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张洁以长篇小说<无字>和<知在>的发表再一次引起文坛的注目本文意在通过对张洁作品中对父性和母性的描述,来分析其作品中的母性回归主题.  相似文献   

2.
女作家张洁的作品从早期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到21世纪的《无字》,从构建女性爱的理想观到抒写恨的新篇章,揭示了张洁在探索女性精神家园方面的新层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女作家张洁<无字>中三代女性墨荷、叶莲子、吴为为主要对象,探索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变革与发展中,这三代女性在社会洗礼中的承继和异化.从表层上看,女性的生存方式和自我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但在本质上,她们的性格、与夫权的关系、个人命运的悲剧性却在延续着上代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张洁作为新时期的女作家,对母女之间的情感关系进行了新的书写.作品《无字》从几位有血缘关系的女性出发,描写了母女之间由于共同灾难而建立起来的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不论是爱人、父亲、兄弟、朋友的母女共生固恋情怀.同时《无字》中的母女关系超越了狭窄的血缘至亲的限制,书写了同性之间的姐妹情谊.张洁对这种母女关系的书写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张洁基于个人人生经历,对经验世界的进一步的延伸和领悟,是个案的写作.张洁的《无字》闪耀着女性进步思想的光辉,是女性自我认识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张洁的婚爱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主义的画卷,这幅画卷主要包括对纯真爱情的执著追求、对世俗婚姻的解脱、对两性之爱的超脱和对爱情的解构等几个方面.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笔调揭示了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她们内心的创伤和痛苦,从而鲜明地传送了张洁婚爱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6.
在张洁的小说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女性,她们大都缺少美丽的外表,婀娜的身姿,但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希望爱情婚姻幸福美满,在工作上能有所作为。然而她们的命运大都是不幸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坎坷,饱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她们渴望自尊、自由与自强,但面对着强大的恶势力,又是那么不堪一击,在痛苦与不幸之中挣扎。主要以张洁小说中的知识女性为研究对象,以《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和《无字》等作品为例,力求把握她笔下的知识女性的不幸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7.
与其把张洁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短篇,1979)、《方舟》(中篇,1981)、《祖母绿》(中篇,1984),看作是对女人故事的叙述,对女人、人的生存境遇的现实关怀,不如把它们当作张洁女性问题思想的形象表述。事实上叙述者张洁与她的人物形象始终处在同一思索、探求和前进的层面。承接“五四”新文学史上丁玲们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寻,张洁走向了女性精神建构层级。在张洁小说里,我们能读到女性充满智性思辨的自我定位、自我人格价值认定。与丁玲们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依赖外部社会环境重大变迁而多少有点类型化不同,在张洁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就充满了对自我完善、自身解放的自觉,从而,她仃1有强大的承担社会、命运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8.
张洁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将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几位系列女性形象进行对比考察,我们看出,张洁的女性意识是有历史的进步性的。但由于情感过激,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张洁以炽热的才情登上文坛,她的创作标志着女性写作的一个高度。2002年的《无字》三部曲,使她完成了由“情者”到“智者”的涅槃;在描写个人情感经历的同时,深入透视世道人心,笔力凝重,意味幽深。以前呼吁“爱是不能忘记的”,现在叹息“爱是难以言说的”,情感表现的前后变异传达了她审美意趣的深化与老到,她历久不衰的文学力量,奠定了她在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这是“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委员会对获得首届“文学女士”称号的作家张洁所做的评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学女士”张洁的作品,感受她的才情。 主持人:张林军(北京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10.
爱的追寻——重读张洁早期婚恋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是张洁的早期婚恋小说,在小说中张洁探讨了爱、两性关系以及女性自身.本文通过对这几篇小说的梳理,认为张洁在探讨中虽然有愤懑,有悲哀,但她是执着于爱,肯定了爱,希望建立一种理想双性世界的.  相似文献   

