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涛 《新闻导刊》2008,(1):17-18
学界与业界常言道:经济报道有"三难",即难写、难懂和难以留下较深印象。这固然同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术语还有数字(据)多有关系,但症结却在写作上。如果记者把经济新闻写得通俗些,贴近生活些,生动些,简言之即经济记者掌握了易  相似文献   

2.
经济新闻是以报道人类社会最新经济活动和最新自然经济现象为内容的新闻。它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经济新闻拥有广泛的受众,它是多数人关注的新闻。然而,在众多的经济新闻中,可读性强的、读者满意的经济新闻却不多。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当然,相对其他新闻.经济新闻总是先天不足——较之时政新闻缺少显著性.较之科技新闻缺少知识性.较之社会及文体新闻缺少趣味性.由此而来的还有专业性太强,难写、难懂、难记……自然,这些都是事实。但也正因为存在这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才成为必要。本文就“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的成功经验.提出经济新闻如何才能出精品的下述诸点看法.供大家深入研究作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将经济新闻写得更易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经济新闻?尽管至今尚无一个得到公认的定义,但相对而言,笔者赞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李道荣的说法:经济新闻是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报道。学界与业界常言道:经济报道有"三难",即难写、难懂和难以留下较深印象。这固然同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术语还有数字(据)多有关系,但症结却在写作上。  相似文献   

4.
新闻从业人员都有一种同感:经济报道有“三难”,即难写、难懂和难以留下较深印象。因为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术语和数字多,经常是“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因此如何把经济新闻写得通俗些.贴近生活些,生动些.简而言之,即化“生硬”为易懂.就成了财经记者的首要课题.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5.
李颖 《记者摇篮》2010,(7):9-10
做政法记者,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就是写会议新闻多。都说会议报道难写,不像社会新闻那样有故事情节,以新、奇、特吸引人眼球,也不像经济报道那样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令人关注。会议报道很难写,难在哪里?难在一成不变,难在缺少新闻性,突破不了“套路化”“格式化”“生硬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经济新闻的工作性和专业性较强,只报道单纯的事件、政策、数字,被认为是比较难写的一种体裁。下面,根据自己新闻实践中的体会,就经济新闻写作抛一块砖,希望能引出玉来。一、抓取经济热点题材,关注民生、贴近生活经济报道在面向各级干部的同时,更要面向不同群众,要从消费者的立场去捕捉信息、提出问题,选取老百姓感兴趣的话题。例如,获得第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上海家化公司好气魄,1200万元买回美加净》,就是抓住了经济热点:曾经是中国化妆品第一品牌的美加净,4年前卖给一家著名合资企业,现在又高价买回来。一卖一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是群众关注的重大经济事件。  相似文献   

7.
学界与业界常言道:经济报道有"三难",即难写、难懂、难以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固然同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术语及数字(据)多有关系,但症结却在写作上。如何使经济新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呢?笔者认为,经济新闻报道应该以"三贴近"为基本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如何围绕"三贴近"做活  相似文献   

8.
徐小婷 《新闻窗》2010,(6):91-91
经济建设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经济新闻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它在电视台新闻节目及报纸中所占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新闻写作工作中,经济报道比较难写,经济新闻常常会写成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鸡肋”。写好经济新闻成了当今时代新闻媒体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新闻从业人员都知道,新闻评论是众多新闻体裁中比较难写的一种。而在新闻评论中,比较难写的是经济评论。如何写经济评论是个大题目,是需要专家和教授们深入研究的。《新闻实践》的编辑希望我写一篇有关怎样写经济评论的文章,因为有写经济评论近10年的经历,所以也就应承了下来,算是从业的感想吧。大家都说写经济评论难,究竟难在哪里?我看有三难:一是难在掌握经济走势,二是难在发现典型和问题,三是难在掌握经济规律。粗粗想了想,经济评论要写得到位,至少要把握好六个关系:第一,要把握好现象与本质  相似文献   

