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记者的朋友多。干晚报记者,各种各样的朋友就更多。然而,晚报记者干长了,免不了得罪一些朋友,甚至是多年的老朋友。所以,做晚报记者,必须不断地发展新朋友,不然老朋友走光了,成了孤家寡人,连个通风报信的人也没有了。 从1988年1月1日《齐鲁晚报》创刊之日起,我就在新闻部干记者,弹指十余年,回过头来看看写过的稿子,那些批评或揭露性的稿件有很多都是把朋友“卖”了而换取的信息。真是一份稿件,一份尴尬、一份惋惜。记得那是1988年,晚报刚创刊不久。有一天我和省公安厅刑警总队—个经常提供信息的朋友聊起来。他说这几天正忙着一个案子,很有意思,上海的一个女研究生被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贩子骗到菏泽去很长时间才被发现。  相似文献   

2.
一九六一年三月,邓拓同志的杂文专栏《燕山夜话》开始在晚报发表。从这以后,我们和他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熟了。晚报同志总希望邓拓同志能多为晚报出点点子,但是他很谦虚,不肯多说。有时说上一点,又接着声明:“我没有办过晚报,我这是姑妄言之,你就姑妄听之吧!”其实,他哪里是“姑妄言之”呢?他对如何办好晚报的许多设想和意见,当年就给过我们很多启发,有些直到今天也还能帮助我们打开思路。这里根据当年自己的札记和记忆整理出一些,供晚报的编辑、记者和通讯员同  相似文献   

3.
我进入齐鲁晚报还不到两年,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为一名职业记者,期间经历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件最让我难忘的小事,这里面承载的是晚报人的激情与信念,是一个新记者的成长与挫折,是我所有的感动与收获!  相似文献   

4.
我进入齐鲁晚报还不到两年,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为一名职业记者,期间经历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件最让我难忘的小事,这里面承载的是晚报人的激情与信念,是一个新记者的成长与挫折,是我所有的感动与收获!  相似文献   

5.
编委推介     
我出生在1962年,可能是与钱有缘吧,上大学时学的是经济专业,后在晚报做记者编辑时跑的也是经济口,最终干脆当起了广告部的总经理,现在是大众报业集团副总经理兼齐鲁晚报、生活日报总经理。自接手广告以来,做得最多的就是分分合合的事,感觉好像是在  相似文献   

6.
一 1999年元月,在深圳打工的黄石市二钢下岗职工范先浩回到了家里。他已35岁,在外面就没有年轻人那么吃香了,他感到了生活的窘迫尴尬:出去吧,外面的世界更多的是无奈;不出去吧,自己原来的工厂倒闭了,时下正是阳历年初、农历年底,他为全家人新一年里的生计犯愁。朋友告诉他《黄石晚报》要招聘记者编辑,一打听,他过去的同事高国专还正巧在那里当编辑部主任。2月12日这天,范先浩抱着碰碰运气的心理去找高国专。 晚报就在日报的八楼,没有电梯。气喘吁吁地爬到了,眼前的情景却让范先浩很有点失望:所谓“晚报编辑部”,其…  相似文献   

7.
长沙电视台某频道在3月28日、30日这两天集中报道了四起自杀事件。对此,阅评员通过认真分析,认为这四起自杀事件,完全不应该报道。“江面浮尸法医勘察”报道益阳市高三学生吴某的尸体被打捞上来之后,发现他手腕割脉7刀、脖颈部割了6刀,从其身上还发现了报考某高等专科学校的报名表。经法医初步鉴定:“疑为自杀”。吴某到底是属于自杀还是他杀,疑点甚多,是一个尚在侦破过程中的案件。记者仅凭法医鉴定“疑为自杀”,就  相似文献   