11.
1978年的夏天,人到中年的张洁用孩子气的纯真追求和寻找“不能忘记的爱”,寻找了近30年,终于发现了“爱是不能指望的”。张洁的痛苦与绝望是可想而知的,张洁的绝望与痛苦源于她爱的方式和爱的对象都是过于理想化的。从《爱,是不能忘记的爱》到《无字》,正是张洁生命的感悟和体验,现实一次次无情的打击使她清醒和蜕变,也使她超越与升华,她终于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她将走出自己的情感漩涡。  相似文献   

12.
研究张洁《无字》,对进一步确立张洁在当代文学史的地位,是很有意义的.张洁在《无字》里以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直觉使用大量隐喻表达作者的某种意念、思想和情绪.本文主要分析张洁如何通过能指如"篮筐"、"窗"、"擦洗餐叉""无字"去隐喻所指,含蓄描绘了一家三代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并赋予了象征寓意,从而把握《无字》文本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3.
婚姻与爱情贯穿了中国文学的始终并成为其基本主题.新时期以来,有以张洁、张辛欣、张抗抗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她们从女性的角度表现了现代女性对传统婚姻观念的反抗意识;有新写实作家如刘振云、池莉、方方等对普通琐碎婚姻生活的平面描述;也有诸如<爱又如何>、<别人的爱情>等作品对婚姻和爱情的消解.在众多作家作品中,王海鸽婚姻题材小说可谓独具特色,其创作既如实描绘了普通家庭婚姻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和喜怒哀乐,实际上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诗经·国风>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情感世界(文章特指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爱、恨、悲、思、愁等情感)是丰富、深刻、华美、感人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文章分三部分,从三个层面去阐释,即从女性最初对美好爱情的炽烈追求,到尽情享受爱情的甜蜜,以至到最后随爱之毁灭而走上独立自强之路去发掘女性情感世界之美,表现其在审美上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尽管张洁本人并不承认她是一个女性主义作家,但她的创作实践使她“事实上成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张洁以其女性的体验,书写女性的生命本质,努力改写女性“无字”的心史,为女性争取一席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张洁是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者和执着耕耘者.她的作品透漏着一种女人的情调:优雅、高调之中弥漫着淡淡的感伤情绪.当然,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少女的羞涩纯情到少妇的成熟辛辣,再到步入中年后的稳重与深刻见解.在作品中,张洁使女性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真正的回归.同时她的作品中反映了中国女性的生存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7.
本综述了张洁创作发展的几个阶段,并以《无字》为其第三阶段的代表,透视张洁政治意识和女性意识的变迁轨迹以及归宿方向:政治理想在经历了狂飙期、解构期后进入了重建期。而女性意识则传达出女性自身人格的健全与完善,对于女性的真正独立,远比一味反抗和颠覆男权社会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故乡何事又重来--论《无字》中女性的灵魂裂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洁对中国女性的性爱理想、灵魂裂变探索了 2 0余年。在《无字》中 ,以“故乡何事又重来”为精神线索 ,张洁苦苦追踪了三代女性灵魂裂变的轨迹 ,分别为她们营造了三个精神家园和灵魂栖宿地 :儒家、佛家、道家。但是 ,这个由儒佛道三原色的民族宗教之花环绕的灵魂故地 ,似乎也不能成为女主人公吴为实现爱情理想的殿堂。张洁站在世纪末的门槛上 ,面对在世俗化社会中“无为”理想的凋零 ,吟唱了一曲凄迷的悲歌  相似文献   

19.
在王安忆多变的文学创作中,始终有一个恒定的方面,这就是对女性的关注.从最初的<雨,沙沙沙>到"三恋"再到<长恨歌>,表达着不同的主题,但却贯通着不变的女性意识.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女性人物为主角,以超性别的姿态、自觉的性别意识建立起作为女性审视世界的独特方式.此文从三个方面切入<长恨歌>,探讨了王安忆小说创作以女性的言说方式,对女性生命本体、生命意义进行的深刻追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中的钟雨、梁倩等形象,刻划了新时期的女性特征、意识和生存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