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背景场近地层风速的预报效果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逸涵  何晓凤  周荣卫 《资源科学》2013,35(12):2481-2490
模式初始场的优劣对风预报结果影响较大,中国常用的全球环流背景场为美国NCEP发布的GFS资料、欧洲中心的ECMWF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的T639资料。本文收集、整理了2010年6月~2011年5月的上述3套资料,将其分别与中国境内677个基本站、基准站和400座专业测风塔同期测风数据进行对比检验,综合分析GFS、EC、T639在中国区域内的近地层风速预报效果,并给出3套数据预报性能的平面分布图,结合气象站和测风塔处的地形特征和测风数据的代表性,初步判断3套背景场的近地层风速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可预报性,为中尺度模式选择初始场开展风速预报服务时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①风速介于(0~3)m/s时,气象站和测风塔观测资料检验结果一致,T639资料预报效果最好,GFS资料第二,EC资料第三。风速介于(3~15)m/s时,气象站和测风塔观测资料检验结果有差异,测风塔数据检验,EC资料预报效果最好,GFS资料第二,T639资料第三;气象站资料检验,GFS资料预报效果最好,EC资料第二,T639资料第三。风速介于(15~25)m/s时,气象站和测风塔观测资料检验结果一致,EC资料预报效果最好,GFS资料第二,T639资料第三;②基于(3~15)m/s风速段,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地区,全年EC资料预报效果最好,GFS第二,T639第三,但秋冬季在西南地区三套资料的预报效果均较差。华东地区,春秋季时,EC和GFS资料预报效果一致,优于T639;夏季时,EC资料预报效果最好,GFS第二,T639第三;冬季时,3套资料预报效果一致。中南地区,春、秋、冬季时,EC资料预报效果最好,GFS和T639资料预报效果一致;夏季时,3套资料预报效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24h最高、最低气温预报是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对公众发布的基本气象要素,也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这就需要气象工作人员对指导预报进行全方位客观分析,对影响温度预报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达到快速准确订正指导预报,提高地市精细化预报准确率。本文对青海省海北州四县2010年5月至2016年12月的海北州气象台24h温度预报进行了检验,并对误差较大的样本进行了客观的统计分析,对24h温度的预报准确率进行检验。从预报温度准确率月变化图看,最低温度的预报准确率除海晏县外均高于最高温度的准确率,逐月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趋势线有一个较好的同步性。从整体来看,最低、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都在2月和8月最低,在5~7月、11月偏高。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也有很强的季节性及区域性,海晏县、刚察县夏季最低秋季最高,祁连县、门源县春季最低秋季最高。从最高(低)温预报绝对误差4℃的样本中挑选了62天影响全州3个及3个以上站点的个例进行逐日分析,总结出大幅度影响最高、最低温度的形势有:预报降水范围和强度偏差型、预报地面冷空气影响范围和强度偏差型、预报高空冷暖平流影响偏差型、预报高空槽强度移动偏差型、预报云量偏差型。  相似文献   

3.
