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品格教育作为培养健康公民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美国自殖民地时期就已经存在。从1993至2004年,有23个州通过了新的品格教育法案或修订了原先与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有关的法规。本文对美国品格教育的特点进行探讨,以期从其中寻找对我国道德教育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2.
孙蓉 《文教资料》2010,(4):122-124
品格教育是当今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托马斯·里克纳是品格教育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他的品格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以往道德教育理论,成为美国当今最新的道德教育理论。本文力求从托马斯·里克纳进行品格教育的一些做法中发现其特色。针对我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现状.结合德育理论与中小学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一些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3.
品格教育是当今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托马斯·里克纳是品格教育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他的品格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以往道德教育理论,成为美国当今最新的道德教育理论.本文力求从托马斯·里克纳进行品格教育的一些做法中发现其特色,针对我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现状,结合德育理论与中小学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一些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4.
品格教育作为培养健康公民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美国自殖民地时期就已经存在.宗教化是殖民地时期至19世纪末品格教育的重要特征,公立学校运动以后,宗教在品格教育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公立学校品格教育的世俗化进程真正起步于20世纪早期,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品格世俗化得到蓬勃发展.从1993至2004年,有23个州通过了新的品格教育法案或修订了原先与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有关的法规.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和公民教育是当前西方教育学界热议、我国教育学也日益关注的话题.三者都与人的德性成长有关,但重心各异:道德教育在西方有着特殊内涵,受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浓重,偏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品格教育以培育"好人"的品格、能力和习惯为指归;而公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形式,重心在于传递政府、制度方面的知识,形成"好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为主旨.在关系上,公民教育需要品格教育和道德教育作为基础;反过来也有助于加强和拓展品格教育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郑祎 《考试周刊》2008,(18):10-11
品格教育作为美国一种传统的道德教育流派,在经历了20世纪40、50年代的衰落后,在80年代又得到了复兴,成为当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主流形式.本文对美国品格教育的特点进行探讨,以期从其中寻找对我国道德教育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7.
品格教育是美国目前道德教育的主要模式。美国品格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19世纪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初的传统品格教育,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的相对主义德育模式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品格教育运动。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中国目前的道德现状堪忧,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对我国道德教育有所启示:加强信仰教育;重视公平教育;回归传统道德教育;注重教育形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期,品格教育的复兴改变了美国道德教育混乱的面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章回顾了美国品格教育发展历程,阐述了品格教育的相关定义和实施的主要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即重视发掘传统道德文化资源;整合与优化道德教育的资源;注重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新品格教育以培养青少年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为目的,主导了今日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若从实践策略层面来解读这一在美国全面兴盛的道德教育实践,则需关注全方位立体化的规范引导、主体间对话式的价值植入、"善行"强化中的习惯培养等。新品格教育彰显了规范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独特的育德智慧,其目的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美国新品格教育是传统品格教育在现代社会中衰退之后的再次复兴。从美国品格教育的历史与内容沿革中,不难看出其品格教育的公民教育性质;对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内容进行解读,可以看出其公民教育的范畴归属;探析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内容,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继承超越传统德育、强调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重视政治人格与道德品性培养等方面,均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内在品格与通识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哲学教育必须面向通识教育,在注重哲学知识讲授与接受同时,更注重人的道德教育、思维能力与理想人格的培育。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amines some central aspects of Kristján Kristjánsson’s book, Aristotelian Character Education, beginning with the claim that contemporary virtue ethics provides methodological, ontological, epistemological, and moral foundations for Aristotelian character education. It considers three different formulations of what defines virtue ethics, and suggests that virtue ethical moral theory has steered character educators away from important aspects of Aristotle’s views on character education. It goes on to suggest a broadening of attention to psychology beyond personality and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virtues, and it concludes with an examination of Kristjánsson’s understanding of phronesis.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创新教育中存在着忽视创新型人才品格(下称创新品格)教育的一些认识误区,这些误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盲区。提出了全面认识创新型人才品格的构成要素及其思想政治理论底蕴,正确把握创新型人才品格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4.
The prospects for Aristotelian character education (ACE) is considered. Seven important claims that should win wide acceptance are reviewed; and also two challenges that are impediments. I argue many of the assumptions of ACE turn out not to be distinctive. The conflation of realism and naturalism is ill-considered, and the account of phronesis will need additional clarification to be helpful to educators, as will th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on offer. I conclude with a suggestion that Dewey offers a powerful, empirically grounded, educationally accessible account of moral functioning that meets the desiderata of ACE; and that charting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is an exciting prospect for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
试谈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在抓好显性教育的同时,也要抓好隐性教育这一环节,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又要高度重视隐性教育的德育渗透作用,以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6.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之间的大学品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典的大学传统以完整的人的培养作为大学理念的核心。当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之时,大学必然要适应普通个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使得古典大学教育传统难以为继,导致大学品格的俯就。我国大学品格的建设不仅面临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还面临着自身大学人文传统的重建问题。当前大学品格的建设,应注重大学自身的定位,甄定大学培养目标,并确立不同类型大学教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国民性及现代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影响很大,本文通过探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国民性,从中寻找现代教育的基石,即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完全背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应战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石上以人为本促成教育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contains the responses of the author of Aristotelian Character Education (Routledge, 2015), Kristján Kristjánsson, to responses by three commentators, Randall Curren, Daniel Laspley and Christian Miller, published in this same issue of JME.  相似文献   

19.
当代教育的精神品格及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品格决定教育的信念、立场与方法。精神品格的丧失,意味着教育内在品质的缺失与扭曲。受制于唯物质主义文化价值取向,当代教育从目的、方式到结果,都呈现出明显的“名利主义”品质与立场。立足于人本性、自主性与超越性的乌托邦原则与尺度,重塑精神品格,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与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
Forgiveness education has demonstrated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academic benefits; however, it has not been discussed as a means of promoting character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forgiveness as a moral concept and explain how forgiveness can contribute to current discussion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After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 we describe how a forgiveness programme can be an effective form of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attempt to clarify the contributions the forgiveness literature can make to the field of character education. We argue that forgiveness provides those interested in character development with a programme that can enhance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and advance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research agen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