8.
她60多岁了,还迈着匆匆的脚步在祖国大地上辛勤地耕耘。邓拓曾给她赠言:“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她就是《人民日报》记者柏生。 4月的榕城阴雨连绵。柏生匆匆地从鞍山回到北京就匆匆地来到福州参加全国晚报评选活动,结束后又将匆匆地赶往皖南讲课。“还有5天时间,咱们采访几个吧。”听她这么一说,我欣喜若狂。能和这位高级记者一起采访真是三生有幸啊。我按捺住激动:“走吧,先到闽江宾馆住下。”“我不住宾馆。我从来都是到哪儿采访就住在哪儿。上次采访卢嘉锡也是住在物构所,这次就住你们公司吧。”这突如其来的一席话,我感到茫然,看来再说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我急忙挂电话让公司收拾一个房间。这是一个几平方米的斗室,一架单人板床、一张简易办公桌,一对木沙发,几乎占去了整个空间。没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新闻报道应维护创造和谐因素的基本一致,维持和谐生活氛围。 一、通过正面引导维护和谐 新闻媒体的多元化,让受众无所适从,不乏茫然。《新晚报》老百姓版值班热线记者每天都能接到这样的读者电话:我想反映一个问题,你们记者能报道吗?还未等记者解答,读者就说:你就说,能不能报道吧,如果不能报道,  相似文献   

10.
彭俐 《传媒》2001,(7):12-13
都市生活的每一天,是从读报开始的.喝豆浆、吃油条,曾经是北京市民早餐的习惯,到了2001年,我敢说,没有报纸佐餐,再好的油条豆浆也没有味道.这就像下班后、晚饭前后这段时间,要是没有晚报可读,都市人还真会感到缺少点什么.城里人,尤其是大都市人对报纸的渴求和依赖,在地铁列车上表现得最充分.我粗略地统计过,在晨昏的客流高峰期间,平均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乘客在读报纸.这情景,使当报纸记者的我,感到震撼和感动,也觉得骄傲和自豪.  相似文献   

11.
那是1966年入伍后不久的一天,我正在操场上和战友们一起汗流浃背练格斗,连长一声吼,把我“请”出了队列:“团里召开通讯员学习班,我看你的小字歪歪扭扭写得还不错,你就去当咱连‘小兵记者’吧!”“我?不行不行……”当时震惊得我也记不清一连说了几个“不行”了,直逗得大伙轰堂大笑。可连长硬是虎眼一瞪:“军人的天职是什么?给我去!”我只好跑步赶到了团  相似文献   

12.
"你的时政报道很有特色,坚持下来,就是晚报的特色。"2000年初的一天早晨,报社采编中心主任赵振江告诉我,报社决定给我开时政专栏。不久之后,大连市第一个时政记者的专栏"小马时政}央车"开设。这时,距我进入报社整整4年时间。从一名工科大学生到工厂技术员,从"厂报宣传干事"到真正的记者,一路走来,颇多感慨。工科班里的文学青年 1985年。当我考上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的时候,我做梦也想不到今天会成为一名记者。我之所以报考了海洋工程专业并非对它情有独钟,只是因为该专业有为大连造船厂委托培养的名额,如果你愿意,毕业后可直接分配  相似文献   

13.
“当记者啥滋味?”不时有朋友这样问我.真的,当记者啥滋味?算来已当了6年的记者,一下子还真说不出啥滋味、甜、酸、苦、辣好象都有,但细品起来,“苦”的成分还是多一些,不信看看我的三次难忘的采访吧! 比狼还凶的狗那是1986年9月,我、居田、国朝一道去高家村采访,只听说武功来一青年农民,承包了高家村的养鸡场,干的很不错,在当时这还是一件新鲜事。于是我们骑车出发。路,越走越窄。最后,自行车轮子压在一尺多宽的塄坎上,一边是水沟,一边是渭河滩。在一上坡处,我一脚没蹬上去,自行车倒向一边,本能地用脚一撑,空空的!连人带车摔到一米多深的河滩里。几人笑过,搬上车子又走。还没到院墙跟前,就传来一阵令人心悸的狗叫。国朝最怕狗,忙向后躲。  相似文献   