利用2022年常规5 min间隔地面能见度观测资料、ECMWF及CMA-GFS模式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格尔木辖区内14个观测站的能见度观测资料与能见度模式预报数据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ECMWF模式较CMA-GFS模式能见度预报准确率稍高,ECMWF模式临近时次预报准确率较前一时次有略微提高,5 km准确率较3 km准确率高10%,总体上两种模式预报准确率均较差。(2)ECMWF模式预报值与观测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并且临近时次起报的预报值方程拟合度更高;ECMWF模式较CMA-GFS模式更接近观测值,但数值偏高,ECMWF模式的预报值存在20%左右的高估,而CMA-GFS模式存在70%左右的高估;ECMWF模式临近时次起报的预报场与观测值的离散程度更低,而CMA-GFS模式则相反。(3)从时空变化特性来看,两种模式的能见度预报值较观测值有数值偏大、时间滞后、落区偏南的特征。检验结果对提高当地能见度客观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支线机场的气象预报准确率,本文以GFS数值模式产品为例,从资料获取、处理以及释用等方面进行介绍,探讨了模式产品的优势和缺陷,指出了预报员对待模式产品的合理思路,强调了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应经验、数值和统计预报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风电场风速预报集合订正方法的尝试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滢  宋丽莉  程兴宏 《资源科学》2013,35(3):673-680
以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风能预报系统(WINPOP)预报的甘肃HYZ和GHK两个风电场2012年大风月风速预报结果为基础,利用BP神经网络法(简称BP法)和自适应最小二乘法(简称LS法),采用两种训练样本构建方案对风电场风速预报进行订正试验,并尝试性使用神经网络集合方法对订正后的风速进行集合订正试验.结果发现:①经BP法和LS法等的直接统计订正及其集合订正后风电场风速预报效果明显优于WINPOP直接预报效果,且集合订正效果优于任何一种单一的统计订正;②与WINPOP直接预报相比,单一的统计订正及其集合订正都能较好地消除系统误差;③与单一的统计订正相比,集合订正具有更为明显的平均误差小、好日子率高、风速预报日变化幅度误差小等优势;④无论是HYZ风电场还是GHK风电场,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各种预报(或订正)误差无显著差别.各种预报或订正方法的预报误差均随风速的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随3h气压变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为开展城市空气质量业务预报,新近发展了一新的城市尺度气象和空气质量耦合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用该系统对重庆、天津、广州和济南市的 2 4小时空气质量作了大量实际预报试验。预报与野外实测的浓度 气象场之间比较表明:预报与实测浓度(SO2 、NO2 和PM1 0 )和风速比值总体平均为 1 0 2± 0 3 6和 1 0 8± 0 3 8;预报与实测的风向差在 6 7 5°以内的概率可超过 80 %;预报与实测温度差在 1 0℃以内的概率可超过 75 %;2 4小时降水量的预报准确率大于 80 %;日均API的预报准确率可达 80 %以上;预报与实测浓度 气象场之间有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沙岭风场风速预报试验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贺志明  吴琼  陈建萍 《资源科学》2010,32(4):656-662
本文应用MM5模型对鄱阳湖区风速进行数值模拟,应用沙岭风场100m梯度测风铁塔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验证,发现观测与模拟小时和日均风速值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在峰值区一般MM5预测值比观测值小,相对观测值而言,模式模拟值变化相对平缓.MM5模型风速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小时和日均偏差分别为0.323和0.371.标准差分别为2.382和1.453.模拟风速日均值与观测日均值的相关系数为0.774.尽管不完善,数值模拟在目前的风能短期预报业务中仍起重要作用,也是未来风速预报和风力发电量预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应用基本气象资料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发生在2014年4月16日~17日锡林郭勒盟春季的久旱转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环流形势和物理特征的分析。分析表明,本次降雨过程的影响系统是蒙古气旋,降雨主要出现在气旋暖区;低层中尺度切变线维持较长时间,且出现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后方的次级环流中,有利于暖湿空气的抬升,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本次降雨过程中来源于孟加拉湾和东海海面的水汽先在长江下游地区汇积,然后向北输送至内蒙古中部地区,这种长距离的水汽输送,为此次久旱转雨的过程提供充足的水汽。  相似文献   

9.
