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3 毫秒
1.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父母不仅仅让孩子接受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品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对孩子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父母应该有正确教育孩子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提高,人们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孩子的成长单凭学校教育远远不够,家庭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良好言行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人们通常习惯性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其实一个孩子能否顺利成长,70%的责任在于父母,父母是每个孩子成长中的最大决定因素。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教育得法的父母。相反,那些问题孩子的背后,也一定有形形色色的问题父母,他们是孩子问题的制造者。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帮助孩子获得知识,我们学习和孩子共同生活中,当孩子的学习比我们预料的要容易、要快或者更好,取得惊人的进步时,做父母的或做老师的往往是快心遂意、喜上眉梢。孩子希望成长和更加独立,这正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学习的动力。而父母和老师希望孩子成长、学习进步,这正是  相似文献   

4.
孩子怎么总是喋喋不休地提问题?孩子怎么总是喜欢和别的孩子比这个,比那个?孩子怎么总是倔倔地和我闹别扭?……现代父母很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而心理健康的前提是满足孩子成长的心理需求。亲爱的父母,请和我们一起,从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入手,听听他们都有哪些心理需求,看看专  相似文献   

5.
父母的教诲、老师的教育是孩子成长中缺一不可的两大助力。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两大力量往往很难得到很好的配合,甚至这两种力量在发挥作用时经常有矛盾与冲突出现。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老师是拥有专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人。  相似文献   

6.
平常父母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总是要求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说话要算数。然而这一切的努力,往往被我们漫不经心的应付、不耐烦的呵斥打碎。因为是漫不经  相似文献   

7.
过度保护型有些父母总是过度保护子女,因为他们总认为孩子没有能力面对外部世界。“这种类型的父母本身就很胆小,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充满危险,所以从来不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一切都由他们包办。然而他们不知道,以爱的名义过度保护孩子,这只会削弱孩子的自信心,”过度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任何事情。他们对于外界的批评非常敏感,并且极度依赖父母。成人后,在面临重大抉择时,他们往往要花费比其他人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过度赞誉型对子女的优点过度赞誉或夸大也非常危险。“这类父母总是忙于让子女在各个方面出…  相似文献   

8.
《人生十六七》2015,(1):15-16
1.为什么生活富足了,孩子却不快乐 家长的补偿心理妨碍孩子内心成长 富裕家庭的父母总是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出于补偿心理,他们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这等于在情绪上离弃了他们的孩子,鼓励孩子抛弃内在的成长,让他们依赖他人和有形的物质来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宏艳老师是我们的新朋友,这期的“家教话题”,我专门请她来和我们谈谈关于消极的父母意识——把一切都给孩子这个话题。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做父母的往往容易与孩子形成密切的“一体感”,有了孩子便失去了自己。读了孙老师的文章,家长们一定会有许多感悟吧。为了孩子,父母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纠正消极的父母意识,不断学习,和孩子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10.
较好的德育教育可以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增添更多的色彩,它在所有的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现阶段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都意识到了德育对孩子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以及老师往往是孩子成长路上最直接的引导者,因此他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思想品德。为了让小学生得到更优质的德育教育,家校应该协助采取合作的方式,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1.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看到他们总缠着父母问这问那,对从未见过或听说过的新鲜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上,这些不断变化的事物总是以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朱雪琴 《教师》2014,(28):19-20
正每个孩子都是完整独立的个体,其心理成长都有一定轨迹。由于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在万般宠爱的同时,也往往对他们寄予了厚望。特别是在学业成绩方面,期望过高,因而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压力。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也应从家庭起步。对于家长而言,身教往往重于言教,家长的一言一行,会映射到孩子的身上,甚至会成为孩子身上的烙印。因而,家长的言谈举止、教育孩子的方式,一不留神,就会给孩子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对孩子造成隐形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一)育儿观的偏颇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有的家长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孩子的身上,他们对孩子成长的期望近乎变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未竟事业的载体,想让孩子出人头地,那就必须好好读书、上大学,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好…  相似文献   

14.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老师,会进许多所学校,但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是自己的父母,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父母对于孩子种种有意无意的引导,以及他们的言行、家庭环境等都将对孩子的启蒙、成长和成才产生巨大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是家长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是家长们共同的心理。自古以来,为人父母者,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比自己更有能力,更有出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成了众多孩子不断奋进的动力。一批批、一代代人才在父母培育下成长。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蕴含着无数父母教子成才的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15.
每当说到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要性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总觉得“老师”这个概念更适合学校教育工作者,如果要描述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也许“导师”这个概念更适合。在大学里,研究生往往有自己的导师。导师并不具体地管学生是不是按时上课,也不讲太具体的课程应当如何学,但是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导师又非常重要,关涉着学生一生的专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孩子成长期间,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不是老师不是朋友,是孩子的父母,正所谓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自己的家庭。对于学前阶段的学生,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教育场所,父母也是他们最好的老师,这个阶段的学生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决定着孩子今后的个性发展,孩子的习惯以及学习态度的养成与父母的教导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周模平 《今日教育》2005,(12):54-54
平常父母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总是要求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说话要算数。然而这一切的努力,往往被我们漫不经心的应付、不耐烦的呵斥打碎。因为是漫不经心,我们往往没有在意,可是留在孩子心底里的会是什么呢?一个女孩在一篇题为《永远的诺言》的作文里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8.
《今日中学生》2009,(7):50-53
在别人眼里.我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永远只能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特别是我上了初中,父母外出打工,虽然远隔千里,但是他们也无微不至地遥控着我。在学校.也总是有老师把我管着。我知道父母的希望,我想努力学习,但是下课看见同学们去玩,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在同学身后往外跑。我管不住自己,可是也不愿意成天有一双眼睛盯着我,那会让我很不自在。  相似文献   

19.
大概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与爸爸妈妈合作,听家长的话,做个乖孩子。然而,事情却不总是遂人愿,孩子的成长也常常会给家长带来一些烦恼,因为他们可能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变得越来越有主见,也越来越难管了。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怎样才能使孩子愿意与家长合作呢?听完执教美国的吴放老师下面这番话,相信您一定会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20.
班洁 《黑河教育》2013,(7):19-19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性格往往比较叛逆,经常顶撞父母。面对这份成长中的困惑,许多家长都很茫然,他们往往会求助于老师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甚至希望班主任成为协助他们沟通的桥梁。实际上,学生的学业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人格的缺陷则会贻误终生。作为班主任要在关心学生成长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多和学生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播洒阳光,播撒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