14.
几个月来,首都许多新闻单位纷纷组织记者到基层去采访。人民日报先后组织了三个采访组,分头赴西藏、云南、宁夏采访,并在报纸上开辟《记者在基层》专栏。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党报、晚报也采取各种措施,鼓励记者到基层去。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最近,我和一些记者议论这件事,大家谈了许多看法,也提出了一些问题。看来,这件事值得引起新闻界同行们的重视,进一步把它抓好。 (一) 有的记者说,记者到基层去是件平常事,现在为什么这样强调?  相似文献   

15.
当了九年的农村业余通讯员,发表了许许多多稿件后,我深深地羡慕记者舒适、自在、轻松的工作。然而,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使我从《金华晚报》的吴因军和刘胜平两位记者身上找到了并不轻松的答案。 事情是这样的,去年7月11日,我为写  相似文献   

16.
大凡成名的记者,面对纵横纷纭,错丛复杂的事物,立即就能理出头绪,写出新闻,这与记者强烈的新闻思维和政治敏感是分不开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从敏感中来是有道理的。 1994年,我在陕西省委党校新闻班学习,共同去西安三兆火葬场实习采访,偶然听到该火葬场冷存几具尸体长年难以火化,同行都听听而已。但我立即意识到这里大有文章可作。我三去火葬场,多次走访当事人,写成《你推我挡尽扯皮亡灵何日能安息 西安冷存一具尸体七年难以火化》的社会新闻,《法制日报》刊登后,全国多家报刊转载。  相似文献   

17.
从《燕赵晚报》头版上,突然见到“顾行同志去世”的黑框消息。心中一惊,许多往事在叹息中浮现眼前。“你知道吗?你是我当记者后,第一个采访对象。”这是顾行同志1957年末,闲谈中对我说的,那时,我从《北京青年报》刚调入《北京日报》文艺部。老顾是50年代初,从前门区委宣传部调入《北京日报》的。他刚当记者,就主持报上一个“小红入队为什么难?”的讨论栏目。50年代初,我因《北京儿童》报停刊,留在北京团市委少儿部工作,正抓少先队组织发展中关门主义的倾向。所以,老顾采访了我。1958年3月15日,《北京晚报》创刊。在筹备晚报…  相似文献   

18.
为了报道今年这场50年一遇的雪灾,作为晚报尖刀连,都市新闻部担当起了抗风雪报道的生力军。我们的口号是:一线记者就要站在风雪第一线,再难的现场也要去。(一)"钱还有的……可是我们想回家,想回家!"至今,部主任杨丽的手机里还藏着这条短信。短信的背后有一个略带辛酸的故事。前年,钱江晚报都市新闻部3位记者分赴湘鄂皖,陪3位普通民工一起回家。今年春节前夕,包括我在内的4位记者第三度出发。但  相似文献   

19.
早年我在浙江西部的一家县级党报当记者,2008年成为《中国环境报》一名驻地记者。作为一名国家级专业媒体记者,我总想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恰巧这一年开始,《中国环境报》开展风格年活动,鼓励驻地记者采写提问式深度报道,我就将此作为主攻重点,相关报道近几年来获得一定好评。回顾几年来采写提问报道的体会,我大致经历了"提不了问题、问不到点上和向善于提问努力"三个过程。提不了问题开始采写提问式报道,还真的一下让我迷惘了——不会提问!因为没有这方面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县级党报当记者的时候,跑的是领导会议线,到了现场就有领导讲话稿、背景资料、新闻通稿等,几乎不用采访,就可做成一  相似文献   

20.
王鹏 《记者摇篮》2006,(5):26-27
2000年8月,在辽宁日报集团时代商报任记者的我在辽沈晚报的招聘中从百名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22名幸运者中的一名。由于大学学习的摄影专业,我成功应聘后成为了要闻部的一名摄影记者。也就是从我加入辽沈晚报的那年开始,沈城的报业竞争也日渐激烈起来,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发现,一个仅仅会摄影一点文字都不会写的记者根本无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我便开始偷偷向报社的老师们请教,偷偷多看一些国外优秀的新闻作品,每次和文字记者一起采访时多留心采访的角度以及新闻点的抓取。转眼一年过去了,2001年8月时我已经成为了辽报集团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