2010年3月7~8日,青海省海南地区受北部强冷空气东移南压的影响,出现了一次大范围强降温、大风天气过程,降温幅度是人春以来最大的一次。本文通过ECMWF数值预报产品及常规资料对这次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槽的稳定维持为下游地区提供了冷空气源,是海南地区这次强降温、大风天气过程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及500hPa08时欧亚高空形势场资料,建立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汛期大到暴雨落区及落点预报系统”,该系统:①自动查阅我省汛期产生大降水的欧亚及关键区环流形势相似场;②引用了垂直螺旋度和Q矢量,找出了垂直螺旋度、Q矢量和假相当位温场与我省东部农业区汛期大到暴雨的配置特征,并利用其计算结果确定东部农业区汛期大到暴雨的预报落区;③利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作出东部农业区汛期大到暴雨的落点预报。该系统在业务试运行中表明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首都圈上风向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华北和北京地区频繁爆发了沙尘天气,成为该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预防和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是近期包括北京在内的几个重要地区生态建设上的重要目标。根据相关研究,受土地利用变化等过度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物质结构变化对沙尘灾害具有更强烈的影响。本文以横跨河北和内蒙古的地区为例,分析了北京上风向农牧交错区因风蚀带来的土地退化。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主要采用地形、植被、风速和风向,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分布、水源和村庄等因素评价了该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根据退化程度,当前土地利用分为农用地、保护用地、退化地和严重退化地四种类型,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每种类型各因子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土地退化程度的评价图,结果表明多伦大部分地区和丰宁坝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较低,其分布与半固定沙丘、退化草地和坡耕地相一致,丰宁北部河谷地区中也较低,是防治的重点区域。本文研究对土地利用规划和景观建设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首都圈上风向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华北和北京地区频繁爆发了沙尘天气,成为该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预防和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是近期包括北京在内的几个重要地区生态建设上的重要目标.根据相关研究,受土地利用变化等过度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物质结构变化对沙尘灾害具有更强烈的影响.本文以横跨河北和内蒙古的地区为例,分析了北京上风向农牧交错区因风蚀带来的土地退化.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主要采用地形、植被、风速和风向,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分布、水源和村庄等因素评价了该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根据退化程度,当前土地利用分为农用地、保护用地、退化地和严重退化地四种类型,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每种类型各因子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土地退化程度的评价图,结果表明多伦大部分地区和丰宁坝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较低,其分布与半固定沙丘、退化草地和坡耕地相一致,丰宁北部河谷地区中也较低,是防治的重点区域.本文研究对土地利用规划和景观建设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中国耕地占补的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月娇  杨小唤  程传周  王静 《资源科学》2012,34(9):1671-1680
地形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也是影响土地资源结构及其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全国地形数据和2008年-201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以占补耕地的海拔、坡度以及破碎度为主要参数,分析近年来中国占补耕地的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08年-2010年,全国耕地占补呈现南占北补的空间分布格局,黑河一腾冲线以西以补充耕地为主,而黑河一腾冲线以东以占用耕地为主。其中新疆耕地补充较多,占全国补充耕地的76.8%,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耕地占用较为严重。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城市占用与补充耕地交错分布,在数量上基本达到占补耕地的动态平衡;②我国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耕地占用主要发生在华北、华中等地区,而补偿耕地主要在北方以及西北地区。从各省的情况看,产粮大省耕地占用较多,补偿不到位,且占用耕地地形要素较为优越,而补充耕地地形要素较差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如若不引起重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威胁;③从占补耕地的地形分布特征来说,全国38.7%的省份占用耕地的坡度小于全省耕地的平均坡度,而补偿耕地的平均坡度大于全省耕地的平均坡度,海拔、破碎度与耕地占补的关系也表现出与坡度类似的特征。这说明,我国在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优质耕地资源存在被占用的情况,而在对耕地资源进行补偿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做到等质等量的耕地补偿,尤其是当占用了大量连片耕地时,补偿过程以零散地块补偿为主,大大削弱了耕地的生产能力,降低了耕地的规模化生产价值,增加了农业的投入产出比。  相似文献   

14.