10.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金融新闻报道与百姓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受众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金融新闻是财经新闻的支柱之一,但写作起来有"三难":难写、难懂、难记,从作者的角度说是难写,从读者的层面讲是难懂、难记。  相似文献   

11.
时政新闻报道难是困扰我国新闻界的一个老问题.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时政新闻大多是写领导新闻,社会新闻是写百姓的,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如果时政记者换个思路,从百姓的需求出发,巧用社会记者的视角采写时政新闻,做到报道领导活动“平民化”、挖掘新闻线索“社会化”、采写重大题材“故事化”,是提高时政新闻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三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社会新闻而言,由于经济新闻受其题材所限,其表达方式的操作是有难度的。要解决这一问题,使经济新闻拥有更多的受众面,笔者认为,应以"提炼标题"和"注重解读"为着力点,在创新经济新闻表达方式上进行突破。提炼标题,做好经济新闻的"广告"  相似文献   

13.
于冰 《新闻知识》2001,(8):14-15
从事新闻工作一段时间的人,大概没有谁敢说没采访过会议的。单是经济方面的会议就有什么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博览会及某一具体部门的行业会议等。采访会议的记者都知道,会议报道既好写,也难写。说好写,是指一般开会的部门或组委会的秘书处大都会给参加会的新闻单位发通稿,或者即使没有通稿,也会发些相关资料,记者要想偷懒,东抄抄西凑凑也能交差。说难写,是指会议报道要想出彩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什么呢?去的新闻单位多,新闻资源(会议资料、有关人员讲话等)共享,题材上的优势大家都没有,你要不想出些出奇制胜的点子,…  相似文献   

14.
王授武 《新闻实践》2006,(11):30-31
谈起经济新闻,业内人士往往会有这种感觉:经济新闻闻起来香,做起来难。为什么会难?原因无非是最有价值的新闻抓不到或深度不够,写出来的新闻指导性不强及可读性差。那么,如何克服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多运用比较方法,可帮助我们开掘新闻内核,找到新闻眼,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过程,提升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孙愈中 《视听界》2002,(4):85-85
不少同志对经济报道存有偏见。除了重大题材的经济报道外,他们对一些微观的经济新闻,即使有典型性和指导意义的,也往往不屑一顾,认为这实际上是在给别人做免费广告。而记者去搞这些报道,则在去捞“油水”之嫌。有些新闻单  相似文献   

16.
刘新荣 《新闻实践》2005,(12):49-50
面对各式各样的读者群体,都市报的财经新闻总是先天不足——较之政治新闻缺少显著性,较之科技新闻缺少知识性,较之社会新闻缺少趣味性。所以,都市报财经新闻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 一、存在问题 首先,缺乏深度和现实意义是目前都市报财经新闻的一大流弊。有的财经类新闻只限于提出问题,无法进行深入分析;有的甚至连问题都提不出,只流于一般化的直观报道。就经济类深度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改进经济报道,写好经济新闻"的呼声在新闻界一浪高过一浪,新闻界很多同仁都做过探讨。写好经济新闻确实有一定难度,如何才能将经济新闻写好写活,让读者爱看呢?笔者认为,将经济新闻生活化处理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8.
经济建设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经济新闻在电视台新闻节目中所占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9年的新闻实践中,本人感到经济报道比较难写,因为经济新闻常常会写成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鸡肋”。  相似文献   

19.
彭蜀湘 《新闻窗》2008,(1):126-127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信息。从题材对象上,它与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相互并列,而和社会新闻的关系却有着些许不同,需要进一步厘定。  相似文献   

20.
叶蓉 《新闻前哨》2006,(7):36-36
经济新闻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记感到难写,读感到难看、难懂。一些经济新闻报道成了“新闻语言+经济术语+数字+图表”的“公式化”报道,从经济政策到实施手段再到落实结果。这种报道方式,只见政策不见人、只见事件不见人,忽略了经济新闻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人。以人的视角关注经济,关心与读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应该成为贯穿经济新闻报道定位和写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