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实现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功能是区域图书馆联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推广是提高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功能的重要策略。在分析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模式的基础上,阐述数字信息资源区域利用推广的路径,提出数字信息资源区域利用推广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是区域发展的重大文化项目,其绩效评估是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客观要求。在分析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绩效评估内涵的基础上,论述开展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绩效评估的必要性,并从评估体制的优化、评估价值的取向、评估指标构建的原则三个方面提出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绩效评估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介绍数字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系统模式和区域模式,对二者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比较分析,从区域发展、用户需求、资源数字化发展的视角论述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的必要性,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更为快捷和迅猛.如何建立数字信息资源保存策略、构建数字信息资源的保存体系,确保各种数字信息能够得到妥善保存且可以随时提取、利用,是当前研究数字信息资源发展战略越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数字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图书信息查阅的快速性与广泛性。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是对浩瀚的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使其形成具有可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体系。数字信息资源建设首先从用户的需求角度出发,分析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而提出基于用户需求的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6.
概括了我国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模式,分析了张家口地区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建立区域性数字信息共享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阐述了张家口地区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具体思路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论述区域数字图书馆建设应注意三个问题:资源建设的区域性,资源应该体现本区域的文化、经济特色,符合本区域产业信息需求,防止资源同质化和简单罗列或相加;资源服务的区域性,应协调本区域内不同行业、系统的数据库资源建设,提高区域内信息资源保障率,增强区域服务的指向性;政策主导的区域性,政府是地方整体利益的代表和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政府层面的支持和认可是实现区域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构建数字信息资源服务保障体系能够使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工作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让读者充分感受并利用图书馆这个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数字信息资源服务保障体系分为5个层次:内容保障、置前服务、使用保障、个性化服务和反馈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数字信息资源保存版权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数字信息资源保存的法律瓶颈与版权授权模式的变革,分析了数字信息资源保存的版权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数字信息资源保存版权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健兰  张新宇 《晋图学刊》2004,(4):36-38,6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资源已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印刷型资源无可替代的作用。鉴于目前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现状,分析了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对整合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在概述和分析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技术、管理、标准、资金等方面构建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体系的设想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已成为衡量高校图书馆实力的重要指标。文章从甘肃省10所高校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入手,阐述了制约甘肃省高校数字信息资源利用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甘肃省高校数字信息资源利用率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采用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研究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突出了数字信息资源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特点,认为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且参量有涨落的自组织系统,提出用自组织模式进行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共享理论及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概念出发,阐述了基于共享理论的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原则,重点探讨了数字资源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数字信息资源利用中的"马太效应"及消除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利用中马太效应的概念,列举和分析利用数字信息资源马太效应产生的原因,探讨消除利用数字信息资源马太效应的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数字信息资源的推广实践,探讨如何让更多的信息弱势群体通过网络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充分享受网络信息时代带给人们获取知识的便捷方式和渠道。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我国大学城图书馆电子资源配置现状和用户电子资源利用特点,针对电子资源,尤其是外文电子资源数量大、类型多、价格昂贵、销售模式多样化等特点,提出了数字信息环境下大学城图书馆电子资源合作建设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8.
数字信息长期保存技术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数字信息已成为图书馆重要的信息资源。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长期保存数字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是图书馆界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在概述数字信息长期保存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的因素,提出了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9.
对数字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信息资源选择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了数字信息资源整合过程的信息资源优化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数字信息资源整合与优化需考虑的因素,以达到使数字信息资源及各项服务功能发挥最大效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数字保存格式、数字保存标准规范、保存策略和方法、保存元数据、知识产权权益、存储体系、保存仓储、保存工作流、Web存档、保存中的知识技术、保存中的信息封装都是当前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重点,由于研究对象复杂、研究内容众多、涉及面广,在图书馆界内,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日渐成为需要众多领域共同参与、多个单位协调配合、各个学科相互支持的一门"大科学"。 本专辑收录的4篇论文是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数字化科技信息资源长期保存体系与政策机制"项目的研究成果。论文的作者主要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这个领域内正积极探索的年轻科研人员。4篇论文关注的核心都是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问题",它们从技术体系、技术策略、技术标准和保存元数据4个不同的角度对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当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专辑的第一篇论文探讨了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体系"问题。作者从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为了推动数字保存的研究,推进数字保存系统的实施,有必要把现有的数字保存技术领域进行适当的梳理、归纳,总结为一个可供参考的技术体系。在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能够容纳当前主要数字保存技术的数字保存技术体系,希望通过它能够回答什么是数字保存技术?数字保存都涉及哪些主要技术?这些技术是如何有机组合构成一个数字保存系统等问题。 专辑的第二篇论文以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策略"为研究对象。作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项目的研究分析,发现很多长期保存系统在实践中并没有简单地应用我们所熟知的3种保存技术策略:迁移、仿真和技术保存。一些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项目采用了更为精细、更为可行、甚至更为独特的技术方法来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作者从众多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实践中,提炼了4种主要的长期保存技术策略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相信这几种"技术策略"能够为如何进行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实践提供答案。 技术标准是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系统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保证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各环节互操作的基础,贯穿于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专辑的第三篇论文探讨了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标准"问题,作者对长期保存过程中涉及的技术标准规范进行了梳理,对这些标准的层次、功能、内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系统标准的范围与作用,希望为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保存元数据是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系统中对数字保存过程进行支持的信息,它支持和记录数字保存的处理过程。在历史上,有过多种保存元数据方案,如Cedars的保存元数据框架、Nedlib的核心保存元数据集、NLA(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数字馆藏保存元数据和OCLC存档元数据等。PREMIS保存元数据是以上多种保存元数据体系的集大成者,是目前长期保存界公认的保存元数据标准。专辑的第四篇论文对PREMIS核心保存元数据体系的新理念、PREMIS的数据模型、数据模型中各实体的保存元数据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希望通过对PREMIS保存元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来回答什么是保存元数据?保存元数据的重点是什么?怎样进行保存元数据的实施等问题。 当然,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技术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4个领域,而且以上4个领域里的内容也并非一、两篇文章能够说清楚的。然而,我们坚信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技术研究是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中的一个核心课题。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技术的研究之中,为提高我国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能力而共同努力。 (本专辑论文作者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数字化科技信息资源长期保存体系与政策机制"项目主持人张晓林教授及《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编辑部成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