聂媛  李晓云  江文曲  刘念洁 《资源科学》2022,44(11):2315-2329
水资源短缺与水-土-粮系统不协调是制约中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种植结构优化作为农业结构型节水的重要举措,对保障中国水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中国北方10省,揭示水足迹视角下水资源压力与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关系,探讨不同目标权重情景下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趋势,并通过构建多目标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得出不同节水情景下北方10省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方案。研究表明:①中国北方10省中粮食种植规模较大的地区水资源压力指数普遍偏高,水资源约束呈趋紧态势;②当使用熵权法对经济收益、蓝水(灌溉水)消耗和绿水(雨水)利用目标客观赋权时,北方10省将增加高收益高耗水的水稻种植。随着蓝水消耗最小化目标的权重逐渐加大,水稻种植面积和蓝水耗水量会逐步减少;③在15%节水情景中,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应调增玉米种植面积而减少水稻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宁夏和新疆应调增小麦种植面积而调减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河南应调增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而减少小麦的种植面积;④在节水5%、10%和15%情景中,优化的种植结构能够使北方10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蓝水足迹总量较2019年分别减少38亿m3、51亿m3和64亿m3,平均单位蓝水足迹的现金收益提升4%、3%和2%。本文结果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测算、效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贤荣  张俊飚  田云  李鹏 《资源科学》2014,36(1):129-138
本文将农业碳排放纳入到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之中,构建含有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DEA-Malmquist效率指数,在系统测算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对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农业Malmquist碳排放效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的省域差异及变动趋势。结果表明:①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存在省域差异,内蒙古、北京、黑龙江、吉林等24省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处于提升状态,其余7省区呈下降趋势;②三大地区农业碳排放效率指数的主要贡献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主要源自技术进步的推动且农业碳排放效率不断改善;中、西部地区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改善但波动性较强;③在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上,产业结构、耕地面积构成情况及农业受灾程度对农业碳排放效率有显著负向作用;对外开放程度、劳动力文化水平与农业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一个环境问题。植被与土壤是土地荒漠化研究的主体,综合分析植被与土壤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对于研究干旱区、半干旱区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3年8月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调查数据,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上,植被覆盖度、植物种类数量、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钾、土壤砂粒百分比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形态;土壤相对干旱、土壤盐渍化程度轻,蒙古国境内土壤以中性为主,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以碱性为主;蒙古国境内的草地样方出现灌丛的现象比中国内蒙古境内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蒙古国草地退化相对严重;蒙古国境内土壤全氮极贫乏、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全氮相对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内蒙古境内相对发达的农业开发和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植被恢复和荒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资料支撑。  相似文献   

17.
宁蒙沿黄地带产业结构的环境污染特征演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宁蒙沿黄地带是我国黄河流域国家级能源原材料基地,也是西北资源型城市及资源型产业密集区之一。与其他资源型产业密集区相比,该区域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必须协调好产业结构演进与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产业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GIS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通过构建工业结构特征偏向指数来分析宁蒙沿黄地带工业结构的环境污染特征,并运用产业多样化指数、相似指数、区位商等指标从工业内部结构出发深入分析其工业结构环境污染特征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宁蒙沿黄地带大部分地区工业结构都表现出废水排放强度有所提高、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明显上升的趋势,部分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与粉尘排放强度也有所增强。这种工业结构环境污染特征的演变主要受到以煤炭开采与洗选业为主的重工业高速发展、区域工业结构表现出一定单一化趋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将GRAPES模式通过嵌套降尺度、垂直网格加密等精细化处理手段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优选,为华南沿海风电场提供精细风场预报。气象模式分别采用6km×6km和1km×1km水平分辨率,并配置不同分辨率的地形和下垫面资料。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分别采用GRAPES自带的MRF方案和MYJ方案针对不同天气类型进行预报。将预报结果与测风塔同期观测资料进行比较评估,结果表明:模式分辨率的提高并结合较精细的地形和下垫面资料,能有效提高风速的预报精度;通过精细化处理,GRAPES模式对风力发电的各风速段预报效果都有明显改善;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选取与地形、主导风向和大气稳定度的配置密切相关,通过对天气形势的预判断和集合预报结果的后处理,能够有效提高风速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近海区域风能资源动力降尺度研究及储量估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MM5以及CALMET气象风场模块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选取近年来沿海年平均风速变化的平均年-2008年作为模拟年,结合模拟年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对山东省近海风能资源进行动力降尺度模拟研究,得到不同高度1km×1km的风能资源分布状况。结合山东沿海岸及海岛自动气象站同期测风记录,对比分析了10m高度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利用ARCGIS分析软件得到山东省近海范围内70m高度风能资源储量。结果表明:动力降尺度方法可用于较高分辨率的风能资源数值模拟,可作为区域风能资源评价分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