过程,是作家的生命伴随着意象运动、完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诗人、作家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与抽象思维不同,它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情感,是一种跳跃的、顿悟的、创造性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文本创作中的"意象思维"转化成一种教学思维,即充分关注文本中的审美意象,用之打开课程的想象力,引领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从而提升言语学习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体育哲学对促进各个体育学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我国,体育哲学的学术性不强,专业学者凤毛麟角,眼下又正值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期,急需方法新颖正确、富有时代意义的体育哲学的出现。我们强烈呼吁:好的体育哲学不仅应该清晰易读、能概括和解释当今的体育现象,还应当抓住体育的本体———身体运动,把人的价值、人的和谐发展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这样人类的体育事业才能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的生活积极向上。  相似文献   

12.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3.
真义体育解构大体育基于的是相异的理论范式,两者商谈体育本质逻辑基点不一致;以身心二元身体观为支撑的体育观不能培养完善的人;体育总是处于特定历史环境,契合社会人以及社会的需求,不能抽空历史谈体育;体育是一个多义词,应当跳出教育的体育看身体文化的体育;最后提出认识体育须持历史的、发展的、实践的眼光。  相似文献   

14.
学生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作为强化课外体育锻炼、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是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履行法律义务和贯彻执行政策文件精神的客观要求;是构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实际需要。运用文献、调查、统计等方法对合肥工业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实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将社团活动计入体育成绩、学分是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与管理的有效策略和关键环节;设立课外体育活动指导中心、建构科学的制度规范体系、实行社团导师制度以及构建体育社团评估指标与体系等措施为社团活动课程化有效实施提供了组织、制度、技术以及激励保障。实施社团活动课程化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形成锻炼习惯以及提升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西方先进文化的产物,其“公平竞争精神”、“和平精神”、“人类理性精神”已深深植根于拥有5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的文化土壤之中;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的“注重和谐,身心协调”、“积极入世,精忠报国”、“人伦纲常,等级森严”折射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伦理思想。对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冲突和融合的分析,促进中国传统体育伦理和现代奥林匹克的融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和现代奥林匹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体育新现象的出现推动了体育新词语的产生,体育新词语的产生及其在意义上的延伸在遵循语言学造词规律的同时又有其独特的构造模式和构造方法,这一类体育新词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数量,扩大汉语新词的应用范围,而且促进了人们对于该类体育现象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等指导思想的落实,要求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实现高职高专体育的育人任务和体育文化传递任务,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和中国体育提供职能服务。  相似文献   

18.
“双减”政策是对宏观社会经济进行的调控,课后服务作为重要的社会工程,对促进社会进步、教育公平、青少年健康成长、核心素养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双减”政策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机遇为:国家政策支持体育类培训开展,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保障;重塑健康成长教育生态,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创造机遇;严禁学科类补课行为,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支持;学生体质发展切实需求,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创造条件。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挑战为:校内资源不足制约了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普及性;绩效保障不足影响了学校落实课后服务的积极性;管理体系不健全阻碍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性;校外培训资本化混淆了教育结果的公平性。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实现路径为:提升课后延时体育服务质量,丰富课后体育服务育人新理念;构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体系,明确各级管理职能新举措;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育新格局;明确学校育人主体地位,践行五育并举的新航向。  相似文献   

19.
以湖南、广东两省各级各类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研究医务工作者体育锻炼特征。结果表明:作为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颇高的该群体体育人口比例却远低于全国水平,护士群体体育参与率明显低于医生,工作压力大和作息时间不规律是导致他们不能坚持体育锻炼的主因;医务工作利用余暇时间进行业务学习比例高,用于体育锻炼低;他们的体育消费与收入、工作性质、省籍、城乡密切相关,收费性体育场地已成为医务工作者优先选择项,但体育消费与体育参与率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