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郑渊洁为代表的中国"热闹派"童话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儿童文学流派。虽然"热闹派"童话在新时期曾受到批评界的关注,但对其是否是文学流派却一直未有定论。借助艾布拉姆斯对文学活动的研究方法,从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等方面来研究"热闹派"童话,可见中国"热闹派"童话具有文学流派的特性和价值,是新时期童话创作中重要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
一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是出现在30年代文坛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以提倡“幽默”文学而出名,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阵营,对“论语派”提倡“幽默”文学所进行的尖锐的批判,曾被看作是30年代文艺思想斗争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主义含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在许多西方国家广泛流行,在不少东方国家也拥有相当大的势力,日本便是其中之一。自20年代以来的数十年间,日本文坛上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许多各种名目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举其要者即有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战后派、无赖派、太阳族、荒原派、内向派、透明族等。兹将各个流派的产生发展过程、思想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家作品简要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对闲适欲望的叙述随着社会思潮的变迁而起落,经历了三次高潮阶段:一十年代的鸳鸯蝴蝶派阶段、三十年代的论语派阶段和九十年代的闲适文学阶段。三个阶段共同描绘出闲适欲望话语的百年变迁轨迹,同时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精神特质:鸳鸯蝴蝶派表现为对市民阶层的思想趣味的迎合和认同;论语派表现为对幽默和性灵的热烈追求;九十年代闲适文学则表现为对自然简朴生活的肯定和向往。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成分的小说流派是前期创造社以郁达夫、郭沫若等为代表的自我派小说,那么真正在小说创作领域把现代主义方法向前推进并且构成了独立的小说流派的,是二十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初期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新感觉派首先崛起于二十年代的日本,属于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范畴。所谓新感觉派,这是日本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给日本《文艺时代》杂志周围的横光利一、川瑞康成、中河与一、片冈铁兵等一批作家起的名称。这些作家不愿意单纯地描写外部现实,而是强调直觉,强调主观感…  相似文献   

6.
文学流派是在诸多因素及其复杂关系中构成的。相同或相近的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是基本必备条件。组织形式和相应的流派活动是流派公式中的一个变量,但它作为外部显性特征往往是人们识别文学流派的关键。七月派是一个完备性与典型性程度最高的文学流派,它在存在形式上集中又开放的双重特征,说明了流派巨大的包容量和影响力,是流派高质量的一个标志。七月派表现出众多艺术个性的气脉相通,在作家个性与流派共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方面,七月派为文学流派能够发展和得以成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7.
陈彦希  马淞 《现代语文》2009,(7):105-105
川西作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中掀起了一股川派文学的潮流,他们以独具特色的叙述语言和写作题材,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征的创作流派。然而现有的文学史叙述却很少从创作流派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把握。本文旨在从地域性文学流派的角度去思考其在文学史叙述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语派杂志的共通性是在自我定位和他者刺激之下才得以完整形成的,也是一次文学、政治与都市文化中商业出版的共谋。在《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中,论语派反复对小品文进行言说,又因为左翼文学团体与官方的在场,论语派杂志才从一个以自说自话为目的和有着经济考量的刊物,转变成了以性灵幽默文学观为根基并指向功利主义文学工具论的阵地。得益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商业出版的繁荣,论语派杂志利用一系列的编辑、发行策略形成庞大的认同群体,维持其共通体的运行。独立的经济能力使论语派杂志得以自主运营,然而,消费文化也使其产生了媚俗倾向。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往往被作为外来文学流派、文学潮流影响中国文学的典型个案来研究。本文试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将目光聚集于中国新感觉派的传统文化品质,在作品审美原则和作品、作家自身的传统文化心理两方面分析该流派对传统的回归,并最终得出新感觉派“中国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元末明初的越派和吴派是最有影响的两个文学流派,其文学思想代表和指导着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主要流向。吴派作家主张文学远离政治,强调发乎性情的自由创作。这一思想既表现了对文学本体的关注,又反映出身处乱世的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生活态度。而越派作家则与之相反,主张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这一思想既反映了元末明初知识分子希望恢复儒家文学传统、重建士人形象、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的普遍要求,同时也是对宋元以来的文学思想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但文学与政治的联姻又使得越派的文学思想出现了他们自己也无法控制的理论倾斜和实践危害。如果说吴派作家的悲剧命运宣告了文学自由主义的破产,那么,越派作家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又最终失去了文学自身的价值。这种文学思想上的悖论恰好构成了元末明初文学递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小学课本的新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经过改写的,作家以自己的改写实践着小学国语课本的”儿童文学化”,从而帮助儿童体认“国语”的美感,养成“信仰新文学的国民心理”,这是从根本上确立新文学的合法性;进入中学国语课本的新文学作品内容比较丰富,从选目上能见出编选者对新文学文学观的遵从,包括对“语体文”的捍卫,对被奉为典范的外国文学作品的隆重推荐;教材中大量地选入新文学作品,明显地有利于新文学作品的传播,同时也培植出学生新的“文学感觉”与“文学观”。  相似文献   

