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西安出版社的《今传媒》杂志,2006年1月号(下半月刊),第一页以“本刊评论员”名义发表的评论《共铸民族创新之魂》,主题选得好,所论也不错。但是,遗憾的是结尾3个排比句出了差错:“妆点2006(此处的“年”字不宜省略),妆点21世纪,妆点祖国世世代代的春天!”这里的3个“妆点”全都错了。查《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妆点”一词,只有“装点”,意思是“装扮、点缀”。毛主席诗词《菩萨蛮.大柏地》有“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句,用的就是这个“装点”。□不是“妆点”,是“装点”@秦殿杰  相似文献   

2.
近读一则古代轶事,似乎对我们的编辑工作颇有启示。唐朝著名的画家王维,曾经画过一幅“雪里芭蕉”的名画,那翠绿的芭蕉鄙视冰雪,傲然挺立,俨然君子。然而有人说:“寒冬大雪,怎么可能有翠绿的芭蕉?”于是抹去芭蕉,换上梅花。这个砍杀芭蕉的老兄,比起时下的一些编辑来,温柔多了。他没有因为雪里芭蕉的荒唐而枪毙它,还承认那是一幅名画,可见眼力不俗,没有砍去芭蕉只留下白茫茫一片雪景,还换上有君子之称的梅花,可  相似文献   

3.
封面画《明月照渔家》是吴传麟同志描绘南国风情的佳作。画中那碧蓝的天空、如玉的明月、朦胧的竹林、简朴的房舍、葱翠的芭蕉、泊岸的渔舟、水边林中那和煦的清风,诗情溢于画外,令人陶陶然如获卧游之趣! 当谈到创作《明月照渔家》画的情景时,吴传麟同志说:在海南岛时,由于工作上的需要,经常夜晚赶路,月光下浩翰的大海、幽邃的椰林、葱翠的芭蕉、村舍与泊舟都呈现出一种变  相似文献   

4.
“工人的画”早在一九四九年解放后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就在北京“大众日报”(工人日报前身)上创刊了。这是我园报刊上第一个工人画工人自己的画刊。由于报社编委会的一贯重视,始终坚持办这个副刊,到今年十二月七日为止,这十年多以来,已经出刊了179期。工人日报除了每周出一期“工人的画”专刊外,还在各版上单独发表工人创作的画。十年来,报纸经常大量地发表工人的画,及时配合了党的各项中心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宣传鼓动作用;它成为工人日报的特色之一。报纸的美术工作是为报纸的宣传中心服务的。工人日报的“工人的画”,是一个以美术形式,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反映工人的革命干劲和共产主义思想面貌的副刊;同时,它又是一个工人美术园地。这个副刊每期以主要地位刊载反映当前中心工作的画,遇到重大的中心工作和政治运动有时也用整版的篇幅来  相似文献   

5.
2000年岁末,在政府机关精兵简政的大环境下,一顶波及全市公安机关的“人员分流”大举措全面铺开。坐惯办公室的机关干部将面临到工作、条件更为艰苦的公安第一线“再就业”。戴文娣便是黄浦分局的140位“减冗”队伍中的一员,带着几分不平、几分失落,年逾不惑的戴文娣真有一种被“放逐”的感觉。幸好,安排落实到的单位是全市“示范警察署”——豫园警察署,她心里稍稍有了些宽慰。然而,第一天报到,她仅有的一丝热望被击得粉碎。  相似文献   

6.
改革和改动     
翻开报纸,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要闻版、经济版甚至一些创刊版,都以改革为中心。报纸上大量宣传改革,无疑是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表现。这几年,改革能够迅速地深入发展,报纸宣传确实立了一大功的。然而,也有些关于改革的报道,其实只是加了个“改革”的字眼,至于那内容,算不上改革,只不过是些小的改动或改进。举例说吧:某报在“改革出新人”的大标题下,讲了几个小故事。其中有这样两则:有个二十八岁的小伙子,过去当裁剪工,推刀推得不好,但是他自小喜爱美术,画个画,写个美术字,很有“一把刷子”。于是,“厂领导大胆决定”,调他进技术科搞设计,终于干出了成绩。另一则是写一个青年工人  相似文献   

7.
在2003年,河南电视新闻人兢兢业业地工作,使得河南电视台新闻立台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虽然终点又是一个起点的开始,但回眸2003年,我们还是在实现电视新闻的价值诉求方面,做出了成功探索。一、融合现代传播理念确立“新闻立台”思想如果把2003年河南电视台的新闻立台放在中国  相似文献   

8.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为他画像的画工有不少,流传至今有两种版本的画像。一个是额头隆起,颧骨突出,宽阔的下巴要比上颚长出好几分,脸庞就好像个大饭勺,大鼻子,粗眉毛,一对眼睛鼓鼓的,射出冷酷的凶光。因为画工画得太像,结果触怒了龙颜,反而掉了脑袋。以后被荐来画像的画工悟出了道理,在描摹时只是脸型的轮廓有些像朱元璋,但画得满脸和气,在慈祥仁爱中又显得威严沉稳。朱元璋看后龙颜大悦,重赏了画师,并诏谕将这幅画像摹写了许多本子,分赠给诸王和公主,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9.
改琦,字伯蕴,号香白,又号攻芗,一作七香,别号玉壶外史.生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卒于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是清代著名回族画家.善画人物,尤工仕女,亦画花卉、兰竹,落墨洁净,设色妍雅,在清代画坛上,堪称一派.  相似文献   

10.
王舒羽 《博物馆研究》2009,(4):89-90,67
明末清初,王时敏、王鉴、王挈、王原祁、吴历、恽寿平被誉为画坛“六大家”。其中“四王”、吴历皆以擅山而水驰名画坛,唯有恽寿平除山水外,亦擅画花卉,并继承发扬了“没骨法”,开创了“常州派”。  相似文献   

11.
程静 《大观周刊》2013,(9):167-167
中国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根植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的一生有两位老师一个是读书再一个就是行路。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学习,继承传统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师造化”。如此才可“立象于胸怀”“画写物外形”。  相似文献   

12.
网络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频 《军事记者》2004,(11):48-49
最 早 提 出 有 关 议 程 设 置 理 论 的 是 美 国 著 名的 新 闻 工 作 者 沃 尔 特·李 普 曼 。 李 普 曼 认 为 大 众不 是 对 外 界 实 实 在 在 的 事 件 作 出 反 映 ,而 是 对 被他 称 作 “虚 幻 外 界 ”的 “我 们 头 脑 中 的 图 画 ”作 出反 映 。 此 后, 议 程设 置的 研 究引 起了 传 播学 界的 广泛 注意 ,许 多学 者 纷纷 对它 进 行探 讨和 验 证。议程设 置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更新 在 传统 大 众传 播条 件 下, 媒介 掌 握在 少数 人手 中, 传播 权 为这 些人 垄 断。 网络 媒 体与 传统 媒体 不同 ,它 是 一种 “弱…  相似文献   

13.
布莱克在成为经典作家的过程中,其独特的诗画表达艺术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他对诗歌和绘画这对“姐妹”艺术的理解更新了艺术史上的传统认识,不仅转变了“以诗配画”,或者“以画言诗”的模式,更从两门艺术的时间和空间表达上寻求了突破。这一系列的革新奠定了布莱克作为经典作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古代空话     
明清的八股文已经久违了。近读清人梁章钜的《制义丛话》,发现其中有一段老八股的代表作,抄出来供大家欣赏: “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实中怀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来已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维,曷勿考记载而诵诗书之典要。”这是上股、下股是跟上股完全对起来的: “元后既帝王之天子,苍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亿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时而用世,曷勿瞻黼座而登廊庙之朝廷。”  相似文献   

15.
影响鉴定准确性的重要因素是鉴定次数的多寡。档案馆在接收档案进馆时,要做好再鉴定工作,把“糟粕”拒之“馆”外。档案进馆是档案的转折,不仅决定档案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到馆藏质量,因此必须坚持做到四不接,即不属接收范围的不接,没有经过鉴定的不接,缺少检索工具的不接,质量不合要求的不接。优化馆藏档案要从立档单位档案室做起,馆藏主要来自立档单位定期移交的档案,其质量自然也取决于档案室的收集、鉴定和整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做好档案基础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把好进馆档案质量关。优化档案从立档单位档案室做起,便可“毕其功于…  相似文献   

16.
杨成  阿牛友聪 《大观周刊》2012,(48):331-331,320
院体画作为中国画的一大形式,产生和存在的历史久远.它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写实。中国画发展到当代在其方向上并没有因此而明朗,相反却是破多立少。这一时期以阮荣春先生为代表的“新院体画派”产生,标志着中国画的现代转型。阮荣眷先生提出的“三气”思想直接体现出“新院体”的精神,并给处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画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是通过视觉形象给人以感染的,它是声、画合一的现代化传播手段。所以处理好声、画关系是编好电视新闻的关键。在编写一条电视新闻时,文字记者必须到“画”中去。即深入生活,到拍摄的现场。作到“心中有画”,才能写出“话中有画”、“让画说话”、“话是画的升华”的稿子来。文字记者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受现实生活中生动事物之感染;摄像记者不了解“话”意,不探讨“画”情,就很难选择出最有表现力的  相似文献   

18.
风仪兼师友     
40年前,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一篇介绍《保卫和平》杂志中文版的书评,那时我正在学写书评,被这篇观点鲜明,引证巧妙和文笔优美的文章深深吸引住,一口气读了几遍,留下难忘的印象。书评作者署名“郁进”。原来这位“郁进”就是我们出版社的戴文葆。他从上海《大公报》调到人民出版社前后,他的学识才思和编辑功力,早就在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频道成立之前的半年里,频道管理层就对中国少儿电视的现状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并针对目前所存在的弊端一一予以破解。以“破”为“立”,破解之道即为立台之本,从而从一开始就树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清新风格。  相似文献   

20.
谈到苏武传神论的时候,他的(书都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是常常为人们所征引的。全诗如下: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鸟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过春?①这首诗由一位不太知名的画家所画的两幅“折枝图”,提出并阐发了两个相关的极为重要的美学命题,即:艺术表现中形似与神似的问题和诗画一律的问题。苏武认为,论画不能仅仅以形似为标准,还应该要求神似,如果认为只要把形貌画得逼真就是一幅好画,这样的看法就跟儿童一样幼稚;作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