12.
25年来,内地学者在作家作品、流派社团、理论批评、史料整理与文学史、思潮史等多个方面,对台港文学进行了持久、广泛的研究,成绩显著。但作为一门新学科,尚需填补空白,深入开掘,加强史料建设,以使台港文学研究进入相对稳定与更加学术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与侠文化结缘已经成为历史事实,许多古代和现代以侠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侠文化内容。但长期以来,侠文化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侠义题材作品或通俗文学中的武侠小说,而相对忽略了非侠义题材的纯文学作品和新文学作家。以侠文化为视角来透视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论《论语》的主要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提出郑玄说、程朱说和修正后的柳宗元说,是关于《论语》主要作者的三种主要观点,认为它们的基本分歧在于:(1)是孔子弟子还是再传弟子为《论语》作者的主体?(2)在《论语》创作过程中,是经历了群贤录写、主要人物编辑成书、曾门增补三个阶段,还是群贤录写、曾门编定两人阶段?为了论证弟子的参与广度,笔者考察了《论语》的重复章节;为了考证曾参死前《论语》是否成篇,考察了《学而篇》的成文时间。在肯定了弟子主体说和三阶段说的基础上,笔者力图通过建构更为完善的理论模式来确定主要作者。经过几个参量形成的考证体系的量化结果,认为子贡、子夏、子张、子游、曾参是《论语》的主要作者,而他们正是《子张第十九》的纪言主体。这就发现,弟子志篇原是《论语》主要作者的一种特有的标志方式。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的叙述方式通常按照流派来纳入到文学史的整体叙述和阐释框架中,师陀的文学史定位一直引发研究者的争议和关注,左翼评论家与京派评论家都拒绝将其纳为本流派作家。通过对师陀在文学创作中的主题、风格、技巧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师陀的作品具有主动疏离文坛文学流派地倾向,并细读师陀乡土小说主题等相似的文学作品,发现师陀的文学作品具有与他人完全不一样地艺术特色和内在意蕴,具有“奇特的风格”,从而呈现其文学史定位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先锋小说的解体至今已有十年,在一种比较冷静的氛围中应当能够看到先锋小说本质上是借鉴与模拟了西方的后现代派文学,而并非一种真正的创新与开拓。一些论者将其指认为后现代派,显然忽视了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活基础方面的巨大差异。新时期所谓的先锋作家实际上是在学习与借鉴当代西方文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他们的实践给其他作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先锋派应当比较恰当地被称为借鉴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的圣殿是由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共同构建的,女性作家的作品具有男性作品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在现行文学史中却难觅女性作家的芳踪。这既是儒家男尊女卑的的陋习在文学史上的直接反映,也是男性主导历史、对女性愚化的结果。要想全面构建中国文学史,就必须客观地展现女性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8.
清代女性作家在戏曲、通俗小说、弹词等通俗文学领域进行了大量创作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其对于女性主人公的才、情展示和情节构建,充分体现了女作家们受《红楼梦》等小说影响和其他男性文人影响而形成的女性观念及当时印刷出版业的兴盛。女作家和她们的创作体裁、创作缘由、创作特点即是文章主要的论点。  相似文献   

19.
“窥意象而运斤”是文学创作的首要法则之一。纪实文学既然是“文学” ,就不能缺少“文学性” ,不能忽视审美意象的建构。新时期初期的纪实文学多采用比喻、象征的手法营造意象 ,90年代之后的纪实文学构筑审美意象更具创造性和新鲜感。不过 ,作为叙事文学 ,纪实文学也不能一味地堆砌意象 ,要讲究适度和自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既要关注文学演进的纵向考察,又要重视文学发展的横向审视。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作家的关系获得了新的辨认与评价,区域文化视阈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也具备了充分的学理依据。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对于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视野: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研究不可能脱离共时性参照,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研究也不能排除历时性比较,两者结合起来,方可在时间与空间、历时与共时相互交叉的视野网络中,立体化、多维度地展现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的文化汇通意义。传统文化视野和区域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足,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